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原始造字原理概述》

 动力实体能 2019-03-22
作者:丁丁哥 2019/03/18

承接上一章:华夏五千年前开始造字,所有只知道象形的人其实完全不理解造字,作为整体,唐朝古籍说:“昔造字主三,长曰梵,右行,次曰佉卢,左行,少曰仓颉,下行”,作为汉字,“字”是“子的名”,“子”长大成人就是部族领袖,“字”是部族名,汉字立字本无字义,字义源于各部族故事的“典”,《新华字典》没有“典”,应该叫《新华字义》,哈哈,汉字的字形源于“结绳”,正式造字时结的第一个字是“文”及反字“攵”,是为盘古的字号,也叫“文一”或“攵一”,余造此类推。

第八章 华夏原始造字

从根本上讲,必须懂得原始造字是应人类社会性进化之必须才有可能,过去对原始造字原理的任何解释都是根本不能服人,甚至根本不能服己的,如果字是由一个能人所造,他为什么要造字、怎样能造那么多字并广为接受都无法解释,任何一个即使自认再聪明的人,一辈子能造成一个字被广为接受已属超高难度,而如果是人民造字,谁统一思路,谁统一收集、归纳、整理、推广,这也是不可能的。

人类进化除了明确已知的“体力、智力、记忆力、学习力、生产力”等的提升过程之外,其实还有一个“社会力”的提升过程,这个词的完整表达应该是“社会性能力”。

在一个社会之中,如果只能每个单个的人分别行动,这是极低的“社会力”,也可以说是“零社会力”,这是真正的一盘散沙,这也是人的本性的完全自由。

在另一个社会之中,如果最高能以部族为单位行动,这是具有较高的“社会力”,以现在的历史现状,这可以叫“中等社会力”,“中等社会力”是因为有需要“中等社会力”才能生存的压力,而具体的人类又具备了相应的进化条件和机会,结果才进化出来的,“中等社会力”使人赢得了生存,但服从部族管理则需付出一定的“自由本性”为代价。

而如果还有一个社会,其竟能以部族联盟为单位行动,这就是具有“极高社会力”,其在原理上也是人因为“极高社会力”赢得了最高层次的生存,但同时也因为有各部族共同约定的更多管理,失去更多的“自由”

这个有一定规模及比较固定为盟的“极高社会力”,其实就是“国家形态”,约近五千年前的华夏其实是因为遇到了需要“超高社会力”才能生存的压力,而华夏的人类又具备了相应的进化条件和机会,结果就进化出来了“超级国家形态”,这个进化后来传递到了全球。

这里有一件事很可怕,既然有需要“超高社会力”才能生存的压力来过,而人类已经生存过来,说明“超高社会力”已经进化了出来,而且已经解决了问题,这样,一时来看已经不需要“超高社会力”存在,如果真是这样,等下次需要“超高社会力”才能生存的压力的必然再来,一切都会从意识到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再重新“起来”,重新用“万众一心”的流血牺牲,重新争取生存。

其实,社会学及国家形态的原理主要就是这些内容了,“万众一心”就是又开始最高程度的人类聚合,而人类聚合当然就是联盟,最高程度的人类聚合当然就是最高程度的人类联盟,其顶点是“国家形态”和“超大国家形态”等等,而在这其中,阶级不过是国家形态分层管理的产物。

华夏当时的“超高社会力”和“超级部族联盟”实在是太大了,红山及东北的上古遗址、中原的上古遗址、中原往西的上古遗址、中原往南的上古遗址,其实都是同一时期的华夏,只不过各部族所携的物品不同。

华夏之大后来的史籍也有过记载,仅会稽会盟就有近万部族参加,面对这么多部族,或者哪怕是几十、几百、几千,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超大部族联盟的最大问题,就是首先要有办法搞好部族识别,搞清楚谁是谁,否则就会一窝蜂的打乱仗,不知谁立大功,谁孬种该杀。

当然,解决部族识别的办法很多,属相、衣服、头巾、器物、花朵、语言、颜色、水果、树木等等可能都是,后来满清八旗的部族联盟,就是用颜色配镶边区别。

除了以上的方法,当时华夏还有一件东西,这就是“结绳记事”,“结绳记事”本来不关文字的事,其主要是用绳和不同的结记自家的食物之事,防止粮食吃断了顿,摆在家里自己看的,甚至可能故意让别人看不懂,这个过程也许可以叫做“无组织造字”阶段,也许,“无组织造字”可以远达若干万年前,比如在树林里刻一个回家的标记,这跟现在说的造字无关。

“结绳记事”也被用于部族的识别,华夏最早有八个部族,分住在八个山头,其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区分识别挺好,这是“结绳记人”,由“结绳记事”挂在家里,到“结绳记人”挂在身上,再到按方位顺序挂在身上成了“卦”, 又再引申到成了与文字无关的“褂”

最早的“结绳记人”就是盘古的“连山易”,盘古是在“艮位”,这八条结绳的八个卦名的笔划叫“爻”,这是开始了“有组织造字”,每个部族都有一模一样的成套结绳,文字开始有行政作用力推动传播和强制记忆。

不过,最早的八个卦爻从根本上讲还是数字,还不是正式的文字,其笔划只有长与短的“一”和“--”的层叠也太单调了,八家人不断有儿辈成年立族,部族联盟卦爻层层叠叠的长短道字形,就开始变得非常难辨认,比如,六十四卦要上下六层卦爻,中间一般还间有短划,卦爻的方式容量有限好像走到了尽头。

