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优画网专访于树斌:胸中有丘壑,画里存山河

 优画网艺术档案 2019-03-22

本文参加了【各行各业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

优画网专访于树斌:胸中有丘壑,画里存山河

于树斌 《如梦春山》 69x138cm 国画山水 2013

上海秋意浓,去见于树斌的时候,正好是他忙着办个展的时候,家中一角,一幅幅画作正整装待发。他笑称家里两个人都搞艺术,没什么时间收拾房间。

但我们扫了一眼,空间开阔,书架满载,大幅画纸平铺,笔墨颜料在工作台上静默,四处都透露出不同于普通职工家庭的氛围,倒很符合我们对“一个画家该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的想象:它必不是适合拍出完美照片的ins风,更像一个不拘小节、错落有致、大隐隐于市的工作室。

于老师健谈,说起创作经历和理念,似乎总也说不完:

优画网专访于树斌:胸中有丘壑,画里存山河

专访于树斌:

胸中有丘壑,画里存山河

上大学之前,我对国画几乎一无所知。

我是黑龙江佳木斯生人,后来和家人搬到绥化,一直在绥化读书,小时候几乎觉得油画才是最伟大的画种,一点不懂国画有多好。我的老师有时候给我看国画,跟我说这画好、那画好,我也不太理解。

上大学后,前两年学基础、后两年再分专业,基础学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国画,通过上美术史课,才了解了更多的中国画,才了解了山水画的历史。才知道国画的境界。分班有三个选择,国画、油画和设计,前几届的学生说,美术系里的师资国画实力最强,老师配套,在这里学国画才能学到真本事。于是我选了国画。现在觉得这个选择太正确了,这是我一辈子的初心。

优画网专访于树斌:胸中有丘壑,画里存山河

于树斌 《流水白云常自在》 69x138cm 国画山水 2013

我骨子里对风景、意境特别有感觉。另外,在大学期间感觉到画中国人物画特别受造型限制,所以认定这辈子就画山水画,大学毕业至今都以景为主,中间只有一两次和我爱人肖素红合作才破例画人物。

浙美进修:在艺术上得到最深刻的影响

我爱人89年、我是90年一前一后去浙美进修,这各自进修的一年,深深影响了我们的艺术道路,从东北能走到上海来,和这个是有关系的。我们当时那个进修班,大家来自全国各地,结业后到现在过了二十多年,联系下来发现大家都还在画画,这个机缘难得,于是我就促成了“问道水墨: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每年办一次,现在已经有八年了。

我早期在山水画创作探索还在考虑用什么技法、材料,现在的体会是,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和哲学——这些灵魂的东西有了之后,其他的一切随之而来。

在浙美也就是中国美院学习的时候,我临过那么多历史上的经典山水作品,一张画临十余天甚至半个月。在这之前一幅画我一天就画好了,但临摹之后我终于发现古人的伟大,临摹就是照着已有的作品画啊,我都花了那么多时间,人家创作的时候,到底花了多少工夫?

优画网专访于树斌:胸中有丘壑,画里存山河

于树斌 《乾坤养太和 江山呈瑞气》 69x138cm国画山水 2014

在浙美学习时,对我印象最大的是陆俨少和卓鹤君。前几天潘耀昌教授为我写个展前言,就提到这一块:“陆俨少是传统与现代之间衔接与转换的纽带与桥梁,其作品的风神、气韵、境界足以激起他灵魂深处的共鸣,卓鹤君的灵性、泼墨加上形式构成,其气魄、胆略与精致完美的共存,材料工具性能淋漓尽致的发挥,传统笔墨与现代语言的巧妙结合等等,都令他印象至深。”

(聊起《于树斌山水画集》)这本画集是2015年年末做的,前面是一些名家写的评论文章,中间是我的作品,后面是我自己的文字内容,包括我自己这么多年的感受和经历、学画的道路和思考以及我发表的论文。

收录的作品分为三大块,第一阶段“现代探索”,此时期的作品和传统的水墨画完全不一样,时间跨度在90年到我来上海之前,画了十六七年。

第二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从现代回到传统。这个时期的风格和我后面的联系就紧一点。我在总结里写了,从现代回到传统,叫做“理性回归”。这是经过很多思考之后,不是想回归就能回归了,没有船的时候怎么下海捕鱼,我只有借船,积累了实力,再来造自己的船。因而这一系列的画里能看到陆俨少、卓碧君的影响。

我创作的第三阶段,叫做“水墨泼写”,泼是很自由洒脱、不具体的,我把泼出来的效果叫做“人为的天然”,也可以说是第二自然,虽然是人力所为,但也不乏天趣盎然,气象宏大。

优画网专访于树斌:胸中有丘壑,画里存山河

于树斌 《天淡云闲 溪声入梦》 69x138cm 国画山水2015

但如果就只是泼,那人人都能完成这个步骤,说不定小孩子泼的更好,因为这纯粹是材料相遇后的自然反应。人文的、理念的东西,以及我们传统的手法、美学、哲学怎么渗透进去?这才是更难的部分。

