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巢北大城墩上的“屁眼塞子”

 七老爷施政 2019-03-22

作者:李定祥

这是一条无名河,它发源于西大山北端,在陈桥水库攒了攒劲,一路蜿蜒向南,到柘皋镇北一个叫芝麻嘴的地方汇入柘皋河。一路数次被坝所拦,因所傍之地而各自为名:大梅坝、大方坝、梁家坝、高家坝、邢家坝。

我是这些坝的常客,周末或假期常常持一根钓竿一坐就是一天。2019 年初春,我又一次来到大方坝。大方坝因流经大方村旁而得名。大方村有祠有谱,始祖名周兴,为北宋名儒周敦颐的后代,世居江西。明建文年间,家族朝官因皇位之争受到牵连,周兴流落到巢湖北乡,隐姓埋名,躬耕田野,并与当地方氏(始祖母)结为夫妇,生子三人,均随母姓。自明至今,悠悠500余年,子孙繁盛。

然而从大方村沿河南行500米登上大城墩遗址,再回望大方村,竟有种“簇新”的感觉。一是因为大方村现为美丽乡村示范点,村容村貌,整饬一新,白墙红瓦,小桥流水,美丽如画;二是村庄的历史虽算古老,但比起眼前的大城墩实在太“新”了。

据2006年巢湖市文物局组织中科院、安师大等相关专家对大城墩遗址进行详细考查断定此为商周时期部落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大方河在墩前一分为二,往下被拦为两个坝:梁家坝、赵家坝。之后又合二为一。两坝之间围成一片平坦的冲田,冲田之中兀然立起这座高达6米呈南北走向的大城墩。我从北端上墩,墩坡上有巢湖市文物局立的一座石碑,碑上仅书“大城墩遗址”五字,惜乎再无只言片语的介绍。墩为长方形,长约200米,宽约60米,比一座标准足球场略大。中间一条逼仄的小路把墩分为东西两爿,两爿之内又被分割成许多小块,为各家所有。这些地块大多空着,少半种植着油菜。油菜刚刚起苔开花,枝叶嫩绿,花朵灼灼,古墩又悄悄迎来一春。

我发现近前的几块空地上散落着大量的螺蛳壳和蚌壳。仔细观察,有些螺蛳壳比现代普通螺蛳要大,蚌壳也有多种,有些种类现在已经绝迹。韩非子在《五蠹》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民食果蓏蚌蛤。”这里螺蚌也应是先民们的主要食物。

往里走,地里的螺蛳壳越来越少,但却发现越来越多的红色陶片。我细瞅着这些陶片,想寻找一些特别的东西。这时从油菜地里走出一位背着药水桶的大爷,见我在空地里踅摸,便主动与我攀谈。他说他姓方,大方村人,今年74。他称古墩为“大城子”,“大城子”现为大方村所有,一家分一点,种点旱粮。他知道这是古迹,但具体并不清楚。我问他在耕地时有没有发现一些特别的东西。他想了想忽然说:“'屁眼塞子’算不算特别?”啥?他说的是巢湖土话“屁暗足子”,我没听明白。他立即站起来,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找一个给你看看。”不一会,他便找到一个递给我。我一看,大笑,凭我粗略的文史知识,一眼就看出这“屁眼塞子”确实特别!我立即起身寻找,大爷也热心帮我寻找,不一会就找到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屁眼塞子”。

这“屁眼塞子”,其实是上古时代先民们常用的一种炊具陶鬲的残腿。

鬲是象形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使用时,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中空的袋状足可以增加器物的容量和受热面积。陶鬲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商周时期,随着灶台技术的进步,到春秋战国时期渐渐被无腿的炊具如釜等代替,春秋早期的陶鬲也有,但腿越来越短,越来越小,最后弱化为仅具装饰功能的弧形足。

早期的鬲多为泥质,火候较低,胎质疏松,易碎,后来出现了夹砂红陶鬲。由于在黏土中人为掺加了石英砂,夹砂红陶鬲火候更高,质地坚硬,且在烧制过程中不易破碎,也因此让残片能保存到现在。我手头的这些鬲足无一例外地都是夹砂红陶,砂砾粗细不一,分布也不均匀,色泽莹白,在红胎中十分显眼。这些鬲足状如窝窝头,数量众多,大小不一,大如小碗,小如指头,说明陶鬲是当时的一种主要炊具,而且大小不一,如同我们现代家庭中的大小不一的锅具,以适应不同的炖煮功能。有些鬲足能明显看出曾经烧煮产生的黑褐色痕迹。我还找到了几块疑似鬲口残片,口沿外折,是典型的商周陶鬲的特征。另外还找到了几片疑似鬲腹残片,有的上面有明显的绳纹图案,不要小看了这些似乎是不经意拍上去的印纹,一是装饰,二能增强器壁强度,三可增大受热面积。先民们的智慧真的不容小觑!

我手捧一堆残足,心里却已勾勒出了那些陶鬲的前世,它们模样古朴,憨态可掬,蹲踞蓬门,烟火熊熊,热气腾腾,那是一幅俗世的生活图景。

鬲与鼎的区别,不在于形状方圆,腿足多少,而在于腿部是否中空。功能上鬲偏重于煮食五谷杂物,鼎偏重于煮食肉类,后来鼎被“肉食者”尊奉为礼器,由陶而铜,成为家国的象征,钟鸣鼎食、问鼎中原、三国鼎立、一言九鼎,鼎文化源源不绝,一直延续到现在。鼎就像鲜衣怒马的贵公子总是正襟危坐于华堂之上,而鬲就像是粗布荆钗的村姑总是蓬头垢面于民间烟火中。当鬲完成了历史使命,也像那些嫁人之后渐渐老去的祖母甚至连名字都不为人知了。

今天,当我在这座3000多年的废墟上从一位老农的口中听到“屁眼塞子”一词时感到十分亲切,它符合鬲作为炊具一贯粗朴卑贱的平民身份。鬲虽已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之中,但夹砂红陶制作的砂锅砂罐砂吊子仍然端坐在民间的火炉上炖汤熬药,为俗世奉上一份温暖和关切。

这让我想到曾生活在大城墩上的先民。据专家考查,墩有好几层火烧土,说明墩不是一时所筑,应该生活过不同时期好几拨先民,但可以断定的是他们都是有巢氏部族。有巢氏部族建立的方国巢国(因位于中原之南又谓南巢)早于夏朝,历经夏商周,到春秋中叶被吴国所灭,历2000多年。此后越灭吴,楚灭越,秦归一统,有巢氏子孙彻底融入到华夏民族之中,就像陶鬲,巢国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巢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广袤,大约包括今合肥市、六安市、安庆市、滁州市以及马鞍山市、南京市江北地区在内的方圆几千里的原野、水泽、山林。巢湖流域是其活动中心,如今单在柘皋河流域就留下了十多处这样的遗址昭示着昔日的辉煌。余秋雨在《废墟》中这样说:“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

大城墩遗址以及其上的蚌壳残陶即是远古有巢氏先民馈赠给我们的珍贵遗产。珍视它,会让我们的文明变得更加厚重;珍视它,会让我们迈着更自信的步伐走向未来!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