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画派”:影响江右艺术数百年

 秋鹄书屋 2019-03-22

“江西画派”:影响江右艺术数百年

游客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真迹陈列馆

“江西画派”:影响江右艺术数百年

“江西画派”:影响江右艺术数百年

“江西画派”:影响江右艺术数百年

“江西画派”:影响江右艺术数百年

一直以来,江西以其秀丽的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韵,为江西本土或游历于此的画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这些画家用手中的笔和对江西独到的理解不断丰富着赣鄱文化的内涵。

翻开中国绘画历史长卷,有明确记载的以地域命名的画派不多,“江西画派”是其中之一。“江西画派”是清初一个享誉全国的书画团体,对后世画坛产生了重大影响。透过斑驳的历史光影,我们带读者穿越时光,在江西绘画史上寻找“江西画派”的前世今生。□本报记者 徐蕾 文/图

百花洲畔翰墨飘香

“东湖书画会”成江西画派最早集合地

自南唐始,江西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艺术名家,包括五代的董源、南宋的陈容和杨无咎、明代的陈汝言等。十七世纪的南昌城,人文鼎盛,其中,东湖百花洲畔是文艺界名流雅集之地。

明末清初,东湖百花洲畔先后有一批文艺组织在此成立,乾隆十六年(1751年)刊刻的《南昌县志》中记载,当时三个比较著名的文艺组织分别为:东湖社、东湖诗画社、东湖书画会。一时间,百花洲畔翰墨飘香。其中,“东湖书画会”就是江西画派最早的集合地,罗牧是“东湖书画会”的创办者。“东湖书画会”成员都是当时享誉业界的名流,其成员有徐煌、熊秉哲、彭廷谟、李仍、蔡秉质、涂岫、闵应铨、齐鉴、吴雯炯、朱容重等人。

在学界看来,江西画派其实是由八大山人开创的“江西派”和罗牧开创的“西江派”组合而成。 其中,“江西派”以八大山人为代表,以花鸟画为主,重在“大写”即以“没骨法”表达放逸思想情绪,是“大写意派”;“西江派”以罗牧为领军人物,山水画为主,多以写真的手法再现江南“真山”“真水”,是“大写真派”。

八大山人与罗牧皆为明朝遗民,清初时常聚东湖。1680年八大山人与罗牧在“临川梦川亭诗会”相识,直至1705年八大山人仙逝,他们交往的时间长达25年之久。在他们交往过程当中,既有朋友间的相互信任与关爱,更有艺术上的相互支持与帮衬。多年之后,他们被称为“江西画派”创始人,也被认为是“江西画派”的代表性人物。

罗牧:十七世纪绘画史上的“先锋骑士”

罗牧作为江西画派的创始人之一,曾被“扬州八怪”誉为“一代画宗”“江西画派英才”。在艺术上,罗牧完全可以看作是十七世纪绘画史上的“先锋骑士”。

在省博物馆,收藏着一组清代罗牧山水条屏。该作品为罗牧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所作,共十二条,六条淡彩、六条墨笔。整幅画笔力苍老,一山一水布局各有不同,山石层叠,瀑布飞溅,树木掩映,江舟小桥,人物点缀其中,无一处不精妙。其中,墨笔画笔意粗犷,墨色鲜明;淡彩画用花青、赭石施之,色彩淡雅,富有一种朴素的美。一条题款为“丙戌冬八十五叟罗牧画于种云草堂”,钤“罗牧私印”和“饭牛”两枚白文方印。省博物馆专家介绍,这组条屏是罗牧晚年创作的艺术精品,亦是江西画派的代表之作,不可多得。画中既有秀润之笔,又有苍浑沉静之意,流露出超然绝尘的文人理想,具有鲜明的个性。

省博物馆专家告诉记者,罗牧是宁都人,生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出身寒苦低微,但自幼聪颖,刻苦好学。他初从魏书学画,后学董源、黄公望。清顺治乙酉年(1645年),清兵攻占南昌时,罗牧24岁。当时,他已结婚成家,习画也有七八年,画技日臻成熟,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常与魏禧、林时益等谈古论今,吟诗作对,借以提高自己。罗牧还拜林时益为师,学习制茶技术。这门制茶手艺为罗牧今后的游历生活提供了经济来源。

1647年,罗牧带着茶艺、画艺来到南昌,先后寓居于东湖百花洲、赣江边的蓼洲,把住宅命名为“种云草堂”“种兰草堂”。他一边卖茶,一边绘画,结交文朋画友,先后结识了徐世溥、澹雪和尚、八大山人、宋荦等名士;又数次游历江淮,结交了恽寿平、周亮工、龚贤等著名画家。其绘画水平在业界颇具声誉,经江西巡抚推举,还获康熙授予“御旌逸品处士”封号。罗牧的绘画活动,主要在顺治、康熙二朝。他还曾上翠微峰向魏禧、林时益等易堂九子学习。易堂九子中的魏祥写有《与罗饭牛》诗(罗牧字饭牛),魏禧写有《题罗饭牛画》诗,曾灿写有《为张方伯题罗饭牛画山水册》诗,这些均记录了罗牧与易堂九子的交往经历。

