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老街回答了一个小问题:
本来以为我的判断没有人在意,没想到真有些朋友产生了争执,到底诗中的牡丹花是开在洛阳还是开在长安呢? 一、洛阳与长安大家都知道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但是随着人口以及都市规模的膨胀,长安城的资源日益紧张,由于运输成本太高,唐政府无法大规模运输漕粮到长安,连粮食的供应都出现问题。据说长安城中厕所排泄物的处理都成了问题。
长安供应不足的问题,在隋朝时就已经出现:
因此隋文帝曾经动过迁都的念头,到隋炀帝时"始建东都,以尚书令杨素为营作大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并且“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隋炀帝杨广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又下令开凿了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就是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南抵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 到了唐朝,唐高宗与则天皇后、唐玄宗、唐昭宗等人也经常迁居到洛阳。刘禹锡本人在宝历二年(826年)曾经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 。晚年时,刘禹锡又调回了洛阳,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 刘禹锡(772-842)的这首诗之所以产生了争议,是因为诗中提到了“京城”,却没有说明是长安还是洛阳。
二、唐诗中的牡丹有人说当时洛阳人喜欢种植牡丹,长安城并没有牡丹,其实不然。据刘禹锡的好友柳宗元《龙城录》记载:
可见唐朝时洛阳的牡丹最负盛名,唐明皇李隆基专门把洛阳的花匠招至长安种植牡丹:
李白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时,唐玄宗正在宫中的沉香亭准备听歌赏花,忽然想起李白来:
李白进《清平调词》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时间是天宝二年(743年)。 光阴如水,转眼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到了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时期。我们再看看唐代罗隐的《牡丹花》诗:
罗隐是晚唐诗人,这首诗中的韩令叫做韩弘,是和刘禹锡(772-842)是同时代的人,他与牡丹也有一段故事。 《唐国史补》:
元和十四年(819年)韩令来到长安,命令手下将自家的牡丹铲除。那个时候”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看来欣赏牡丹的爱好,早已经从皇宫中流行到了权贵名流。据《唐国史补》载:“人种以求利,本有值数万者“。 韩弘能够铲除牡丹,是想表现一下自己。其实这个人曾经拥兵自重、图谋割据,不是什么善类。 从上面两个故事可以看出,不仅仅洛阳有牡丹,长安也盛行种植和观赏牡丹。 根据《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考据,刘禹锡的《赏牡丹》大约作于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间。 比韩弘大约晚了10年,可见长安城已经有40年的时间” 贵游尚牡丹“了。 所以说,刘禹锡写这首诗的时候,无论长安还是洛阳,都有种牡丹、赏牡丹的习俗。 三、刘禹锡的牡丹诗 既有洛阳也有长安1、刘禹锡在洛阳写的牡丹诗 牛僧孺任东都留守时,在洛阳南郭归仁里有一座别墅。 庭中种植大量牡丹, 牛僧孺常邀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于庭中吟诗唱和赏牡丹。刘禹锡 《思黯南墅赏牡丹》写的是洛阳牡丹:
2、刘禹锡写在长安的牡丹诗 刘禹锡有一首《和令狐相公别牡丹》写了长安的牡丹 。令狐相公是指李商隐的骈文老师令狐楚,《旧唐书·文宗纪上》:"(大和三年三月)幸已朔,以户部尚书令狐楚为东都留守。" 大和三年(829)三月,令狐楚由长安赴洛阳,临别作《赴东都别牡丹》,刘禹锡作《和令狐相公别牡丹》与之唱和:
大和年间刘禹锡还有一首作于唐郎中宅,写的也是长安牡丹。《唐郎中宅与诸公同饮酒看牡丹》:
还有写于长安大宁坊浑侍中宅的《浑侍中宅牡丹》:
四、刘禹锡诗中的京城多指长安从创作时间上来看,刘禹锡在大和年间写了不少牡丹诗,当时他任职于长安城而不是洛阳。另外,刘禹锡诗中的京城一般是指长安,例如《征还京师见旧番官冯叔达》
征还京师,是指回长安城;南宫,尚书省的别称。元和元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 元和九年(815年)又一起奉召回京,恰好10个年头。尚书省还有认识他的小吏,关心的问候刘禹锡。 另有《答张侍御贾喜再登科后自洛赴上都赠别》:
春风引路入【京城】,春天时从洛阳去长安。 结束语刘禹锡的《赏牡丹》应该是作于长安,这里的京城也是指长安而不是洛阳。
唐玄宗时期的木芍药就是牡丹花,刘禹锡时期的芍药和牡丹是两种花,芙蕖是指荷花。前两句说芍药无格芙蕖寡情,第三句转折推出牡丹,加以评价收尾 ,前抑后扬。 注:格、国、节都是入声字。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