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所有审美都在急速地崩塌与重建,你是否跟Sir一样,有一种“老派”的固执—— 文字,最好的归宿是书本。 摄影,最好的归宿是胶片。 音乐,最好的归宿是现场。 当然,就更不用说,电影和电影院。 电影院之于电影,不止是更大,更清,更轰动,更在于,你能全然地投身于银幕。 在黑暗中,与一班人全神贯注地分享一个个华丽的美梦。 今天这场梦,关键词:狂欢。 这场狂欢,我们等了太久。 《波西米亚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 时隔多月,终于上映。 多少会有惋惜。 为了登上大银幕,它“失去”了什么。 但也不能忘记。 银幕又让我们“得到”了什么。 所以今天聊到它,Sir必须回到银幕。 关于这场131分钟的盛大嘉年华,还有太多话,没有说干净。 来,先戴上耳机,派对开始。 挑剔 放下电影之外的杂音,《波西米亚》电影本身就存在着两种对立的争议。 正方。 奖项、票房双重肯定。 金球奖收获最佳剧情片、最佳男主;奥斯卡拿下包括最佳男主在内的四项大奖。 主演拉米·马雷克,鱼跃龙门晋身一线;欧美大牌原地圈粉,自动安利。 全球收割票房8.79亿美元,成为史上最卖座的音乐传记电影。 “站着挣钱”的现象级。 然而。 一些影评人站到了反方,给出证据确凿的挑剔。 “流水账”、“拖沓”、“全靠音乐支撑”的关键词,不绝于耳。 烂番茄新鲜度,只拿了一个及格分61%。 正反双方,泾渭分明。 顶着多大的殊荣,就得有本事顶住多大的质疑。 恰恰证明这爆款的独特性。 Sir眼中《波西米亚》,是这样一部电影—— 随之热血收获感动,很容易;冷静下来指出问题,也不是什么难事。但她又绝非一句随大流的“缺点、优点都很明显”可以概括的。 Sir更像称之为:与众不同。 《波西米亚》是一部不像电影的电影,它的优秀也不是一个我们习惯的优秀。 有刻意回避的现实,有过度渲染的失真,但也是这近乎过火的华丽,让你离那场梦更近。 电影院二刷后,Sir更敢拍着胸脯告诉你:《波西米亚》是只有大银幕才能装下的华丽和传奇。 过火 回忆一下,一般传记片的套路是什么? 起:才华在平凡中脱颖而出。承:一飞冲天成为闪耀巨星。 转:膨胀之后失控脱轨。合:最终,重拾初心。 你能在太多传记电影中看到类似故事,如《至暗时刻》,如《社交网络》。 在主线上,《波西米亚》并不例外。 但在叙述上,它与以上经典地方不同在于,它不想让传奇显出真身。 它要传奇更加传奇。 燃,是所有人对这部电影的第一观感。 一种基于真实但又超越真实的狂热。 这狂热独属于他。 皇后乐队,弗莱迪·墨丘利(Freddie Mercury)。 《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s》,两首街歌唱遍了地球的大好山河,但这样的主旋律绝不是对弗莱迪最贴切的注解。 瞅瞅这个台风,除了“不好好穿衣服”的时尚态度领先Lady GAGA好几十年。 更是那股不经雕琢的,扑面而来的乖张、叛逆、肆意...... 万人之上,独领风骚。 传记电影总爱老生常谈:高处不胜寒。 但《波西米亚》偏不。 它脱离了“因为天才,所以孤独”的常规诅咒。 片名《波西米亚狂想曲》,几乎开门见山地为这一段传奇的主人,贴上了标签——才华交响,尽是癫狂。 这样的狂,有面子。 如场面。 如何用影像传递音乐现场的魅力? 弗莱迪的初次登台,一个怎么也摆弄不好的麦架,表现出了他的生涩、不适。台下嘘声不断,尴尬感在几秒钟内快速累积。 憋?别急,憋大招呢。 别人的目光对他根本无伤。 麦架左右难摆,弗莱迪干脆一把撤下,迎来彻底地放飞。 左手一面铃鼓,右手抡着麦架,随口就改歌词,高兴就抛媚眼。 因为是对人物原型的舞台习惯的致敬,所以这样的戏剧夸张恰如其份。 像是属于现场音乐的宣誓:这个舞台上,我就是规矩。 《波西米亚》由此开始,一路燃烧。 除了情节表演,镜头设计也功不可没。 电影开始不久,就有了第一个小高潮,皇后成立之初的环美巡演。 可别说传记电影就不舍得用特效。 快速的节奏之中,是目不暇接的场景切换,和充满想象力的特效剪辑......再衬以让人不禁哼唱经典金曲。 每个演出现场,都是身临其境的盛大狂欢。 相信Sir,当这样的场景有机排列在大银幕上,哪怕你再对音乐冷淡,对演唱会无感,你也会跟着抖起腿来。 更不用说这样的现场刻画,一场大过一场,声浪一波高过一波。 这场狂欢似乎只有升级,没有终点。 直到抵达的全片压轴的 Live Aid 演唱会现场...... 关于这场演唱会,Sir想留到后面再好好聊聊,不过有一个杠,现在就得抬。 