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班主任熬夜整理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赏析,

 虚室生白3ud10a 2019-03-21

七年级(上)

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词赏析】《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诗中“临”“观”二字写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心胸开阔,意境宏大。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写作特点】①动静结合。②虚实结合。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词赏析】诗中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

前两句借景抒情。第一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借“杨花”“子规”,既点明暮春时令,又渲染了凄凉哀愁的气氛,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第二句直接叙事,点明愁的由来。“五溪”极言贬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寄托了诗人的重重忧虑。后两句寄情于景,点出诗歌主旨。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切之情。

【写作特点】①丰富的想象。②寓情于景。③拟人修辞。

3.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词赏析】本诗是诗人去吴中途经北固山时所作。全诗和谐优美,意境开阔,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博大情怀。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将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颔联运用对偶修辞,写船上所见景色。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这两句揭示出新旧更替的自然规律。尾联运用设问修辞。诗人自问自答,用“鸿雁传书”的传说寄托思乡之情,遥应首联,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写作特点】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4.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词赏析】这首曲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真切地抒发了天涯游子思念故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十八字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作者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古道西风瘦马”正是作者当时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是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和团聚的人家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融入一幅图景中,表达在外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表明游子的思乡之情。“断肠”是曲眼,抒发了一个飘泊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写作特点】①寄情于景。②白描手法。

5.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词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与关怀,写山月更突出心中的思绪,脍炙人口。虽与朋友远隔千里,但情谊依然不改。

第一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点出了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第四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写作特点】①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②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③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精巧地点出行程。

6.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回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以及与李龟年的再次相遇,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的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一二句,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岐王宅里”、“崔九堂前”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地,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文艺名流,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三四句,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幡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写作特点】①语言平易,而含意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②虽以短小的体裁,却具有很大的容量,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诗词赏析】这首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第一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此句巧用典故,不过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此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第四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这种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的战乱图。

【写作特点】①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②巧用典故。

8.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词赏析】这首诗抒写了戍边将士的乡情,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一二句写景,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似雪”“如霜”,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三四句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写作特点】①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②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9.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诗中所展现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有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一二句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三四句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写作特点】①气势雄浑,意境壮丽。②虚实结合,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10.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词赏析】这首诗描写了秋雨连绵的巴山夜景,抒发了诗人思念亲朋、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友人(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的情景。

前两句写眼前景象。有问有答,景中含情。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秋思深重。“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诗人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后两句设想未来相聚的情景,用反衬的手法来表现孤寂的心情。相聚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足见这离情是何等深沉。其后“巴山夜雨”便成了离情的代用语。

【写作特点】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虚实结合。

1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词赏析】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第一句述访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又展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也不需要同情,而是需要理解,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这样就引出了第二句“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

第三句紧承上文。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进而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终于幻化出第四句的境界,即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写作特点】①诗风大气磅礴,风格悲壮,充满爱国豪情。②通过大气的笔触——展现满腹愁绪。

12.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词赏析】这首诗写诗人途经陕西潼关时,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表达了一种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第一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现,异峰突起,令人神往。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只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第四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是桀骜不驯地说其“不解平”,再也不知何谓平坦。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写作特点】借景物的磅礴气势描绘心理感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七年级(下)

13.木兰诗 《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词赏析】《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的情景。

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第四段,概括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比喻赞美,讴歌英雄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偶、排比及互文。互文手法的运用不仅词约意丰,详略得当,而且从叙事上跨越时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行文富有节奏感,跌宕生姿,增强了表达效果。

【写作特点】①叙述情节详略得当,突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②具有民歌风格。③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

14.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词赏析】这首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一二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三四句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用三个词“幽篁”“深林”“明月”写景,用三个词“独坐、弹琴、长啸”写人。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写作特点】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15.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对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第一句用一猜测性的问句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很传神,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第四句顺理成章地写到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写作特点】①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写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②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16.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词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第一句写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第二句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三四句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想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写作特点】①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的边塞生活气息。②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③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韵味,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17.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各逞姿色,争芳斗艳的表现,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第一句中,“草树”本属无情物,却能“知春不久归”,这是想象之词。第二句更是写想要留住春天的脚步而纷纷争奇斗艳。这两句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

