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只憨态可掬的小猪,很难想象,竟是6000年前的人做的

 历史客栈 2020-11-04

古代中国的工艺品素以瓷器闻名,自商周时代起,便与铜器成为古代制作工业的主流,一直到明清时代,中国瓷器都盛极一时。

但是,一度跟瓷器并称的陶器,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

上溯至公元前6000年左右,远古先民就已经认识到了火的价值,陶器制作的技术也在偶然中被发现,在上千年的摸索和尝试中,到了公元前4500年左右,陶器制作工艺已经渐趋成熟,而瓷器制作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

由于出现时间较早且技术更迭速度快,能够传世的陶器作品已然不多,而制作精美又保存完整的更是少之又少。

不过别急,咱今天就来介绍一件传世的陶器珍宝——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红陶兽形壶。

看看这造型,是不是很可爱?

要说这红陶兽形壶的历史,那可真是悠久了,作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被推测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

在当时,陶器制作工艺已经渐趋成熟,而坚实耐用的红陶更是受到先民的喜欢,所以在现存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尤以红陶居多。同时,也正是多亏了红陶耐腐蚀、硬度高的特点,才使得这些艺术瑰宝得以历经6000年的风雨保留了下来。

话又说回来了,出土的红陶文物固然不少,但要说像红陶兽形壶这么工艺精细、栩栩如生的作品,还真是不多见。

红陶兽形壶是以“猪”的形象作为模子烧制的,除了整体壶身是按照猪的比例打造外,圆头竖耳、四足翘尾,也是完全符合猪的形象特征。

点睛之笔还在于嘴巴,由于这是一件盛酒容器,所以在嘴巴处有一筒形口,这样一来,俨然一副正在和主人讨食的可爱形象。

更难能可贵的是,先民对于陶器制作精益求精的态度,除了在结构比例、体型特征上的精细外,对于陶器线条的流畅和陶身的凹凸起伏,也同样是拿捏到位,这也是为什么红陶兽形壶如此吸睛的原因所在。

不得不说,先民们在这一设计和构思上,还是花了很大一番功夫的。

另外,作为一件家居用品,可不是光好看就行了,为了方便实用,猪的背部还专门安上了提手,尾部也特意留下了出水口,这样一来,红陶兽形壶就成了艺术与实用价值兼具的作品。

在这里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明明是“兽形”,为什么要烧成“猪形”呢?

这还要从大汶口先民的生活方式说起。

猪作为远古先民最早驯服的动物之一,到那会儿养猪业已经是相当发达,而猪作为生活补给的重要来源和私有财产的重要形式,也深受先民的重视,在当时就连陪葬,也是以猪为尊贵的陪葬品的,陪葬的猪越多,就说明这家人越富有。

这样来看,以猪为模子来烧制陶器,自然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不光是红陶兽形壶这一件作品,在大汶口所出土的文物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猪的影子。

想想也真是不可思议,这样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猪,竟然在地下沉睡了6000多年后,仍然这么栩栩如生,就好像是6000多年前的先民们,给今天的人留下的一个礼物。

山东博物馆曾在2011年评选出了十大镇馆之宝,这只憨态可掬的小猪,毫无悬念地入选了。

注:另外九件为:东平汉墓壁画、甲骨文、颂簋、蛋壳黑陶杯、鲁国大玉璧、郑燮双松图轴、亚丑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九旒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