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音乐作品中的魔幻世界

 主播晓峰 2019-03-22
            【摘 要】从中世纪开始,许多古典音乐家都喜欢用魔鬼、精灵作为乐曲的标题,在这些不同体裁和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中我们看见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鬼怪神灵的形象,从中寄托了作曲家们渴望人类弃恶从善、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鬼怪神灵 小提琴 古典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6-0036-02
  
  千百年来,人世间流传着众多的鬼神精灵的故事,这些神话中的人物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各个角落都有着鲜明的反映,音乐领域也不例外。从中世纪始,众多的古典音乐家都喜欢用魔鬼、精灵作为乐曲的标题,用以表现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在这些不同体裁和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中我们看见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鬼怪神灵的形象,有些甚至就是作曲家自己形象的化身,这些作品听上去非但不让人觉得恐怖诡异,反而至今已成为旷世经典的杰作。
  在众多的古典乐器中,小提琴被认为是最具有魔性的乐器,不仅因为它是最接近于人声的乐器,更重要的是,它的音色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其演奏者手中创作出更强劲、更辉煌的色彩,这是其他乐器难以企及的。自16世纪中期小提琴在意大利诞生后,众多的音乐家都爱上了这具有迷人音色和强劲力度的乐器,同时,这些音乐家既是演奏大师,又是小提琴作曲家和教育家,从他们流传至今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一窥当时小提琴技艺是如何一步步地从无到有丰富起来的。其中有些作品直到今天还常常在舞台上作为炫技性的小品演奏,巧合的是,这些作品往往都会被人们与魔鬼联系在一起,例如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帕格尼尼的第十三随想曲《魔鬼的狞笑》、巴齐尼的《精灵之舞》、萨拉萨蒂的《浮士德幻想曲》等等。或许人们觉得,小提琴这样一种小巧玲珑的优雅乐器竟然蕴含着如此夸张辉煌的表现力,这本身就是魔鬼的力量使然。而这些炫技性的作品只有魔鬼的使者才有能力驾驭。
  在18世纪前半叶意大利的小提琴音乐文化世界里,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理所当然地处于盟主地位。他不仅在小提琴音乐创作上,而且在琴弓构造的改革、演奏技巧的创新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最具有代表性的小提琴作品《g小调奏鸣曲“魔鬼的颤音”》,按照作曲家的自述,其来历相当具有传奇色彩:“有天晚上(那是在1713年),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把灵魂出卖给魔鬼了,于是乎他就得为我办事。根据我的手势要什么都能照办――我这个新仆人还预先猜得出我每一个愿望。一次,在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我的小提琴交到他的手里,且看看他能不能拉出点无论什么样的好听的音乐呢。可是,当我确实听到了一首美妙得出奇的奏鸣曲,而且还拉得那么精彩而熟练,即使我用最大胆的幻想也难以想象得出如此的意境,这时候我是多么地吃惊。我是那么地入迷,倾倒,叫我连气都要喘不过来了。我就是这么激动万分地醒了过来,赶忙抓起了小提琴,想把梦中听到的声音哪怕保留下一部分也好,可是,白费了力气。我当时写下的而且也题名为《魔鬼奏鸣曲》的那首奏鸣曲是我最好的作品,可是把它和曾给我带来如此狂喜的那一首比一比,相差如此悬殊,所以,要是我当真能够再一次领略到小提琴在梦中给过我那样强烈的快感,我宁愿立刻把自己的乐器砸碎而永远放弃音乐。”
  这段离奇故事的真伪自然无从考证,然而这首流传至今的曲子本身确实具有某些动人心魄的魅力,特别是在第三乐章的后半部分,这个乐章被称为《与魔鬼的对话》,庄重的音乐与魔鬼的颤音交织出现,好像神与魔鬼正在争论着什么似的,特别是在后半部的高潮里,大段华丽且技巧高难度的颤音产生了某种介于颤栗和哭喊之间的效果,令人为之震撼。
