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从:《大学》首句一出,道出了彻头彻尾的人生大智慧,让古往今来多少人不由得手舞足蹈,体征智慧生成!此句为纲,道出了为人修养修炼的起点、路径与最终追求。“在明明德”,即发扬光大人本自具有的光明德性,此为本,为内修,是起点;“在亲民”,即发扬人的光明德性不是悬空臆想,而是在实践中落地,是在社会活动中,在社会关系中,在事业发展中,在与不同的人互动过程中实现的,而且体现为“亲民”,“亲”字为仁,在社会实践和各种关系中,导向“亲”,亲如一家,形成共同体,最大的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此为用,属外行,是路径;“止于至善”为最终的境界,也是生命终止时有可能达到的最终境界,如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如王阳明先生临终前语:“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大学之道,可以理解为根本的人生大道,是生而为人,作为人,如何不断成长之道。西方学者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他按照人的需求的变化把人的一生发展归纳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共五个层次;中国学者冯友兰先生根据他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研究和体悟,提出人不断发展的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最终为天地境界,这些思想都与大学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有高度契合。所以我们经常说,人有古今中外,但是人心没有古今中外,心同则理同,理同则道同,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也。 “止于至善”,何为止?孔子曾经对自己评价为:“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他做到“子绝四,无意,无必,无固,无我”,在这里我们看到孔子不是僵化的,教条的,而是灵动的,权变的,他的“止”在哪里?在 “至善”,在“仁心”。王阳明先生作为儒家心学的代表,特别强调“如如不动之心”,“养得此心不动”,即能够按照事物本然的样子行事,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无一毫私心杂念,他的“止”在哪里?在 “良知”。孟子曰:先立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大德敦化,小得川流。人生修炼有可能成就的最高成就即为“止于至善”,王阳明先生强调立志,谈到“夫学,莫先于立志”,而且强调从小就要立圣人之志,他自己12岁就去追问“何为人生第一等事?”,立下“读书做圣人”之志。何谓圣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圣人是最肯用功夫的凡人,是由凡入圣,最终修炼为最健全,最正常的人,是做人做到家,最像人的人,是为圣人。如果人生自懂事之始,就能够立志,能够立下作为人的最高志向,笃定前行,勤学不辍,改过不吝,嗜善若不及,则人生的路该是何等开阔无边,终能“止于至善”。 这里还有一个前提性问题,即人何以能够成为大人、君子、圣人?芸芸众生,大多数人都活得很平凡,很猥琐,很庸俗,都在随波逐流,混日子,是不是人性就是懒惰的,就是不求上进的,就是存在很大局限性的?超凡入圣,只有少数人可能,我们普通人只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干嘛要当大人,要修炼大学之道呢?《大学》给了明确的回答: 一是我们本来就具备当大人的先天条件。我们古代哲人认为,人生来具有“明德”,即光明的德性,此谓“天命之谓性”(中庸语)。我们经常有体悟,做好事让人心情愉快,所谓“助人为乐”,而做了坏事往往内心慌乱不堪,总怕败露,受人指责,身败名裂。这就是我们从天命中领承的人性。王阳明先生12岁立下圣人之志,苦苦求索 “天理大道”,历经千死百难,于37岁在贵州龙场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天理大道就在我的心中,我心中本自具有光明德性。人的使命就是要“明明德”,把这种品德发言光大,才会不负此生。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他总结自己做企业成功之道就是做好自己,他的人生追求就是,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灵魂能够比来时高尚一点点。 有人说,儒家思想适合精英阶层或者说在位者,统治阶层学习,不适合普通老百姓。乍听很有道理,但是转念想想:精英阶层是天生的吗?我们大多也应该算精英了吧,想想我们一路走来,是靠我们的勤奋,信念、担当、机遇,我曾经在上周三在我们学院清源学堂上公开课,讲述孔子其人其语。孔子的一生,无论时代、出身、阶层、际遇,都可以说是一手烂牌,他一生遭受着讥笑、白眼、甚至诅咒,他在职场大起大落,千死百难,却能够百折不挠,不悲观,不放弃,不言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终成就了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他凭借的是什么?是“性相近习相远”,是“学而时习之”,是笃信好学,死守善道,是人生主动的选择:“吾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皆《论语》语)。 二是选择大人之道,是人生幸福充盈圆满的基本路径。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人生的大秘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学》接下来的阐述: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从:大家经常说静不下来,整个社会都处于极度焦虑浮躁状态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知止。只有知止于何处,我们的心才会安定下来,心安定了,才能够收获一份平静。平静的生活状态会让我们充满安全感、获得感,自在感和真实感。在一种放松身心的状态中,我们的思虑才开始获得自由,我们的思维得以伸展,我们的思路得以清晰可见,获得真知灼见。此所谓无中才能生有,静、定才能够生动,有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就是道,就是规律。天地间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规律是为大道。而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闻道,知道,近道。《道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或存或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可以为道。孔子终生为求道,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何?道是世界的真相,是万物的本质,是发展的大势,是宇宙的秘密。闻道,知道,意味着心明眼亮,活得通透明白,了无挂碍,自在圆满。能够达致此一境界,死又何惧?(未完,待续) 【图片:从春侠;执行主编:从春侠;排版编辑:吉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