⊙编辑:杏林君 俗话说,医者父母心。行医,既要有高明的医术,以治好病人为己任,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医德高尚,才能称之为好医生。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鲁兆麟老师。 中医大师:鲁兆麟 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鲁春溥曾授业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受家学影响,1959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1965年毕业留校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被评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 鲁老师年轻时,师从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跟师十载,尽得真传。他认为:中医历代古籍浩如烟海,不将中医古籍阅遍,如何能将中医各家学术思想、学派传承了然于心? 到了今天,鲁老师已经成为中医界的“活字典”。 可以说,无论是医术、医志、医德,鲁老师都是业界榜样。今天,就同大家一起看看他的中医理论,了解他的从医故事...... 中医养生箴言 2008年,鲁老师受北京中医管理局邀请,为北京首届养生节撰写“中医养生箴言”。内容发表于北京晚报等报刊,被业界称为无法超越的中医养生总论。 中医所讲:三分治七分养。平时注意调养身体,比得病时吃药补救重要的多。鲁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了这一篇“中医养生箴言”,无论你身体如何,按其方法指引,必然身体康健。(以下为《中医养生箴言》部分段落) 箴言总纲:中医养生注重天人合一,形神一体,阴阳调和,气血通畅。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其一,养神。养神先养心,心境宜宁静,心诚意正则心悦神宁,神安则形壮,自能颐养天年。暴怒易伤肝,郁闷则气滞,思过则气结,气滞则血瘀,气血瘀滞,百病乃生。 想让自己“神安”,首先心诚意正,即不存邪念,也不会欺骗自己。如此,就会身心愉悦,精神安宁。 生气伤肝,精神压抑、思虑过度都会导致体内气流不畅,气血瘀滞,身体就会生病。 其二,养体。养体先养肾,肾为先天之本,内含真阴真阳,故当保养。房事宜适度,精神宜安宁,神安心静而不妄动,清心适欲而青春常驻。气宜充盛,气机宜调畅,过劳则耗气,过逸则气滞,劳逸适度,常动少静,自能气血调畅,远离疾病。 清心适欲,不过度劳累。但整体的身体状态要以动为主,少静,这样能使气血通顺。 桃李满天下 1965年开始,鲁老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研室担任教师,从此开始了学术研究和育人之路。 鲁老师对学生,一向是亲力亲为。他不仅让学生学好课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在课下多读中医经典。 无论多忙,鲁老师总会挑出周末的时间,带着学生分析案例,在实践中增长经验。 如今,鲁老师虽已年逾古稀,但仍在为中医药的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做贡献,毫不吝啬的贡献一生所学。 医者·仁心 在鲁老师的眼里,人只分为两种:病人、非病人。 在鲁老师看病的过程中,丝毫没有“大专家”的架子,这也是众人敬重他的原因。 鲁老师还经常告诉学生们“医乃仁术”,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有高超的技术,更要有良好的医德。 问及“什么样才算是一个好医生”,鲁老师的回答也非常实在:“治好病,就是好医生。” |
|
来自: 金坛区 > 《挂号国医名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