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大学》(一)何为“大学之道”?

 风啸苍穹 2019-05-23

前言

《大学》被朱熹当做四书之首,而在《大学》之首,便提出了“大学之道”,从字面意讲就是“大学”的学习道路。

古往今来已经有太多学者为《大学》做了注解、感悟,笔者也是基于各位前辈的观点有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观点或许有相同,或许有不同,各位读者可以自己辩之。

笔者因为感觉到了自己身心的一种浮躁,以及自己所处环境中对浮华追求的气息,偶尔一次深思,猛然醒悟。于是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寻找一份宁静,或许是找能让内心安宁的“东西”或者方法吧。而读书,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此为笔者读传统经典书籍的初衷。

今读《大学》,感触颇深,隐隐已明前路,今将所感记之于文,与诸君共勉。另外,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有不少的知识,都需要自己去读书,不断的思考、追求而获得,若是被别人道破,则少了一份磨砺,少了追求的经历,如此,即使知道了答案,对此的感悟也不会很深刻,自己也不会去珍惜别人得来不易的知识成果。故此,希望各位有志学习传统文化的朋友自己去专研、探索。

《大学》为曾子所著,后因时代变迁,宋代的程颐、朱熹对原文有所更改,其中原因可读南师的《原本大学微言》。今笔者所读版本为曾子所著原本《大学》,今天仅谈“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字面意思是“大学的学习宗旨,首先在于理解明德的含义,然后去关爱民众,从而到达善的最高境界。”如果只是这样理解的话,那就体会不到《大学》的内涵了。

“大学之道”

如果要理解这句话,就要先明白何为“大学”?

古往今来对“大学”的解释有好几种,一是博大之学,二是大人(成人)之学,三是指以前的学府,太学。而笔者以为,此处的“大学”有几个意思在,首先是大人之学,也就是年龄到了成人的年龄,然后是为了担当而需要学的学问,至于担当的是什么,各位读者朋友可以自行思考,然后是有博大之学的意思在里面。

王阳明的《大学问》中提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此为王阳明所言之“大”,“我”与天地万物同,“我”即为天地万物,故为“大”。

笔者以为,“大学”即是古时的圣人之学,能指导人成为知行完备,止于至善的学问。全文以“大学之道”开篇,便是点明了“大学”的方向。然后指明了其“道”在何处,“在明明德,在亲明,在止于至善。”

“在明明德”

“德”在人的自身之中,孔子倡“仁”,孟子提“性本善”,此即为人身之中的“明德”。而“明明德”,便是要认识、理解生而为人的本心、本性。《论语·述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此即为“明明德”。

而王阳明所谈“明德”是指“我”与天地万物所同,“明明德”便是“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

在此,笔者支持前者,各读者朋友可以自行探究其不同。“明明德”之后,便是“在亲民”了。

“在亲民”

如果说“明明德”是因为“德”在自身,所以是内明,那“亲民”便是外用了。只有内明之后,才能去外用。只有自己明白理解了,才可以去教别人。由己及他,以己之所明明德,教他人以明明德,成其功果,功德圆满时,便是“止于至善”。“至善”的境界其实就是圣人的境界了,所以“大学”其实就是古时的圣人之学。

总结

这几句是《大学》的首四句,被称作“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若是加上“道”,便是“四纲”了。此四句是一个大的学习方向,后文的内容是这个学习方向的细化,比如应该怎么做才能“明明德”。下一文谈“知、止、定、静、安、虑、得”七字。今天读《大学》,不一定是为了要达成什么目标才去学习,正如笔者文首所言,在这样一个举世皆躁的大环境下,笔者读《大学》,只是想寻一份内心的安宁,而“明明德”、“亲民”能给我指明让内心安宁的路。在此平台写读书感悟,也算是一种“亲民”吧,虽然笔者还未“明明德”,不过在读书,并且分享感悟的过程中,能让笔者自觉身心充满光明而使内心安定。读者朋友可关注“一起来学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查看历史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