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已于2017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在历史长河中,文字记录了我们祖先的许多智慧。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古代从结绳记事、甲骨文等文字记载开始的图书出版知识。 古代图书出版业与今天的出版业有许多不同。古代出版业是出版业的初期阶段,因此图书编撰、编辑、印刷、发行等环节的专业化分工还没有完全形成,作者与编辑合一、印刷与出版合一、印刷与发行合一的现象很普遍,所以古代的刻书机构既是复制机构,也是出版、发行机构。 一、古代图书的发展演变及三次飞跃1.结绳记事、甲骨文:图书的先驱 以文字为表达手段的称“书”,以图画为表达手段的称“图”。结绳记事、象形壁画、甲骨文、金文是图书正式出现前的先驱形式,在当时起了图书的作用,但不是正式的图书。先秦时代出现的简书是我国最早的正式的图书形态。 2.简书:最早的正式的图书形态 先秦时代出现的简书是我国最早的正式的图书形态。两汉之际,简书是图书的主要形态,缣帛是辅行的书写材料。 3.纸:图书生产的第一次飞跃 纸的发明与造纸技术的改进促成了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一次飞跃。汉代从立国之日起就动用国家力量收集图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图书大集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帛和纸逐渐代替简书成为主要书籍形态。隋唐之际由于纸和雕版印刷的普遍使用,图书逐渐由抄本向刊本印刷过渡,图书的数量增加,流通扩大,历朝政府数次的求书活动促使图书第二次大集合。 4.活字印刷:图书生产的第二次飞跃 有宋以来,在雕版印刷基础上发明的活字印刷促成了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二次飞跃。宋代典藏图书主要有国家、私人、书院三大系统,从官府到民间,刻书蔚然成风,印本逐渐代替了抄本。辽夏金也都有公私刻书,不仅从宋接受了汉文书籍,还刊行了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的图书。元代的刻书规模不亚于宋代。 5.套版印刷:图书生产的第三次飞跃 明代的套版多色印刷使图书日益精美,这是继雕版、活字印刷之后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三次飞跃。从明代起,图书的装侦也逐渐改用线装。清代纂修《四库全书》,促使中国图书第三次大集合。明清两代在大型类书、丛书方面的成就超越前朝,《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成为我国古代图书事业全盛阶段的重要标志。 据统计,我国从先秦到清末共出书约181755部(种)。截至1450年,我国生产的图书种类和数量都在世界上居于首位,我国的出书总数(45315种)也大于整个欧洲的出书总数。 二、古代的刻书业我国古代图书的生产方式主要有官刻、私刻、坊刻、寺院刻书等四种。 1.官刻 所谓“官刻”,是指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我国发明的雕版印刷技术,最先是在民间使用。《九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它的刊刻,开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着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由于财力雄厚,历代官刻本书籍一般书品都比较考究,具有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在内容取向上,官刻多以正经、正史为主,强调教化功能。在校勘质量上,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刻印机构往往有很大不同。以国子监刻书为例,五代、两宋时期的监本,底本优良,校勘精湛,士人奉之为圭臬,而明代的监本多用前代旧版,字迹不免模糊,故质量不高,南监印书有“大花脸本”之称,北监本错谬更多。再如,明代的经厂刻书,多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素为后人所诟病,但明代的藩府刻书,则在藏书家中享有口碑,人称“藩刻本”。 2.私刻 私人私宅刻书,唐五代时已发其端。宋元时期,私宅刻书相当普遍。明清时期,全国私刻大盛,私家出版的书籍品种数量,总的看已超过官刻。官刻不重视的子部与集部之书,大都经明清学者重新校勘整理或作注释之后,再由私家刊刻,传承至今。私刻的主体多是士人学者,所刻书籍的牌记多刊自家堂号、宅名或书斋名等。他们刻书多是出于崇尚学问、推广文化、传播知识而非赢利。因士人学者或亲自校勘,或延聘专家代劳,所以校刻精审,图书质量较高,为当时及后人所重。 私家刻书中,大部头丛书的刻印饶具特色。丛书始于宋,较早的有宋代俞鼎孙、俞经辑刻的《儒学警悟》。迨至明代,有《汉魏丛书》《唐宋丛书》等的编印。清代很多学者和藏书家加入丛书刻印的行列,丛书出版蔚为大观。著名的有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卢文弨《抱经楼丛书》、阮元《文选楼丛书》、黄丕烈《士礼居丛书》等。 3.坊刻 坊刻的主体是书商。我国早期印刷品多为坊刻本。唐代坊刻已经相当普遍,坊刻图书中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书、相宅书等民间用书次之。南宋时期坊刻有很大发展,已形成三大坊刻中心——两浙坊刻(主要集中在杭州和金华)、福建坊刻(主要集中在建阳)、蜀中坊刻(主要集中在成都和眉山)。元代的坊刻主要集中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建阳,其刻书之盛,较之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初由于取消了书籍税,建阳、南京、苏州等地不少老字号书坊得以发展并长期延续。清代的坊刻业更为兴盛,坊刻数量甚大。北京、南京、苏州为刻书最多的三个地区。 中国历史上出版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大多出现在以坊刻为代表的民间出版活动中。诸如正文、注疏、音义、释文合刊的编排方式,分栏、分版和花栏的创新,“绣像”(插图)本的出现等,均首创于坊刻等民间出版活动中。 4.寺院刻书 在历史上,宗教对出版业的影响很大。不论是在中国在西方,现存最早的印刷品都是宗教用品。在我国古代出版史上,一些寺院也是重要的出版机构,佛教、道教典籍的刊印,是一个重要的出版门类。 为了吸引民众,方便传教,寺院刻书往往并不局限于宗教典籍,也刻印一些生活用书、流行读物等。 三、古代文献的编辑编辑工作始于何时,学术界对此尚有不同意见,但对于“最初的编辑工作主要是校勘”这个观点,基本上已形成共识。如冯道刻《九经》,令田敏校勘。田敏是国子祭酒,他负责总校勘,手下另有一批学者具体从事校勘。所以,田敏实际上是总编辑。 古代刻书业的特点,是从事古籍编纂、编辑、编选之类的工作,以官刻、私刻者为多。私刻的业主往往是学者,有能力从事编纂、编辑、编选之事,而书坊大都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官刻不接受民间新作,书坊因有市场风险而较少受理新作。因此,新作一般都由作者自己出资请刻工或送坊间刊印,不经他人编辑加工。一些大的书坊也会主动寻找名家的各种批注本、诗文集出版,若是新作一般也都由作者自己编校。 清末张之洞在《书目答问》所附《劝刻书说》中说:”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刻书不择佳恶,书佳而不雠校,犹糜费也。”这可说是经验之谈。“延聘通人”的意思,就是延聘学问渊博的人从事选书、校勘。从业务内容看,这应属于古籍编辑工作。 |
|
来自: 昵称329376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