可能是仓颉或其下人发现,当时的联盟都是血亲部族,父亲的部族加入了联盟,儿子成家立了部族,就会挂在父亲的结绳之下,这在结绳上就自然形成了“部首”与“偏旁”的关系,而同层的左右则可以用笔划排序,按此应用,所有部族的血缘嫡庶等的来龙去脉就都可以一目了然,这太好用了,于是可以开始正式造字,“字”这个字的字形就是“”的“字号”。

这些“字号”或者说“字”有两个特点:

其一,由于是用“绳”和“结”造字,其应该是“篆书”的模样,而且是下行排序,不可能象形,这是原始汉字的绝大多数,远多于象形字,我曾定义,任何时候,任何人对任何人说的(写的)任何一句话里,象形字少之又少甚至完全没有”

其二,由于是最早造的“字”是“子的字号”,其是没有字义的,“真、假、这、那、远、近”等极多的字都无形可像原本没有字义,比如“真”字是由“匕+目+兀”组合,都是部族名,以部族名来看汉字,非常有意思,象形辨认汉字很狭隘。

正式造字就从盘古造起,“爻”是一个网眼的象形,其=“攵”=“文”,盘古的字号就叫“文”,有时写为“攵一”,现在汉字的“隆”字的字形里就有“攵一”,“兴隆”二字用处极多,“文”之后是“齐”,这是“文二”,应该是盘古的弟弟“天齐王”,山东“齐鲁”的“齐”的出处,第三个字是“修”的右边,这是“攵三”,进入中原时,“修姓”主要落在山东“文登”,“文登”当然是“”,而第四个字可能是“脩”的右边......

可能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汉字是有一种形似序列的字形,比如“卑、单、単、單”等字,比如“、卣卤、卥、”等字,昨天我在广州泮溪的古碑上,还看见一个大肚子的“占”字中间是“攵”的字,查不到是什么字,如果真是这样,汉字的总量可能会因此增加很多,很多字形相近的字是曾经排序存在的,只是没有“典”的支撑而被忽略了。

汉字的字义基本是出自于“典”,比如,“文”字的“典”的最大主人公肯定是盘古,因此,“文化”甚至可解为“盘古化”,“与盘古同化”,“文明”可解为“盘古明”,“因盘古而明”,“”是盘古的尊称,其原型是黑龙江出海口附近海域极温顺的(10吨重,10米长)巨型海兽“巨儒艮”,用其代进“文”的字义感觉极好,正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后半句。

“典”的数量很重要,汉字之所以能成为可以轻易的完整叙述的文字,还要靠华夏联盟之大有无数典籍,同期甚至可能比汉字还早的“水书”、“女书”等文字,可能就是因为不在华夏的中心位置,没有足够的“典”的支撑,至今仍是不多的专家会用,现在的《新华字典》基本没有“典”,应该叫《新华字义》

相比而言,其实有形可像的字很好造,而无形可像的字才是极其难造,在这方面,人类唯有华夏的汉字富富有余,比如表达“远”的意思,仅“穷途、末路、遥远、那边、迢迢”等词义,就都有部族的“典”的影子。

在懂得了“字”和“典”之后,应不难理解“文学”其实是“盘古学”,“文学”在历史上的根本作用其实是“为盘古用好典”,因为盘古不仅需要“字”,还需要“文章”,他要记各部族的功过,要记录分封的情况,要纪录分封领地的承继关系,要发布联盟规则及告示等等,而“文言”就是“盘古言”,汉语是从“文言”发展起来的,看过本文,该是能懂得《文心雕龙》之意了吧。

还是由于盘古就是“文”,全国各地最早的“文庙”其实不是“孔庙”,其“大成殿”的“成”是盘古的名字,这是因为盘古生于“成己”,“大成”是“大功告成”的缩写,只有经“鸿鹄”传达获准上山“大功告成”,才有可能获得封地,所以,河南登封市边上有“告成镇”。

由于最早的“有组织造字”是由“结绳记事”而来的“篆书”模样,那时“仓颉”造了很多字,他有一张古画看似穿着厚厚的草衣,其实那是一条一条的草绳,每条绳上都有一个或一些字,整个人就是一整本活字典,应该很累,而仅据此图,五千年前华夏已有汉字完全可以定论,如果当时没有汉字,华夏就没有超大联盟,就不可能生存至今,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所有你我。

实际上,华夏为部族的记名是成功发展出了三种文字,这正是唐朝古籍所说的:“昔造字主三,长曰梵,右行,次曰佉卢,左行,少曰仓颉,下行”,但除了汉字有比较一目了然的特效,不用太费“训诂”的“训”的功夫,而前两种主要是表音文字,估计即使很费功夫,也还难摸到部族名规律的边。

结果,前两种只是被一些走散的部族带到国外,其中,“梵”主要被带到日本(假名)和西亚,“佉卢”主要被带到东南亚、南洋和欧洲,西方人一直自认其文字全部来自“佉卢虱乸文”,现在发现其根在中国,广东韶关现在的“本城话”就是“虱乸话”,至今仍有约十万人在日常使用,我去过几个纯讲“虱乸话”的村子,完全听不懂,上古时彝族先人的“佉卢”将其发展出了“佉卢虱乸文”,他们至今仍祭拜祖先神“佉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