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与生俱来就拥有“周期性。”这其中包括“情绪,”“智力,”“体力。”也就是说,我们每天生活中的某些心情、状态并不能由自己的意识来决定,而是像一台缜密的机器一样,根据时间的转换,环境的变化以及地球上很多因素的趋使而呈现规律客观的变化。 以情绪周期为例,情绪周期是指一个人的情绪高潮和低潮的交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 它反映人体内部的周期性张弛规律,亦称'情绪生物节律'。 人若处于情绪周期的高潮,就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活力,对人和蔼可亲,感情丰富,做事认真,容易接受别人的规劝,具有心旷神怡之感; 若处于情绪周期低潮,则容易急躁和发脾气,易产生反抗情绪喜怒无常,常感到孤独与寂寞。 大量的实践总结出的周期平均变化值如下: 体力周期:23天/周期 智力周期:33天/周期 情绪周期:28天/周期 2、成功的秘密——成就动机:指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而没有这类动机的人,则一度认为自己的处境是客观外因作用的结果。 同样的情况下,例如学习不好,有成就动机的人会想: “只有我努力,我的成绩就会提上去。我的个人努力在其中起到较大作用。” 而丧失成就动机的人则会觉得: “我学习不好,是因为我笨,自小就笨,基因遗传的结果。” 所以他们并不会有很强烈的奋起动力去对不满的环境做出抗争和改善。 3、似曾相识的“前世记忆?”——闪回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某个瞬间,或者某个场景会让你觉得似曾相识,仿佛在某个遥远的曾经经历过,但具体又说不上来真正的回忆点。 这种现象叫概视感,是人类在现实环境中(相对于梦境),突然感到自己“曾于某处亲历某过画面或者经历一些事情”的感觉。 依据人们多数忆述,是先于梦境中见过某景象,但并不以为意,是真正到了景象该处时,便会对陌生的环境突然浮现出“似曾相识”的感觉。 目前的科学解释为:当我们遇到一个与过去经历相类似的情境,脑内处理过去那段经历的神经元可能同时产生冲动,造成既视感。 因人的脑部对于短暂未来并未曾发生的事情的预知。 属于人对其他多重宇宙在同一时间轴上所发生的事情的认知。 因脑部处理错误,将眼前讯息错误地当作成或判断为“记忆当中的画面”。 从医学角度中,成因为由于左右脑的信息处理突然不协调所致。 4、权威效应:对于同样不读大学的人,如果他混的平平无奇,即使总结出了很多人生哲理。通常也不会被他身边的人当真,一笑而过罢了,可能还会笑他矫情自大。 相反地,如果是马云站在演讲台上说些过去的经历回忆,则多数人都会听得如痴如醉,醍醐灌顶。 这就是权威效应,也称作权威暗示效应,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 这种暗示效应在生活中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 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5、透明度错觉:透明度错觉,是“焦点效应”中的一种表现。具体表现为自己的行为动作或表情会清楚地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并会被在场其他人注意。 有时候我们的心情可能会阴沉暗淡,或心怀愧疚,有些心虚等,当你带着这样不想被人发掘的情绪去跟别人谈话的时候,哪怕我们稍微做错了一个表情动作,自己心里仿佛就会“咯噔”一下: “坏了,对方肯定看出来了!” 实际上真正能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也没有我们想象的后果那样严重。 我们总能敏锐的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于是高估后果的危害性,这时候就出现了所谓的“透明度错觉。” 6、容易讨厌喜欢自己的人——性单恋有性单恋的人会对他人产生情感与性吸引,同时也会渴望浪漫的恋爱关系,但不会真正地在现实中发展。这一类人不需要来自他人的爱慕情感,也不想和爱慕的人发展成恋爱关系。 一些性单恋者会因为感受到对象对自己的好感而停止喜欢对方,甚至厌恶对方。 有些性单恋者会抵触浪漫的关系,他们会更喜欢对方对自己冷淡或是无感,而不是爱慕与明显的好感。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深刻情感说(ID:shenkeruci) 深刻情感说:深刻如此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大连市心理学会会员,32岁,刻哥具备八年以上的情感咨询经验、咨询案例千余件,对人格重塑有着独到见解。他的思维方式往往可以帮助求助者认识到其在两性关系思维模式上的固有缺陷;他同时会运用独特的方式方法来处理求助者所面临的众多棘手问题,例如分手挽回,离婚/外遇危机,约会指导,建立吸引等,帮助求助者克服策略和战略上的瓶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