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陶兽形壶:中华文明的曙光

 天宇楼33 2020-02-26

中华文明的曙光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形制复杂、工艺巧妙的陶器一直是不可忽视的早期文明瑰宝。在青铜冶铁技术尚未萌芽的远古时代,陶土因为可塑性和烤制后的坚固性,被先民大量使用,制作成实用性与审美兼具的陶器。所以,我们通常把陶器看作中华文明的曙光。今天,小编为您介绍的是陶器中的国宝,红陶兽形壶。

红陶兽形壶高21.6厘米;长22cm,宽14cm。

泰山脚下挖到宝

1959年5月的一天,山东宁阳县正在兴修津浦铁路复线。铁路修到堡头村西侧时,工人无意中刨出一些陶器碎片和零碎遗物,后又挖出一件精美完整的陶背壶。这些历史遗迹迅速引起当地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济南市博物馆立即派人前往调查。考古工作人员心中甚是惊喜: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这尊红陶兽形壶就静静地躺在其中一座墓葬中。以独特流畅的造型和精美别致的工艺成为留世文物中的佼佼者。目前,它被存放于山东博物馆。在精心“养护”下,红陶兽形壶光泽亮艳的肤质历经千年依旧完好如初。

跨越千年的审美交汇

色彩与造型完美融合的它,被现代人赋予了一种新气质:“萌”!先民的智慧穿越千年,与现代年轻人津津乐道的审美情趣实现了神奇的契合。

红陶兽形壶圆面耸耳,拱鼻张口,身体滚圆,腹部凸起,四腿粗壮,短尾上翘。它的外形像狗又像羊,但实际上它是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它立在那里,张大嘴巴,摇头摆尾地讨好主人喂饱它,神情惟妙惟肖。

憨厚难掩实用功能

据考证,红陶兽形壶是先民们盛放水或酒等液体的实用器皿,所以它的精巧造型首先从满足这一功能出发:尾部的筒形口,可注水;嘴巴张开,可出水;背部有抓手,便于提放;腹部鼓起,腿部粗壮,巧如扩大了水容积;四足鼎力,可以放在火上加热。

值得注意的是,“红陶兽形壸”嘴部的张开角度、背部提手的设置等,显然已经超越了对动物具体形象的模仿,成为注重实用的工艺创作。通过这个红陶兽形壶,我们可以感知几千年前先民朴实纯美的生活情趣与匠心独到的艺术遐思,更加赞叹于华夏文明萌芽时期的无尽魅力!


图文内容收集自网络,由文物宝库频道编辑整理。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