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5年,我们抵达叙利亚小镇科巴尼的一段航拍。 城市被战争毁了,没有一栋楼是完好的,唯一可见的颜色,是侥幸逃过子弹和炸弹的几棵树。 在那里,我们真正见到了战争究竟毁掉了什么,战争下的人都是如何活着的。 2015年,我们开车穿越中东,一路走过了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差不多是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仍处于战争阴影下的国家。 科巴尼则像是阴影的中心。这个叙利亚北部的边境小镇,自2011年内战爆发以来,陷落、收复、又再陷落、又再被收复… 这里离土耳其只有不到1.6公里,却一度成为世界的焦点,变成抵抗的孤岛和炮火的海洋。 从伊拉克的巴格达,到叙利亚的科巴尼,我们穿过了很长一段距离的战区,沿路都是被炸毁的房屋残骸。 一些威力巨大的爆炸现场,卡车或坦克被炮弹撕裂得就像碎掉的纸。 第一眼看科巴尼,我们就说不出话:这还是个城市吗? 不就是一片废墟吗? 走在路上,随处可见未爆的自制火箭弹,装满火药,威力很大,足以炸塌半栋楼。 一块空地上,停着一辆被击毁的坦克。一架攻击机的穿甲弹,直接击穿了它的炮管。 科巴尼的临时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在上班,但每走几步,都能踢到满地的步枪子弹和迫击炮的弹片,叮叮当当。 不远处,则是科巴尼中学。所有的玻璃都被炸碎了,黑板上的字画还没擦去,教具和地图也挂在墙上,孩子的玩偶还摆在墙角。可以想见,当时这里经历了多么紧张的一次撤离。 学校旁,两个孩子给我们唱了一首特别的歌:
这首歌叫《科巴尼之歌》,是孩子的父母教的。他们似乎还不太明白歌里的悲伤,唱完了,笑着对我们比了一个V。 过了一阵子,我们又遇见了他们,两个孩子拿起一枚未爆弹,开心地向我们展示。 他们不知道这枚未爆弹有多危险。父母在科巴尼被收复后,把他们带回了这片废墟。这些铁家伙是他们在废墟里不多的玩具。 其中一个孩子的父母,是所谓的运尸者。 每天的工作,就是开着一辆皮卡,清理散落在城中的尸首。 我们走到了一块墓地。这里埋葬着2015年6月,恐怖分子重回这座城市后杀害的遇难者。 许多人带着城里很难找到的鲜花,重回这里,祭奠他们的亲人和朋友。 我们遇见了一个大婶,她说,自己在修的两座坟,一座是儿子的,另一座是儿媳妇的,他们刚结婚才一个月。 而这里埋着她的4个家人。大婶说,恐怖分子穿上民兵组织的衣服,敲开了她的家门。出于科巴尼人的善意,他们打开了门,迎来的却是子弹的扫射。 大婶按照叙利亚的风俗,把供在坟前的糖拆开,一颗一颗分给在场的每个人。 她说,你们一定要吃这个糖。 其实每个人都说不出来话。但大婶还是笑着,剥开了一颗糖,递给了我们。这或许是她能想到的,送给这群远方客人唯一的礼物。 这也是我们在这座历经无数死亡后的城市,所见到的没有消失的最温暖的善意。 在科巴尼,我们见到的每个普通人,都会给我们比一个剪刀手的V字。 我们一开始认为这是胜利,后来发觉没这么简单:坚持是这个手势,留在科巴尼还是这个手势。 慢慢的,V字手势成为这座城市相互问候的方式。 最多时,科巴尼有7万人,然后这里成了废墟。 但最让我们惊讶的是,战争刚停歇不久,就有数千人跋涉很久,从更富有的地方,从更安全的地方,重返了他们的家。 他们在没炸毁的房屋里,继续开始生活。即使房子随时可能倒塌,屋子里还散落着许多未爆弹。 他们害怕,但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修缮他们的房子,收拾他们的铺子,重新开张,过起他们的生活。 电影《敦刻尔克》里,密集的炮火没有出现过,明确的敌人没有出现过,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没有出现过。 出现的始终都只是一群普通的人,偷换军服想要逃离海滩的人,船上被吓坏了不愿再回战场的人,卸掉装备独自走向大海妄图游向对岸的人… 还有放弃返航用最后的子弹击向敌机的人,逃生时不忘打开舱门让更多人逃生的人,勇敢地驾驶小船在大海里打捞故乡士兵的人… 这也是我们在真实的科巴尼所见到的。 如今,新闻里,这个国家又再一次陷入战争。 我们无法评价对与错,只想诅咒这该死的战争。我们只是挂念曾在那里遇见的每一个人,希望他们一切都好,希望他们平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