所以后来就有了“写”,“写意”的写,国画就讲究写意,和“泼”巧妙结合起来,泼出来的是自然气象,你如何把这个气象用好?这就考验“写”。所以,我现在的作品,很难找到类似的,我到现在还没发现谁的作品和我一样,正如潘老师给我写的,“开创了水墨泼写的新模式”

水墨泼写:找到属于自己的中国画

2011年的时候,我前面做了那么多尝试,就开始想,是不是可以尝试泼墨和写意的结合。

泼出来的肌理和墨韵如何利用?可能一些画山水的人一看,泼出来的肌理等现象很脏,一定要去除,但我恰恰认为那是对我的画面很有用的东西。用笔画出来的是笔墨功夫,手头功夫和内心意象的表露,泼出来的偶然与画出来的必然结合。水墨淋漓的感觉是没法画出来的,泼墨的纸上作画有一定的难度,往哪块画、怎么画需要很多年的经验积累才能实现。

我泼出来多少张,就能画出多少张,没有一张剪裁,也没有一张浪费的。我知道有同道或朋友,泼墨后看哪块效果好,只取那一块。而我逼着自己,无论泼出什么样,都要画出完整的作品。

优画网专访于树斌:胸中有丘壑,画里存山河

于树斌《山曲》 69x138cm 国画山水 2013

泼,除了肌理和墨韵以外,也改变了习以为常的构图。它千变万化,完全打破公式化、套路化,构图奇绝,你在平时是想不到、看不到的。偶然泼出来的效果利用好了,就成了很有价值的部分。画面里,不仅仅有传统的线条,还要有点线面、形式构成、现代因素,使山水画创作加入创造性的语言。

泼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最终会成为一幅什么样的画,因为我画的过程不是从画草图勾小稿开始,而是根据泼出的画面生发,是无中生有,全靠你的修养。一个画家,要有使命感,我们画画不是自己在玩,要对中国的绘画、水墨山水画有所贡献、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在思考创作的时候应该站得更高,不是站在上海这一处,只在自己、身边的朋友这样的小圈子转,而要看到全人类,站在世界的角度来审视要怎么画、往哪儿画。

我不能只是模仿西方,而应该让自己民族的绘画得到丰富发展。我在山水画探索阶段,带着气魄和胆量想让传统中国山水画转型为现代,做了大量探索研究。在黑龙江展出我的现代山水作品时,身边的朋友都没见过。当时的创作没怎么想个人风格,只想着要有胆量,要有气魄,要让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变得现代,那个时候我们说“现代”是有局限性的,那时正处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85美术新潮,很多创作都有模仿西方的痕迹。

那个阶段,我每一张画都想不一样,绞尽脑汁在想如何做到不同,画得很不轻松,当时还没想到“自我”这一层。人一直在选择、在找方向,后来为什么往回走,那是整个中国画界经过动荡和燥热之后,开始反思,我也在想怎么找到“我”、找到“中国”。和西方的绘画趋同是没有价值的,中国画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国画的特点和长处是什么?除了哲学和美学的内核,就是材料和工具。生宣纸和毛笔对中国画特色的形成非常重要,水墨在生宣纸上泼出的水气淋漓、墨分五色的效果,加上毛笔的功能发挥,才形成中国绘画独特的风格,这是与西方绘画完全不同,这就是我非常理性的选择。

优画网专访于树斌:胸中有丘壑,画里存山河

于树斌《苍山入梦里》 138x69cm 国画山水 2014

我的作品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每一幅的题目都是完成后根据画面效果而产生的。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回到家看这样的画,体会自然的空灵和美妙,被带入到自然的境界里,得到心灵的陶冶和满足。

你会发现我近几年的画风格越来越统一,因为我越来越重视个性的表达。那天我有个同学,在微信上跟我说,看到你的作品,不用看名字和提款,一看那画就知道是你的。我说,这正是我想要的,我的画到了任何的地方,一看就知道是我的。画家太多了,你如何找到自己?既要与众不同,也要画得好——这是我个人定义的“成功”。

于树斌

优画网专访于树斌:胸中有丘壑,画里存山河

上海美术学院三级教授、硕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曾任教于湖北十堰大学美术系、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曾任佳木斯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3年作为引进人才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并定居于上海。多次参加省、国家级专业展览并多次获奖,1995年、2005年分别于黑龙江省美术馆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展。多篇论文发表于《国画家》、《艺术研究》等专业期刊。出版有《素描教学范例》、《全国美术院校高考指南——从照片到素描头像》、《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集——于树斌》、《于树斌山水画集》。

口述 丨 于树斌 采访 丨 xixi 小醋编辑整理 丨 xixi 优画网独家采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