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在苏轼众多的诗篇里,有这么一首以《江城子》为词牌名的词,让人会误认为又是如同辛弃疾那样的豪放的边塞诗词。但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出就让人不觉得想知道这次的忆梦究竟是梦见了什么? 而实际上这首诗藏着一个男儿对自己已经过世的妻子的无尽的思念,感情真挚,沧桑之处有着无尽的哀痛。词中传达出来的情感感动千古的世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的开头“十年”一词一出,让人马上就知道这是一段漫漫长路下的对往事的回忆。如此漫长的时间内,苏轼究竟是经历了什么呢? 而后文的“生死”二字一出就让人觉得事情并不是很妙了,“两茫茫”紧接着“生死”而出,马上,了解苏轼的人也就了解了苏轼这首诗的用意了。在和自己妻子生死相隔的这十多年来,自己一直都处在迷茫,坟外的自己并不是到坟内的妻子如今是什么样子了,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如何?而同样的“两”字也表明苏轼在想着另一个世界的妻子是否也在问自己过得怎么样呢?但是,两个人对彼此的生活还是一无所知。也曾逼着自己去“不思量”,那样应该就不会有痛苦了。然而,越是想要忘记,就越难忘记。 “千里孤坟”摆明了两人之间的不见不只是“十年”的时间距离了,还加上了“千里”的空间距离。“孤”字看起来是在写妻子一个人想在应该很孤独,没有人陪她说话,给她讲故事。而孤独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远隔千里的苏轼自己,也因为妻子离世,一个人在孤单的夜晚里更加觉得一股孤寂涌上心头。每每这时,想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自己纵使有千般万般的话,也是无法言语啊。 自己也不知是因为事务劳累,还是思念过度,年纪才四十出头的自己也已经“尘满面,鬓如霜”,这个时候,就算是能再次遇见,恐怕也认不出自己了吧。这句话体现了苏轼此时此刻的无可奈何,内心是多么想能够再次相遇,就算那个时候自己的脸上已经布满了沧桑,就算自己头发已经全部花白,就算对方已经认不出自己了,见一面也已经知足。 “夜来幽梦忽还乡”直接点了题。这天的夜,风吹得很慢,悠悠的思绪也被梦境带到了很久很久以前。在那个时候,你所在的地方美如画。红色的小轩窗,一眼望去,窗口的佳人正在梳着头发,低眉颔首的样子让人内心一阵悸动。这种在古装剧里出现的青梅竹马,一见钟情的画面在四十多岁的苏轼的梦中出现,可见苏轼对妻子的爱是那么的纯粹,那么的小心翼翼。只可惜,越是小心翼翼守护的东西,越是容易失去。而面对面看着对方的这一刻,时间像是定了格,两人的目光再也移不开彼此的脸颊,“泪千行”也代替了思念的千言万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多少的爱意全部都浸入了双方的目光里了。相信如果此时有人看到他们的眼神,一定是温柔地能将人融化的那种。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结尾的这三句,一下子将苏轼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苏轼想到自己每每想到自己的妻子的时候,都是在那月圆之夜,在那矮松岗之上。 在这首悼亡词中,苏轼传情如痴。苏轼并不是像元稹 、贺铸那样以生者的身份痛悼逝者,而是以一个丈夫的身份思念十年未见并且还将长久不得见的爱人,苏轼将梦境与现实交叠错织,在无尽的悲痛与思念中,抹煞了生与死的界限:生死如一,痴心永在。从而被陈后山(陈师道)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