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对我说:“妈妈,我不喜欢你了。” “为什么?”我一脸愕然。 “你总是阴着脸,太吓人了。” 我立刻有种被拍在沙滩上的感觉。 难怪这两天,孩子在我面前总是怯生生的,还不时问:“妈妈,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我随口说声没事,也没在意。 近日劳累,烦躁,不经意都写在了脸上,没想到,对孩子造成了这么大的影响。 孩子们不仅通过语言和我们沟通,还特别会察言观色,解读我们的肢体语言传达的信息。 肢体语言也被称作非语言,是语言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是人们依靠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姿态的变化所表达和传递的信息。 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通过实验发现,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声音占38%,而另外55%的信息都需要由非语言的体态语言来传达。 不可小觑的是,非语言同语言一样,也会伤害孩子。 非语言的伤害,并不比语言的伤害更轻,却常常被父母忽视。 “爸爸,我害怕你的眼睛。” 苏格拉底说:“高贵和尊严、自卑和好强、精明和机敏、傲慢和粗俗,都能从静止或者运动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中反映出来。” 最近,初二学生屈宇航站在《少年说》的勇气台上,喊话爸爸:“爸爸,你能不能管管你的眼睛,我真的好怕它俩。” 宇航说,他从来不敢和爸爸的眼睛对视。 他说如果爸爸的眼睛会说话,那就只有一种声音:屈宇航,你错没错? 他讲了这样一件事。
他说他受不了爸爸严厉的眼神,希望爸爸看他时,稍微和善一点,温柔一点。 很多父母觉得,我不打,不骂,不吼,对孩子就不会有伤害了。可是,非语言的伤害却是无声的。 有专家指出:人的非语言更诚实,人们可以在语言上伪装自己,但非语言经常会“出卖”他们。因为非语言通常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举动,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骗性。 孩子对非语言有着天生的驾驭能力,他们还不会说话时,就知道用动作和表情吸引别人的注意,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天生敏感,也最善于察言观色,他们并不总是关注父母嘴上说什么,他们会时刻留意父母的表情和动作,揣摩父母的意图,解读父母的肢体语言所传达的弦外之音,以此来决定要怎么做,怎么定位自己。 所以,不要小看你不屑的眼神、愤怒的表情、拒绝的动作,那可能正在伤害你的孩子。 “无回应之地,便是绝境。”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特别会看父母的脸色。 朋友说,他最怕妈妈生气了,只要妈妈一板起脸,他就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小时候,每次没按照妈妈的意图办,妈妈就用生气这招来对付他。 大学报志愿,没听妈妈的建议,报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妈妈一年没有和他说话。 每次妈妈生气,他都觉得特别煎熬,他宁可妈妈骂他一顿,或打他一顿也好。 即使长大后,他对妈妈的面部表情也格外敏感,一看到妈妈生气,他就会先从自身找原因。 伯德惠斯戴尔曾说过,人的脸部能做出大约250000种不同的表情,它们是我们身体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也是非语言传播最重要的焦点部分。 很多父母都是脸控,通过面部表情来表情达意,对孩子传达指令。很多孩子一看到父母板起脸,就认为自己做错了事。他们能敏感的捕捉到父母不屑或鄙夷的眼神,能感觉到父母在怀疑或否定他。 面对做错事的孩子,很多父母甚至会假生气,冷处理,变相逼迫孩子道歉。有些父母还喜欢演悲情戏,施苦肉计,故意做出痛苦的表情,假装受伤,就是为了让孩子产生内疚情绪,来达到管控的目的。 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非语言伤害,其实就是一种冷暴力,有时候比语言的伤害还要大。 “无回应之地,便是绝境。”父母的打骂至少还可以让孩子有还击和解释的机会,可非语言常常让孩子不知所措。 受父母非语言管控的孩子,习惯于把问题归结在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好。常常会沉浸在自责和内疚情绪中,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在和父母的相处中,会表现得处处小心翼翼,时刻关注父母的脸色,甚至做很多事来讨好父母。 长期以往,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心理承受能力低,自我认同感差,更容易变得敏感、自卑、冷漠,不愿和人交往。 父母的脸色, 是孩子整个世界的颜色。 非语言真的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沟通利器,能够很好管理肢体语言的父母,亲子沟通会更加顺畅。 李嘉诚在回忆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时,曾经深情地说:“最难忘记的是父亲的拥抱,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稳健而富有涵养的父亲,与我亲密接触时,常常会忍不住紧紧拥抱我,并把我举得很高……” 前阵子,《啥是佩奇》刷屏。短片中,孙子想要一个佩奇,爷爷为了满足孙子的心愿,想尽了各种办法,终于弄懂了什么是佩奇,并且自制了一个“硬核鼓风机佩奇”。在笑与泪中,我们感动于爷爷对孙子的爱,同时感受了中国人表达爱的沉重。 