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监与太后

 老王abcd 2019-03-22

本文共计3681字,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太监当权和后宫干政的现象,而这些当权的太监和干政的太后,也随电视的普及而深入人心,甚至一直到现在,他们似乎依然是天生的反派,成为大家咬牙切齿的对象。我们大部分认似乎也从来没想过,为什么他们当政就是有问题的,不可接受的。相反认为其不可接受,早已成为我们的潜意识深植于内心。本文尝试利用鄙人过往的知识储备,来对这些现象进行一些我个人认为有意思的讨论。

为什么是太监?

为什么是太监,而不是其他人,常常可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权力,成为皇上的代理人,甚至成为僭越皇权,可以废立皇帝的人?

首先,在其他人看来,太监不是一个正常人,是一个身体残缺的人,但对于皇帝而言,却早已经见怪不怪,因为他们从小就跟太监们一起,习惯了他们的存在,所以皇帝们对太监的偏见往往反而是最小最少的。

其次,想象一下在没有网络,没有交通工具的农村里,你最容易跟谁成为好朋友?当然是你身边的小伙伴们了。皇帝也一样,他们从小就只能接触这些太监们,跟他们一起长大,太监负责皇帝们的衣食起居,顺便还要陪着皇帝一起玩耍。皇帝们也是人,因此彼此形成深厚的感情,也是人之常情。而在这种感情的基础上,建立相当的信任,并委与责任,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再次,有时候太监的劣势反而成为了他的优势,太监身体残缺,被常人瞧不起,反而成为皇帝更大胆的委托权力的原因,因为相对而言,这样反而对皇权的威胁更小。另外,那些朝廷中的大臣,背后都有自己的家族和势力,他们更有可能彻底擅皇帝的权,让自己的屁股坐到龙椅上。而太监没有自己的家族势力,因此也没有千秋万代的野心,所以相对于那些大臣而言,更让人放心。而太监与皇帝,常常是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皇帝,他们什么都不是,正式这种强依附关系,是的皇帝对他们更加放心。

在皇权和中枢官僚机构的博弈中,皇帝们或者想把更多的权力攥在自己的手上,或者出于对官僚机构的不信任,一旦官僚机构逐渐做大时,皇帝就会尝试削弱所谓相权,或者官僚机构的权力。在这个博弈中,太监常常渔翁得利,乘机获取皇帝委托的权力,形成新的权力势力。

明成祖朱棣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采用了两大防范措施,一是设立锦衣卫监视大臣,并废除宰相,削减他们的权力;二是不让宦官过问国事,并立了条规矩写在大铁牌上,挂在宫里,要后世皇帝遵守。然而由于明成祖不是通过合法渠道获得皇帝的位置,特别不信任朝廷的大臣们,对太监们反而十分信任。为了监控那些大臣,他还建立东厂这个机构,来监视大臣们,并且让宦官们成为东厂的提督。从此太监也逐渐成为明朝政治中一股尾大不掉的势力。

最后,越接近权力的人,越有可能获得权力,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一个典型的例子,领导的司机和秘书,由于常常有机会接近领导,而因此沾染上了权力。司机可以通过成为一个通往领导的信息渠道,或者成为行贿领导的一个渠道,而获得不少的权力。秘书也可以通过安排领导的日程,而获得权力。同时秘书可以通过选择让谁的文件先被领导看到,谁的文件后被领导看到,而获得权力。当然,由于接近权力,他们获得权力的方式和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太监,作为最接近权力的人群,最后沾染了权力,获得权力也是很理所当然的。

为什么不能是太监?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传统中国,有着深厚的生殖崇拜的传统,而太监由于缺少生殖器而无法进行生殖,无法传宗接代,因此被主流社会所鄙夷和歧视,认为他们是不完整不道德的怪物;另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说太监在两种意义上违反了中国传统的孝道,一个是不能传宗接代,一个是毁伤了受之父母的身体。加上他们脸上无须,声音尖锐等显著特征,更增添了主流社会对这个群体的歧视。正是这些传统导致的歧视和鄙夷,使得太监这个边缘群体丧失了其当政的合法性,使得官员们的内心不太会主动地服从他们的权力。甚至一直到现在,我们这些受过现代教育,信奉人人平等的人们,内心依然存在着歧视太监的潜意识,认为其不应该当政是理所当然的。

而这种合法性的缺失,因此带来的权力的不稳固和当政的不安全感,只能通过暴力的形式压制。合法性的缺失,常常只能用暴力来弥补,因此也导致了历史上的许多太监落下了“残暴”的名声,因为大家并非主动服从他们的权力,如果他们不“残暴”,就无法保证其权力的稳固。

另外,还有“名不正,则言不顺”,太监获得权力的渠道,也算是名不正的。大部分普通人获得权力的渠道,早期是通过举孝廉,九品中正制,中后期则是通过科举。他们或靠关系,或靠含辛茹苦,几十年如一日的读书科举,当然瞧不起那些通过阉割而获得权力的人了,虽然通过阉割获得权力这个渠道也蛮痛苦的。这些太监们大多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不知道何谓治国之道,甚至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所以让他们当政,对于国家本身,后果常常是不好的。

在早期,太监通过接近权力,通过皇帝的信任,通过渔翁得利,获得了权力,为了维持权力,他们需要培养自己的势力,通过任干儿子等方式,扩大自己的势力;通过暴力的手段,压制那些因为其合法性问题而导致的反抗,最终逐渐篡夺了权力,成为尾大不掉的政治肿瘤。

为什么是太后?