三四句,就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像“飞雪”一样漫天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为“晚春”添色。

【写作特点】①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糅人与花于一体。②想象奇特,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18.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诗词赏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两句:追忆历史,无缘拜会古代贤德的君主;向往未来,不能生逢后代圣明的君主。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后两句:登楼远眺,想到天地的广大和时间的久远,独自凭吊,诗人悲伤而潸然泪下!诗人以孤单、悲苦的心绪作结,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写作特点】全篇句式长短交错,音节前紧后舒,抑扬变化,大大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

19.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词赏析】本诗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首联远望泰山。以设问开头,写出了初见泰山的喜悦、惊叹和仰慕。诗人没有直接写泰山的雄伟,而是借助齐鲁两国的地小来反衬泰山的高耸和雄伟。颔联近望泰山。“钟”字使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使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颈联细望泰山。由静转动。以“曾云”衬托山高,“入”字写出了倦鸟归巢,目光由近及远。尾联是想象之景,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写作特点】①语言凝练而形象。②借景抒情。③虚实结合。

20.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词赏析】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借写登高远望的感受,以理入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含蓄而又深刻地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精神。

前两句写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塔高。第一句“千寻”从正面衬托出塔高,第二句用“鸡鸣”就能“见日升”之早,从侧面衬托出塔高,这两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的感受作铺垫。后两句抒情。“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可能遇到的困难、障碍、挫折等。诗眼是“不畏”,这二字气势夺人,道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可见诗人的构思之精深。

【写作特点】①写景抒情紧密结合。②虚实结合。

21.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词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和平、富饶的农村风俗画卷,表现了诗人热爱家乡、留恋农村生活的情趣。

首联写出了农家热情好客,以酒肉与友共庆的欢乐场面。“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颔联既写出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美景,又表现了在逆境中往往充满着无限希望的哲理。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写乡俗民事,展现了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乡民的热爱。尾联写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盼,表达了自己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写作特点】①写景与说理融为一体。②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22.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词赏析】全诗抒发了诗人离京时愁闷的心情,但也表达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桎梏人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态,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这两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忱。

【写作特点】①托物言志。②运用比喻、烘托的手法。

23.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词赏析】本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第一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描绘了一幅月下河边凄冷、迷蒙的画面,又与诗的后两句描写麻木的人心相照应。第二句点题,承上启下,网络全篇。第三、四句表面上说商女不知所唱的是亡国之音,实际讽刺听歌之人,批评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阶级。

【写作特点】①借景抒情。②借古讽今。

24.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词赏析】这首诗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

一二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第一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第二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

第三句承转交错,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高潮中开始。“可怜”两字,使得诗意衔接自然,更耐人寻味。第四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诗人同时抓住“虚前席”“问鬼神”这两处细节,在议论中把讽刺君王昏聩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两方面的意蕴融于一体。

【写作特点】①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②托古讽时,寓感慨于讽刺,使讽刺效果颇好。

25.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第一句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第二句“赚”字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一个“错”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写作特点】①借助景物描写阐述深刻道理。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

26.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形象刻画,展示了一个孤寂者深夜约客不至的特殊感受,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的寂寞心境。

一二句写景,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池塘水涨,蛙声不断,乡村之景清新恬静、和谐美妙。“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

第三句点明了诗题。与客原先有约,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无疑是因为这绵绵不断的夜雨阻止了友人前来践约。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至此,似乎将期客不至的情形已经写尽,然而末句一个小小的衬垫,反令诗意大为生色。第四句只是写了诗人“闲敲棋子”这一小小的动态,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划得细致入微。“敲”字体现了约客者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正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写作特点】运用对比手法。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