  炫技演奏在19世纪欧洲的音乐会演奏中特�e流行,钢琴家中的李斯特、阿尔坎和肖邦,小提琴家中的帕格尼尼、恩斯特和巴齐尼,他们都是演奏技巧惊人的演奏家和天才作曲家,在当时,他们写的和改编的作品主要是供自己演奏,因为那些高难度的演奏曲目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够驾驭。
  差不多在塔蒂尼诞生一百年之后,空前绝后的一代传奇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诞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作为无可争辩的天才,再加上被贪财成性的父亲无休止地强迫练习,帕格尼尼从小就在演奏事业上崭露头角。在不到六十年的生涯中,他对小提琴演奏技巧的钻研和革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极大地丰富了小提琴的演奏语言,创造及发展了诸如快速滑音、左手拨弦、戏剧性的强弱运弓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外加上他终其一生把自己搞得神秘兮兮,这使得他成为了当时欧洲公众眼中最受欢迎的超级明星。而在音乐家的圈子里,他同样以对小提琴艺术乃至整个古典音乐发展的革命性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他的演奏技巧按照他同时代人的描述,似乎怎样夸张也不为过,他可以用一把琴创造出好像是一个小乐队在合奏般的效果,他在音乐演奏方面的想象力似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帕格尼尼面目丑陋而苍白,这幅尊容加上他无比巨大的手掌(据说他可以在琴上按出三个八度的和弦),再配合上他如魔鬼附身般惊世骇俗的演奏技艺,使得公众中关于他和魔鬼有联系的耳语从来不绝于耳。再加上心存妒嫉的竞争对手的推波助澜,帕格尼尼终其一生都被围绕在这种种迷雾般的传言中。这些传言包括:为了聚敛财富和获得出色的演奏技巧,帕格尼尼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他曾经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并且在监狱里出于无聊而拼命练琴从而掌握了出众的演奏技巧;他的琴弦是用人的肠子制成的,因而具有神秘的音色……,这些传言有些时至今日仍然真伪难辨。不过帕格尼尼非但不在乎这种传言,还经常在演奏会中故意安排种种小插曲,以便让那些传言燃烧得更加厉害,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自我炒作,以换取高昂的票房。
  帕格尼尼曾写过二十四首随想曲,这是他所有作品中演奏技巧最令人晕眩的部分。其中的第十三首,被称为“魔鬼的狞笑”。那三度下行的音乐主题,逼真地显现出了狰狞狂笑中的魔鬼身影。这首作品就像是帕格尼尼对待世人评论的最佳反驳:“既然你们觉得我跟魔鬼很熟,甚至怀疑我就是魔鬼,那么就来听听我发出魔鬼的狞笑声吧!”他的另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女巫舞曲》也是首带有魔幻色彩的标题性作品。
  如果没有那首《精灵之舞》,很多人都不会知道巴齐尼是谁。巴齐尼(Bazzini,1818~1887),一个技巧高超的意大利演奏家、小提琴教育家和作曲家。早年的一场音乐会让他一夜成名,之后他热衷于作曲,逐渐放弃了演奏家的身份。1873年,任米兰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他的学生中包括著名的歌剧作曲家马斯卡尼和普契尼。《精灵之舞》是一首技巧性很高的小提琴作品,是炫技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巴齐尼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首作品。全曲采用回旋曲式,描绘的音乐形象十分生动有趣,作曲家要求演奏者用炉火纯青的技巧描绘一群小精灵千姿百态的狂舞情景。“小精灵”是种令人头痛的活泼好动、聪明狡猾的小生物,它们的舞蹈没有一丝的拖沓和粗鲁,而是敏捷和精妙。全曲不长,但是包含了小提琴演奏中很多特殊且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如快速演奏的双音、人工泛音与��弓并行的左手拨弦等等,确实如一群小精灵在狂欢舞蹈。
  除此之外,圣桑的交响诗《骷髅之舞》、穆索尔斯基富有俄罗斯民族色彩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杜卡的交响诙谐曲《小巫师》、弗兰克的标题交响诗《精灵》、李斯特为钢琴和乐队而写的《死神之舞》、里亚多夫根据俄罗斯民间神话写成的音画《妖婆》和管弦乐传奇《基基摩拉》也都是以鬼怪神灵为标题的佳作。我们在这些作品中能够感悟出作曲家们渴望人类弃恶从善、弃丑求美的愿望,以及对光明战胜黑暗、渴望和平的美好向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