中国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他们锦衣玉食,却不怎么运动;他们沉迷酒色,把身体掏空;他们乱吃仙丹,重金属中毒;当时医学落后,他们常早夭于各种疾病;他们经常熬夜,大脑和身体超负荷运转;他们神经紧张,“总有逆贼想谋害朕”,内分泌失调,失眠抑郁;他们还面对各种宫斗,被各种下毒暗杀而早夭。这样看来,在古代当皇帝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许多皇帝驾崩时,他们或者子嗣还非常幼小,或者根本还没有子嗣。很多年轻的皇帝是暴亡,连遗言都来不及讲,更何况托孤给大臣们了。如果这些皇帝有子嗣的话,那么子嗣还非常幼小,没有能力处理朝政。而原来的皇后,现在的太后,则有着以下两个优势:1.生理上,太后同年幼的皇帝有着血缘关系,年幼皇帝天然地更服从于太后的意志,就像普通小孩往往倾向于听从母亲的命令一样;2.在传统上,太后乃后宫之主,母仪天下,地位崇高,按照孝道,皇帝服从母亲应该,所以在权力出现真空时,其适当地填补这种真空,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而如果皇帝死的太早,而没有子嗣时,就只能从皇室的旁支中找一个子嗣来继承皇位。这时候,后宫和朝廷会找一个什么样的旁支子嗣呢?一般情况下,如果有得选择的话,会选那些年幼的皇帝。对于后宫这一方势力而言,年幼的皇帝好控制,不容易逆反,而如果是已经长大的皇帝,面对这一群后宫,就如狼入羊群一般了,所以太后如果有得选的话,一般会选年幼的皇帝。而对于官僚系统而言,他们也倾向于选择年幼的子嗣,一则年幼的子嗣不太有主见,容易控制摆弄,这样官员们压力不太大;另外,还可以通过同年幼的皇帝漫长的接触,逐渐培养感情。而如果一下子就引进长大的皇帝,皇帝往往很有主见,要培养自己的势力,那结果往往就是老臣们都被踢走,换上自己的心腹。

因此,除非年对外界非常严酷的压力(例如战争),年幼的皇帝再次成为首选。而同样按照传统,太后成为皇帝名义上的母亲,按照孝道,皇帝听太后的旨意又变得理所当然。所以,不管是有子嗣还是没子嗣,最后都是年幼的皇帝上台,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就常常出现太后垂帘听政的戏码。

为什么不能是太后?

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只有一个女性的皇帝,武则天。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掌握权力本身,就是一种缺乏合法性的事情。在传统中国,男尊女卑,女性属于从属地位,给人的印象是柔弱的,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意志上,因此不适合掌握权力。而且,我们的历史常常把政治的衰败归咎于女性,正所谓“红颜祸水”,“烽火戏诸侯”,商朝是因妲己而灭亡,唐朝是因为杨玉环而衰落,清朝的衰落怪慈禧太后。

当然,不只中国,在整个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女性在大部分时候都是隶属于从属地位的,甚至在美国,女性也是到了1920年代才开始有选举权,而且一直到现在位置,依然还没有一个女性的总统。

正是这种男权社会,使得太后们执政摇摆在合法性的边缘,同样,这种合法性缺失,也导致了她们无法名正言顺的掌握权力,而不得不更多地诉诸暴力。同样因为合法性问题,她们也无法完全相信当朝的官僚们,身为一个柔弱的女子,她们只能不得不诉诸于血缘关系,因为通过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关系更加可靠,更值得信任。这就导致了历史上另一个常见的问题:外戚干政。太后们只能相信自己的家族,相信自己的哥哥,弟弟,爸爸,叔叔们。

有趣的是,正是这种合法性缺失,使得科举制在中国被发扬光大。当时武则天上位时,由于无法相信当时的官僚系统以及大家族,无法完全获得他们的支持。为了建立一个她更加信任的权力系统,她把科举制度作为削弱大家族和当朝官员,并培养自己势力的手段,发扬光大。

类似于太监,由于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代女性常常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她们中的不少人其实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朝政,因此也容易把事情搞得更糟,形成一系列的悲剧。

最后总结下: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实然和应然出现强烈的冲突,政治传统和实际政治运行之间出现无法解决的矛盾,那些最容易得到最高权力的人,往往是最缺乏执政合法性的人,因此也导致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悲剧,令人唏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