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记忆】吃在“街里”,那些消失的童年美好回忆!

 绍宜 2019-03-22

“一二一,一二一,爸爸领我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这首老青岛人熟知的民谣,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岛城最繁华、最时尚的中山路片区场景,并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无数的青岛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山路、第一百货商店(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作者为青岛年鉴编辑委员会,以CC-BY-SA-4.0协议发表本作品”)

九十年代的北京路谦祥益街景(网友“俞大厨”提供)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还真不知道什么叫上“街里”了。小的时候,能有机会跟着大人上“街里”,是每个孩子开心的梦。因为那里有很多平时吃不到、见不到的东西,那里有最好的第一百货商店、最全的体育用品店“环球”、价格另人轧舌只能闲逛的工艺美术商店、被戏称为“老婆孩子商店”的是妇女儿童商店,更不用说百年的春和楼、谦祥益、盛锡福......,中山路百盛原先的位置是著名的侨汇商店和一家漂亮的德国建造的老邮局,可惜后来就因为合资建设百盛被拆除了......   

中山路历经多次改造,却依旧颓容难变,反而使这条百年老街愈发的没落。我一般只有在百盛打折的时候去看看,顺便拐到四方路吃几个青岛“苟不理”包子解解谗,曾经的中山路给我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吃与喝了。

说到吃,曾经占据多年岛城十大小吃的青岛大包不得不提,那时,妈妈在第一百货商店上班,中午放学的时候,我会跑到妈妈单位,用5毛钱买5个大包子,然后坐在柜台后面仓库的帘子后面,就着茶缸里的白水一口气吃下。那时侯我才上小学5年级,5个包子的分量,今天来算怎么也要有一斤了。

拆除前的青岛饭店

青岛饭店的大堂给人的印象就是很空旷,天花板很高,而摆设的桌子很散。由于面积大,整个大厅回音也很响。中午吃饭时人很多,啤酒和凉拌菜结合的味道,那种香味,现在回想起来仍是念念不忘。人们在各个柜台前排着队,然后就见一屉一屉的包子拉进柜台,每一个都冒着热气,间或几个还顺着捏口处淌出深色的酱汤。那时的大包一毛钱一个,一两粮票。是最实惠的大众美食了。青岛饭店的包子好在用料讲究,他们用的面粉是那时的“特等粉”,面白且筋斗,馅料也绝不马虎,一大团肉馅加一点点葱花就齐了。而肉馅搅拌后要放置常温“省”几小时后才可以包制。


当年青岛饭店的红火简直都无法想象。去那里吃一顿包子简直就是每个孩子的梦想。大厅里除了排队的人,再有的就是逛街里累了的大人们在吃包子、喝啤酒。依稀记得啤酒是用大玻璃杯装的,好象要交杯子押金吧。后来有一阵,青岛饭店推出了“西式包子”,就是中式汉堡。一团肉馅挤在面包胚上,用烤箱烤制。每个一块五,可惜卖了不久,就因为大众的不接受而停了。不过,说实话,味道真不错,只是肉馅有点少,又贵了5毛钱,过日子的百姓当然要多权衡了。

后来青岛大包搬到曲阜路经营,最初仍是非常红火,九十年代中期,那时也应该是最鼎盛的时候,每天排队的人群“首尾不能相望”,都能排到中山路上。再后来,包子开始涨钱,用料也慢慢开始缩水。当包子最终变成一块钱一个的时候,青岛大包也开始逐渐被大众所冷落了。 

1993年9月6日,山东省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青岛中山路开业。

2004年3月15日青岛饭店大楼被爆破拆除

后来,原址开了青岛第一家肯德基,后来,就是拆除......再后来,青岛大宝也很少见了......

当年的雅戈尔,至今也是几换门头了......

这就是青岛食品商店曾经的旧影,很可惜于1999年拆除,重建了上面那座建筑。

现在中山路雅戈尔西服专卖的地方,70年代是青岛食品商店。里面是全市最全的卖各地食品的地方,糕点就不用说了,各地包装精美的小食品琳琅满目。夏天,逛街的人们总会在这里驻足,一毛五一杯酸梅汤,再花一毛钱买个冰糕,边喝酸梅汤,边吃浸在酸梅汤里的冰糕,那个清凉和惬意简直无法用文字或语言来形容。爸爸带我逛街里,在青岛食品店买的最多的还是崂山可乐,玻璃瓶,一毛钱,味道甜甜的,浓浓的,黑黑的。有一次还尝鲜买过一瓶很贵的崂山白花蛇草水,那个叫一个难喝啊,咸的像海水,后来再也没有喝过这种饮料。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山路

逛街里玩累了,现如今发达商厦的位置有一家谷乡村小店,他们的面条好实惠,排骨面有2大块油炸过、咸中带甜的排骨,而香菇面的那种异香在门外就能闻得见。  

中山路三角地是无数老青岛难忘的回忆

中山路中段的三角地“馅饼粥”做的东西很纯正,爸爸常带我去吃过羊肉泡饼。还有一次上2楼,吃过一次正宗的涮羊肉。现在,馅饼粥的羊肉馅饼依然是一大招牌。  

改造前的劈柴院

中山路北边要想吃东西,就只能去劈柴院解决了,那里的饺子还有豆腐脑是一绝,另外锅贴和坛子肉也是美味无比。

改造前的劈柴院豆腐脑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锅贴铺,三鲜锅贴一斤50个,才2块钱!

    高中毕业后,我在劈柴院吃的最多的,是从中山路进去右首第一家的锅贴。味道特棒,冒着热气个个油光瓦亮的端上来,很快就被下肚解决了。老板娘是个老太太,有六、七十岁了。后来换了她的女儿看店了,据说老太太女儿有好几个,全家人的收入就靠这看起来很普通的锅贴。其中有个胖点的女儿印象太深刻了,每天站在柜台后面,头发高高地吹起,仿佛时刻准备上舞台表演。不过,她们的锅贴真的好诱人,每次我都吃的很饱,唯一缺陷就是稀饭放碱有些多。    

“逛街里”是青岛一个时代的一个缩影,缠绕着无数青岛人太多的情结。随着东部的崛起,中山路逐渐没落了,这些年一直有人在呼喊振兴中山路。我不相信未来的中山路还能再次红火,因为她的底蕴已随着没落而渐失,就像那些童年心底的美食一样,只存在记忆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