罗牧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所作的一幅《秋林高士图》上,时人李廷钰的题跋为:“书画门庭各有行,画须生外熟方臻。至今源委西江派,犹说饭牛第一人。”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称,罗牧“笔墨意在董、黄之间。”《西江志》云:“得笔法于魏石床。林壑森秀,墨气滃然。诚为妙品。江淮间要有祖之者,世所称江西派是也。”由此可见,罗牧在“江西画派”中的开派地位。

八大山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文人画家

八大山人朱耷堪称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注定是一个足以穿透古今、影响世界的人物。

现存唯一的八大山人生前真实画像——《个山小像》上有“西江弋阳王孙”印,证明其世系属明宁藩弋阳王的后裔。艺术世家、没落皇族出身,无疑为八大山人的艺术修为、性格塑造,带来了独特的养分。八大山人研究专家萧鸿鸣认为,中国古代文人画发端于唐代,之后人们不仅把绘画当作一种工匠艺术和直观的享受来对待,还把绘画艺术当作一种情感的载体。文人画发展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因为战乱原因,发展渐缓。直到清康熙以后,八大山人通过自己的绘画语言、不同凡响的生活经历,继承和扩大了唐宋元明时期以来文人对文人画不同的理解。萧鸿鸣表示,数千年的江西人文,深深影响着八大山人的内心,成为八大山人内在修养的肥沃土壤。而作为明代没落王孙,他的一生遭遇又与他的艺术密不可分。他笔下的鱼、鸟、鹰、雁、猫、鸡、鸭,造型往往简约夸张,显得奇特怪诞,显现出孤僻、冷漠、悲愤、反常、怪异的特征,这些都是他奇特艺术风格的具体化展现。

八大山人与罗牧艺术上志趣相同,他们交往甚密,常有诗文来往。如罗牧《赠八大山人》:“山人旧是缁袍客,忽到人间弄笔墨。黄茅不可置苍崖,丹灶未能煮白石。近日移居西埠门,长挥玉尘同黄昏。少陵先生惜不在,眼前谁复哀王孙。”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八大山人在罗牧的《山水册》上题诗曰:“远岫近如见,千山一画里。坐来石上云,乍谓壶中起。”从两人的交友经历可以看出,他们与明末清初的文化群体保持着密切往来,某种程度上对“江西画派”的壮大起了很大的作用。

1926年, 潘天寿在所著的《中国绘画史》中,对八大山人及石涛曾这样评价:“八大,笔简而劲,无犷悍之气。石涛,孤高奇逸,纵横排界,笔潜气敛,不事矜张,其奇肆处,有静默之气存焉。二家各树特帜卓然为后世法,为清代大写派之泰斗,开江西、扬州二派之先河。”

江西艺术家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

“江西画派”的形成并非偶然。十七世纪的中国社会,文化艺术异常活跃,罗牧所处的绘画时代是一个宫廷画派走向衰败的时代,江南地区绘画艺术则显现出崛起的势头。南方也形成了庞大的文化市场,进而造就了晚明时期大量地方画派的出现,职业画家在社会上有着越来越大的谋生空间,并赢得世人的尊重。文人画家也开始进入这一领域,与职业画家形成竞争。经济上的成功是画家向上流社会流动的良策,晚明一批成功的职业画家进入了社会精英的社交圈。

罗牧和八大山人经历了王朝的翻覆,看遍了世道人心,又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进而使得他们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新的风格,这也是江西画派的主要特点。而这其中,以八大山人为代表的花鸟派及以罗牧为代表的山水派又形成了两大支系,前者注重的是“写意”表达思想情绪,后者注重“写真”追崇情操。艺术评论家范铁芳认为,“江西画派”的艺术特点不在于笔法、技法,也不在于墨色、墨韵,而在于作品中透出的那种只可意会而不言传的“意味”和画外的功力。

时光荏苒,作为地域性画派,“江西画派”留给了江西艺术家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江西画家。纵观目前江西画坛,“江西画派”对当下江西书画艺术影响非常深远,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特质。2012年,由江西画院发起的江西画派研究会在南昌成立,通过不定期举办江西画派研究会作品展、研讨会等方式,对江西地域绘画流派进行综合性研究和专题研讨,探索江西画派的历史地位、当代价值和未来意义。

南昌画院名誉院长周京山表示,近年来很多艺术家都发出倡议,要打造新时代的“江西画派”,这与古代画派的打造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画派多是师徒相承,以技法趋同而形成了一个群体形象。而当代画派兼具了塑造地域文化品牌的概念,这也意味着当下提出打造“江西画派”其实就是将江西美术的整体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更为江西美术的发展带来一些回顾和思考,通过这些手段和策略为当代画坛带来一种多元化发展的可能,同时以此为契机,组织美术队伍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来反映时代,发挥地域优势,增强文化自信。

清代罗牧山水条屏(部分)

八大山人生前真实画像——《个山小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