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的战后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茂林之家 2019-03-21

(为什么)我们不能(和苏联)做一个明白而又得体的妥协呢?——真实的按照势力范围来划分欧洲——我们不去碰苏联的地盘,苏联也不要来碰我们的地盘。

——乔治·凯南,1945年1月26日

欧洲曾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洗礼、感受了地理大发现的激情,再加上工业革命提供的动力,欧洲将自身的影响力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扩展到全世界。但是,这种强盛到20世纪上半叶戛然而止。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彻底终结了欧洲对外扩张的势头,更重新塑造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即冷战的铁幕和欧洲一体化的序幕——其影响持续至今。不过,我们对这一重要格局形成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美苏对抗的宏观层面上,而对其形成的内在逻辑认识不足。本文即是以此入手,为大家梳理和分析二战后欧洲政治格局形成的逻辑主线。

欧洲的战后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作为论述的基础,我们首先来分析战后欧洲舞台上主要的参与方——美苏英三国——对欧洲新秩序的设想。

有一种观点认为,二战区别于此前所有战争最大的区别在于,参战双方都希望以自身为模板重塑自己的势力范围。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并非全部:从广义上说,1618-164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和十九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都可以以这种观点进行解释。二战的特殊意义在于,不仅是交战双方,不同的战胜国也都希望以自己的世界观对欧洲进行改造。更加有趣的是,各自的改造方案又并非标新立异,同样也是对过去历史和自身经历的一种延续。

首先来看美国。通常认为,美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是所有战胜国中最与众不同的,但实际上,美国的经验也是来自于对一战后凡尔赛体系的改良。按照美国构想,战后世界的目的是不再重蹈二战的覆辙。因此,必须彻底推翻此前的以权力为基础的外交体系,构建基于“集体安全”的治理模式,即联合国的思路。世界各国通过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互惠关系将战争的可能降到最低。与此同时,美国凭借独一无二的经济地位,自然位于这个体系的核心地位,从而实现一种基于世界经济增长的“美国治下的和平”式的全新世界观。具体到欧洲,美国其实与一战后的想法很相似,就是尽快撤出欧洲。罗斯福总统在雅尔塔会议上曾表示,美国对德国和欧洲的占领最多不超过两年。为了实现这一计划,美国就必须依赖战时的盟友,特别是苏联的合作。这也是为什么罗斯福总统在战后安排上对苏联做出那么多让步的原因。

欧洲的战后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英国对欧洲战后格局的设想要比美国现实的多,也保守的多。英国依靠的依旧来源于传统的权力平衡观念。英国准确的认识到,随着德国的战败,苏联占领东欧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了,因此,英国要做的就是构想如何与苏联形成欧洲的制衡体系,这一点最早可以追溯到1944年的丘吉尔-斯大林之间的“百分比协定”。同样是英国认识到对德国分区占领的必要、认识到将德国(至少是一半德国)拉入西方经济中的意义。也同样是英国,认识到鼓励美国留在欧洲对抗苏联的意义。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二战刚结束时的英国依旧是一个帝国,英帝国的瓦解是随后二十年的事情。因此,英国同样非常重视地中海-中东-印度洋的安全,这也是为什么二战后英国那么强烈的支持希腊的原因。

苏联的构想在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斯大林个人的想法。从个人的思想上说,斯大林最突出的两点就是极端理性和对权力的极端追求。因此,不同于苏联集团内的其他人,斯大林对战后欧洲格局的构想是建立在谨慎和防御基础上的。来自于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斯大林及其后历代苏联和俄国领导人都认识到,为了自身安全,苏联必须控制从德国到苏联之间的土地。因此,必须在这一地区安排由苏联支持的完全效忠于苏联的政府。除了上述个人原因之外,苏联的政策也有很强的延续性。首先是对“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最终必将导致自取灭亡”这一信条的执着,结合斯大林自身的谨慎性,苏联在二战结束后没有推行在西方暴力革命的政策(特别是法国和意大利)。另一方面是,历代苏联领导人都继承了自沙皇时代以来的对温带开放性出海口的追求的这一扩张传统,当然这些是后话了。

欧洲的战后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次柏林危机

上述就是理解冷战和战后欧洲格局的逻辑基础。接下来让我们梳理此后发生的重要事件。

战后欧洲问题的核心就是德国问题,即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在战争结束之初,对德国的处置思路主要集中在避免一战后德国复仇主义的覆辙上。但是,正如我们在此前提到的,避免欧洲重蹈一战覆辙的关键在于尽快实现欧洲的复兴,而欧洲的复兴离不开德国的经济复兴。盟国曾希望将德国经济置于“去工业化”的水平,将德国人的生活水平压制在欧洲平均水平之下,从而使德国彻底丧失发动战争的能力。但事实证明这样做根本行不通,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占领国的占领成本。此外,如果无法恢复德国的经济水平,那么迟早会使德国投入苏联的怀抱。因此,不论是出于欧洲经济的发展还是出于对抗苏联的目的,重建德国经济都是必须的。而在当时四国分区占领的情况下,也只能通过将英美法占领区合并的方式展开。在实际操作中,1947年英美占领区率先合并,并且不再寻求德国的统一。

撬动欧洲格局的关键举措是此时开始的“马歇尔计划”。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希望加入马歇尔计划,而遭到斯大林的嫉恨。1948年在斯大林的指使下爆发了“布拉格政变”。这场政变对冷战格局的形成可谓意义重大。这次政变直接导致欧洲原本对苏联抱有好感的国家转向西方,也包括西方国家中大量苏联支持者改变立场。这是斯大林的一个重大战略失误,但不是最后一个。为了反制西方的战略,1948年6月斯大林开始封锁西柏林,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为了援助西柏林,英美两国从1948年6月26日至1949年5月12日不间断的对西柏林实施空运,一共起飞27.75万架次运输机,牺牲了73名盟军飞行员,不仅保住了西柏林,更打破了斯大林的谋划。“第一次柏林危机”成为斯大林犯得第二个重大失误。1949年4月法国占领区加入英美占领区,1949年5月联邦德国成立,1949年9月15日康拉德·阿登纳当选第一任联邦德国总理。

柏林危机让西方认识到建立两个德国在当时背景下的现实可行性,不再幻想建立统一的德国。除此之外,布拉格政变与柏林危机也直接导致了西欧联盟的成立。《布鲁塞尔条约》最初的目标是“利用相互援助力量的合作措施,防止德国再度发动战争”,扩大到将北大西洋视为一个整体。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为对抗西方,1949年苏联集团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华约成立。至此,欧洲彻底分裂成东西两部分。

欧洲的战后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欧洲之父”舒曼

最后再说一下法国的战略。法国虽然是四大战胜国中最没有发言权的一个,但他的战略对欧洲格局的影响同样非常深远。在战争中法国遭受了耻辱性的失败,同样是继承自一战的经历,法国强烈要求对德国进行严惩,甚至将德国工业区和产煤区分裂出来。但是面对英美的压力和斯大林的战略失误(布拉格政变和柏林危机)。法国最终也同意建立联邦德国,并同意他加入马歇尔计划和北约。最终,法国构想出了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一革命性的计划,既可以制约德国发动战争的能力,又可以将德国的工业资源为法国所用,并未未来的欧洲一体化打下基础。

正是在美英苏法四国博弈的过程中,拉开了冷战和欧洲一体化的大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