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关于鹬成长的视频,心里颇为感动。 视频讲述了一只幼鹬从依赖妈妈到独立捕食的过程。 期间幼鹬因被海潮扑打后受伤,总是充满恐惧和退却,直到遇到寄居蟹之后,它在寄居蟹身上无意中学到如何应对困难的方法,才重拾了信心和希望。 通过不断地尝试,最终,它掌握了比其他鹬更高效的捕食技能。 成长,让它付出了受伤痛苦的代价;可是,也让它收获了友谊和勇气,给予了它求生技能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令我感动的是,鹬妈妈从始至终,都没有因为孩子的抗拒、害怕而妥协,她坚持:要吃就自己去捕食。 也正是这份“狠心”,让幼鹬最终习得捕食求生的技能。 而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是父母的本能。这是一种最朴素最本质的情感。 然而,如果父母一味站在孩子身前抵挡一切,甚至越俎代庖替他去完成,那么,就会活生生把孩子养成啃老族和白眼狼。 曾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一对清洁工夫妇因为只有一子,所以从小十分娇惯,物质上从不委屈。 他们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有了工作。 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同事难相处,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烦、太苦,太累,受不了等。 5年了,儿子心安理得地赋闲在家,要么上网打打游戏,要么用父母不多的工资去社会上消遣时日。 面对父母的指责,他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你们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父母被气得差点吐血。 后来,随着年岁渐长,又实在无法忍受儿子的剥削,只能将30岁的儿子告上法庭,要求他搬离家中,独自求生。 不得不说,这个结局真是让人唏嘘! 可是,仔细想想,孩子那句“如果无法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娇惯”又何尝有错? 如果父母能从一开始就狠心一点教会孩子独立能力,教会他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又怎会沦落到今天对簿公堂这种局面? 有句话说,如果树苗因为害怕疼痛而拒绝修剪,就永远也不会成材。 而是否接受树苗拒绝修剪的要求,则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所能决定的。 很多时候,家长的“不狠心”才是摧毁孩子人生的致命因素。 所幸,在孩子30岁这年,父母总算“狠心”了一回,将他彻底推了出去。 我向来很喜欢、很钦佩那些“狠心”而充满温情的家长的。 如广安市邻水县城这位给孩子“挑粪教育”的父亲周伟。 周伟的儿子明明今年读小学三年级,可却连续两天被老师投诉不写作业。 他该说也说了,骂也骂了,孩子每次都会拍着胸脯对他说“我下次一定写”,结果却每每食言。 最后一次明明向他保证说:再不写作业,我就回乡下挑粪。 他本以为孩子做出这种承诺,总会改变,结果孩子再一次不写作业。 气坏了的周伟觉得有必要让孩子记住这个教训,尽管挑粪很累很苦,甚至可能让孩子受伤,可是他仍然狠下心坚持把孩子带到乡下,监督他完成自己未完成作业的承诺惩罚。 而事实证明,他的这份“狠心”对于孩子来说,十分有效。 据明明的老师反馈,明明现在的学习态度比以前认真许多,作业都按时完成且十分工整。 而明明自己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我起初还以为挑粪是件非常容易的事,等我手接到粪桶才知道是多么不容易” “我挑久了就感觉肩上和脖子后面的骨头都非常痛” “我突然意识到,读书才是最容易走的那条路” 而父亲则说: “看到儿子肩膀上有明显的红印,我心很痛。可是我只有忍痛让他去经历,才能让他明白,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另外还有许多比读书更辛苦的事情。” 的确,时间不会让人成长,只有经历才会。 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及时“狠心”一点,让他去经历多一点,才能让他客观面对现实,并且有力量去改变。 再者,父母懂得“狠心”一点,才能避免将来社会对他太狠。 我相信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包办一切,对孩子不好。 然而,很多人常常不自觉地替孩子做本该孩子去做的事。 也许是对孩子爱得深切,也许是毫无意识,但是,我想,更多时候,成长意味着分离,包办是面对分离时的不甘。 《请回答1988》里,金正焕的妈妈因为有事要回娘家一趟。 因为担心孩子和丈夫生活自理无能,就絮絮叨叨地交代了一切生活注意事项。临走前还一步三回头,满心放不下。 然而,她才刚离开,被管束久了的丈夫和孩子就如同从牢里放出来一样,使劲放纵自己。 爸爸躺在地上翘起二郎腿看电视,直接用脚丫抠遥控器换台; 大儿子用白糖泡饭吃,而且洒了整整半包糖; 小儿子光着膀子吃了一地的薯片; 短短几天,他们就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像个垃圾场一样。 而这一边,妈妈因为始终牵挂着他们,决定提前回来。 在突然得知妈妈要提前回家,并已经在火车站时,三个男人赶紧手忙脚乱地火速收拾完家里的一切。 妈妈走进家门的时候,发现家里整齐干净,她将信将疑地从衣柜、冰箱、厨房一一检查,居然跟她离开之前没有太大差别。 丈夫走到她耳边得意地说:你看吧,你不在,我们也一点没有不方便呢。 那一刻她脸上的表情很复杂,继而是失落,接着默不吱声,躲回房间里去了。 细心的正焕察觉到了她的异样。他很不解,为什么他们做得那么好,妈妈却不开心。 小伙伴东龙知道后说:因为妈妈不在,可你们依然过得很好。 是啊,我本以为你们需要我,而你们却不需要。这种落差怎么叫人开心得起来呢? 聪明的正焕一下子被点醒,他急忙赶回家,把哥哥在煮面的手故意烫得红肿,然后大喊妈妈救命; 他接着又进入厨房把煤饼打翻,然后向妈妈告状说爸爸打翻了煤饼; 最后,他回到自己房间里把衣柜里的衣服打乱,然后大喊妈妈说:妈,我找不到内裤······ 妈妈一边一脸嫌弃的表情过来帮忙,一边抑制不住得意的眼神念着:你们真是我的冤家,没有我你们怎么活呀!什么都做不好······ 一通忙碌下来,妈妈突然就高兴起来了。 喜欢包办孩子一切的家长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很多时候,被需要的不是孩子,反而是作为大人的我们。 被需要就是被爱,我们舍不得孩子逐渐不需要我们。 所以,才会有这些:“你长大了,我做不了你主了。”“儿大不由娘,女大不中留”这些酸溜溜的语句。 可是,对于成长这件事来说,不需要不代表不爱啊。 不再依赖父母,是独自走向独立,是一场真正意义上长大标志的洗礼。 美国心理学家希尔维亚曾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我们必须在很多时刻学会忍痛放手,甚至亲手将他推出去。 或许,我们会不舍地嘟囔着:他们长得真快啊!那天他才嗷嗷大哭赶来出世,今天就已经上学了,甚至开始要求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可是,看着孩子们长大并享受成长的快乐,充满自信独立的样子,我们又何尝不骄傲呢? 尽管很不舍,可是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学会珍惜。 珍惜当下彼此依赖的时光,珍惜当下能互相陪伴的时光。 也唯有如此,在孩子需要独立走向外界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安心地充满勇气把TA推出去; 也唯有如此,才有办法做到,无愧地“狠心”放手。 孩子学习和记忆不好,是因为没有掌握学习和记忆方法,我们专注高效学习方法研究,免费帮孩子诊断学习问题。 |
|
来自: 昵称32649950 > 《小初高学习方法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