中国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比较含蓄,他们很少说“我爱你”,也不特别鼓励身体间的亲密接触。 中国的孩子远比美国孩子得到的拥抱少,甚至到10岁之后,便很少有人再拥抱和亲吻他们了。 而西方的父母会更直接地表达对孩子的爱,他们常常告诉孩子,他们多么爱孩子,多么关心孩子。他们更喜欢拥抱、亲吻孩子,更愿意为孩子竖起大拇指,来表明他们的爱和赞赏。 正是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给了孩子足够的亲近感的和信任感,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让孩子的成长激素分泌处于最佳状态,在情感上更有安全感。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孩子有时候希望在心理和情感上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间,或者他情感波动很大,非常需要安慰而不是提问时,在这些时候,我会拥抱、抚摸儿子,传达给他沉默而温暖的信号。“ 有时候,爱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需要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亲吻就足够了,这对于孩子更是如此。 多多使用这些非语言,你会发现,和孩子的沟通和理解变得没那么难了。
婴幼儿时期建立良好的非语言沟通, 孩子心理更健康。 孩子对于非语言的敏感性和依赖性是与生俱来的,年龄越小的孩子,依赖性就越强。 心理学教授爱德华·托尼克做过的一个著名的静止脸实验。 实验之初,妈妈对1岁左右的宝宝微笑,积极回应宝宝的表情,宝宝很开心。之后,妈妈面无表情的看着宝宝,宝宝马上就感觉到了,他开始对妈妈笑、挥手、尖叫……用各种方式吸引妈妈,但妈妈都没有表情。 不到两分钟,宝宝就崩溃的大哭和挣扎。好在妈妈及时安抚,宝宝才平静下来。 但是实验人员发现,在妈妈毫无反应的那两分钟内,孩子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续下去,他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死亡。 父母的脸色,就是孩子整个世界的颜色。父母的爱抚、拥抱、温柔的眼神,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源泉,孩子对肢体接触的这种特殊而自然的需要,医学上称之为“皮肤饥饿”,婴幼儿的这种需求尤为强烈。 19世纪80年代,美国孤儿院认为成人与宝宝接触是“不卫生”的,规定护士不能用肢体触碰婴儿,更不能拥抱婴儿,导致大批婴儿因患“皮肤饥饿症”而死亡。弄清原因后,孤儿院要求护士们多抱抱婴儿,宝宝们才慢慢恢复了活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彼得·古帕斯告诫父母,0-3岁的婴幼儿必须要有父母拥抱。 那些从小极少得到父母拥抱和爱抚的孩子,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内心变得非常孤独,亲子关系更容易出现冲突。长大后容易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对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当这种感觉过于强烈时,还可能导致一种病态的情感需求。 而那些充分享受父母的肢体接触的婴幼儿,性格和智力都会健康发展,日后也更容易培养情绪平衡力,自信心和关爱别人的能力。 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变得敏感,内心又非常孤独,排斥父母说教。父母可以借助非语言沟通,常常触摸和拥抱孩子,会使孩子的心理产生良好的刺激,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变得十分自然和协调,减少亲子冲突和青春期叛逆。 微笑、爱抚、拥抱是慰籍心灵的鸡汤,更是孩子身心健康的最佳滋补品。 对于闹情绪的孩子, 非语言更有力量。 当孩子生气、恐惧、愤怒时,言语的安慰效果常常是微乎其微的,拥抱和抚摸更能够安抚孩子,能够更好地让孩子平息下来。 孩子情绪不好时,紧挨着坐在孩子身边、拥抱孩子或蹲下与孩子面对面。让孩子感受到你和他在一起,你在情绪上和他是共鸣的,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如果孩子犯了错,与孩子目光接触,用眼神告诉孩子,这件事你很重视,他需要好好反省。 孩子情绪不好时,需要的往往不是道理,他们只需要一个认可,而非语言则更容易达到效果。 主动建立非语言信号, 协助亲子沟通。 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共同创造一些非语言沟通方式,找到专属于你们的非语言符号。这样,父母和孩子的情感链接会更通畅和富足。 我的朋友Daisy之前常和女儿闹矛盾,每次她或者女儿涨红着脸暴怒发火,却没有办法停下来的时候,她都感觉糟透了。于是,她决定和女儿共同制定一个能够让双方冷静下来的手势。 最初,她们选择了剪刀手的手势,可当Daisy生气时,看到女儿举起剪刀手,仿佛是在庆祝和示威,反而更加激怒她。 于是,Daisy和女儿商量换个手势,她们商定,妈妈生气时,女儿就主动拥抱妈妈,表示让妈妈冷静的意思。如果女儿生气了,Daisy就亲亲女儿来安抚。如果两人情绪都不好,就先各回各屋子,等冷静下来,再进行沟通。 创造一些既能表达爱又减少冲突的非语言符号,可以帮助叫停激烈或冲突的情况,更有利于彼此的沟通。 爸爸妈妈不妨试着学习管理自己的非语言吧,因为那是你身体中最诚实的部分。不要让它出卖你,又伤害你的孩子。 孩子能从你的微笑中感受到接纳,从你的拥抱中感受到温暖,更能从你的冷漠中感受到被忽视,从你冰冷的脸上感受到被疏离。 爱孩子,就多用肢体语言吧,把你的爱无声地传递给孩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