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沁河古村落---- 郭璧

 木香草堂 2019-03-22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寻访是2号进行的,抵达则是1号傍晚。

    郭壁在窦庄以南,也就一二里地吧,从窦庄村口就可以望得见。两村同在河西,不用过桥,沿村路直接下去就是。

    郭壁村子比窦庄大,如今名义上分为“郭北”、“郭南”,但实际上墙接檐连,之间并无过渡。虽说与窦庄一样都是依山傍水,但郭壁的村庄布局更临水些,沿着沁河西岸排成长长的一溜儿,这大概也与其古时商贸码头的功能有关,史称“五里金郭壁”。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到郭壁时已是下午六点半,趁着天还没黑,赶紧解决食宿问题。老办法,学校、村部找两长。看中了路边的小学校园,打听到校长就是本村人,于是请小朋友带路,接下来一切问题全部OK。

    晚饭是在韩校长家里解决的。韩校长家太太非常热情,干活儿特麻利,厨房一尘不染,一看就是持家的好手,做的面也非常好吃,香得我们一行四人抱着碗唏哩呼噜响声一片。席间听说晚上村里有大戏,饭后先跟着韩校长到学校把车开进院子里,然后一同去看戏。

    原以为会在崔府君庙的戏台上演出呢,结果不是,是在崔府君庙旁边的广场戏台上,借机参观崔府君庙的企图未能得逞。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郭壁古建筑群”为“国6”,和窦庄一样,在村子里也没见到文保碑。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郭壁是个多姓杂居的村落,其中韩、王两姓为望族。古代先贤中最具声望的,则是韩校长的先祖韩范。

    韩范(公元1556-1625年),字思谦,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进士,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后因不满魏忠贤阉党擅权而辞官归里。还乡后体察民情,通过著书立说为百姓疾苦疾呼,《救荒议》《积粟备荒议》等文章影响甚广。尤其留给后人“为人要正,做官要廉;为民则勤耕,为仕则苦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家训,让人一望而知其风骨。

    村中明清古居多为“四大八小”的四合院,但富有变化,看上去并不枯燥。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极具节律、构思精巧且绝少雷同的门楼,以及门楼上的额题,处处透着一个“雅”。韩范金榜题名后修建的“进士第”即是其一。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韩范故居“进士第”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雝肃”,和睦庄重的意思。雝(yōng),雍的异体字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战兢”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树德务滋”,语出《尚书·泰誓下》,意即向百姓施行德惠,务须力求普遍。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中宪第”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中和”,俗称“忠孝院”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与窦庄一样,郭壁亦于明末建成具有较强防御功能的城堡,城内又以内门楼及过街楼划分成若干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里坊,相当于今天的社区。王氏族人集中居住的“三槐里”则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三槐里”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耕读传家”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敦睦”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迎爽”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怀德居”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进士第”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王氏宗祠”毁得比较可惜,仅剩下门坊与花墙。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王氏宗祠”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乐善”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王氏族人中较有声望者,为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进士王纪,其“进士第”门楼保存完好。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顺治辛卯亚冠壬辰进士诰授中宪大夫敇赐囗服(?)分守山东济南道布政司左参政前囗翰林弘文院庶吉士 户礼工科左右给事中 分守陕西陇右道布政司参议整饬江南囗松兵备道按察司副使王纪”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大中第”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三槐里”的窄巷曲来拐去,最终将我们引至尽头最高处,这里就是郭壁著名的“堡中堡”——“青缃里”。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青缃里”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青,青色,寓意青史;缃,浅黄色,书卷的代称。“青缃里”,诗书传家”门第的意味跃然纸上。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极高明”

     “青缃里”城堡内共有两个院落,一为“极高明”,也是一处“四大八小”四合院,正楼高三层,最高层为全敞式的观景台,估计当年也作为抵御流冠匪患时瞭望指挥之用。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另一个宅院名称不详,额题显然已在文革中被主人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具有那个时代典型特征的“最高指示”。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这处院落据说当年书院,五开间、前檐插廊、高二层的东楼即为讲堂。建筑保存完好,就连几十年前白灰刷就的“依法减租减息”标语也清晰如常。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青缃里”墙后就是全村的制高点,如今还残留有两段当年的寨墙,像是风烛残年的耄耋老人,在向人们絮絮叨叨地讲述着“金郭壁”曾经的故往。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沁河古村落(二) <wbr>郭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