有太多人说,这一段好在对历史的完美复刻。 Sir持保留意见。 诚然,电影对当时的现场,连饮料杯的摆放,都做到了像素级还原。 但仅仅是还原么。 不。 它用道具、表演、场面重新搭建当年那场盛况,告诉你一支乐队,是如何用它的能量掀起现场十万人热浪,电视机前破百万英镑的捐款。 带错过这场举世无双表演的观众重回现场。 它还提供了现场之外的另一重视角—— 以表演者的眼睛去见证传奇。 历史从来不只一种叙述。 同时拥有旁观者与亲历者的双重体验,你才能最大程度地拥抱历史。 除了讲述别人对弗莱迪顶礼膜拜,《波西米亚》也想你参与进来,感受一把天才的“瘾”。 这次才是《波西米亚》的里子。 它灼热的参与感。 正如弗莱迪音乐的魅力,不只是才华,也有时代的助攻,这两者之间的对抗与支撑,把皇后乐队的音乐,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自恋 在Sir看。 电影中的弗莱迪,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纳西索斯。
自恋(narcissism)一词,便出自于此。 如果你愿意,忽略自恋一词的负面含义,聚焦于那段希腊神话美好浪漫的一面。 那样的自恋,就是对弗莱迪最恰当的形容。 或者说,《波西米亚》放纵着弗莱迪的自恋。 弗莱迪本没有自恋的资本。 移民后裔,相貌并不出色(带着一嘴龅牙),他的工作,就是在机场当搬运工。 但就像他的名言“我成不了流行巨星了,我会成为一个传奇!”,这年轻人从一开始,就有着无可匹敌的自信。 面对父亲教育,提升思想境界,注意言行谈吐。他立刻回怼:说得好听,变得和现在的你一样吗? 乐队嘲笑他的龅牙,他扭过身就亮出了嗓子,最后表示:我会考虑你们的邀请(并且不弹贝斯)。 在女装店里大方地挑选女装,略微带着羞涩。 可当他转身到镜子前,难道不和迷恋水中倒影的纳西索斯一个模样? “流水账”,是《波西米亚》背负的骂名之一。 仔细想来,电影的开篇确实如此—— 不铺设郁结,不强调摩擦,没有激荡的起伏转折。 但这一场接一场的狂欢,绝非无意义的排列,他指向的是弗莱迪内心坚定不疑的自恋,以及从这种坚定不疑的自恋萌生的美。 这种美叫,热爱自己的不同。 Sir理解,只是说说而已,这就是一句鸡汤。 但真的做出来,它光芒万丈。 在弗莱迪偏执的自恋面前,一切他者的规则并不存在。 从第一次近乎反客为主地让自己加入乐队;到自信潇洒地对唱片公司甩出价码;再到近乎独裁地掌握所有创作流程。 自恋,是他音乐天分的养料。 既保护着他对作品的执着,也保护着他理解世界的童贞。 还有对待情感—— 分手了,依然毫无顾忌地说我爱你;离婚了,你也要永远戴着我送你的戒指。 这算渣吗?或许吧。 但Sir在他身上看到的,是孩童一样的赤诚。 “我喜欢你,我就是要你永远和我在一起。” 使自恋可爱起来一点都不简单,你不能流露出那种炫耀的优越感。 极致的自恋,不是攻击,是自我陶醉。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金球、奥斯卡的双料影帝拉米。 Sir必须承认,在第一次用电脑观影,错过了太多精心设计的小动作。 篇幅有限,就说两个。 求婚时,等候一句“I Do”,紧要关头脸部肌肉紧绷,满是盼望。 手却不自觉地在面前转个花,最后轻轻掠过发梢。 这样的分寸,太迷人。 而有的时候,戏就在一个眼神。 看着台上乐队的演出,跟着节奏摆头,眼睛冒出来的都是欣赏。 注意。 当他低头合计了一下,萌生了加入的念头,再看过去。 眼睛里的,是满满的“我也可以(甚至更好)”。 并不局限于表演。 这样只有大银幕上才能捕捉到的自恋细节,在电影中俯拾皆是。 镜子。 作为自恋的重要隐喻,它几乎以各种形式贯穿了整部电影,尤其是那副墨镜。 都是些小到不能再小的特效,却为人物心理成功点睛。 紧张,恐惧,无力和失望,都不容别人指指点点。 当然最令Sir印象深刻的,是在最后的 live aid 演唱会。 镜子,是一架钢琴。 镜子中的,是那个投入、热情、沉醉于自己的弗莱迪。 正唱着代表着他一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为了见证光芒,需要铺设黑暗。 但《波西米亚》提出了假设,或许自身就已足够耀眼? 这就如同弗莱迪的那个标志性动作:歌唱时,他总会向斜上方挥出右手,攥成拳头。 在看《波西米亚》之前,Sir曾有过一种庸俗的同情: 他把手伸向空中,一定是想抓住什么。 最终,手里什么都没有。 《波西米亚》打脸了Sir的自作多情,它想说的其实很简单: 快看哪,那挥向空中的。 漂亮的拳头。 史诗 不回避真相,更不遮掩传奇光环。 不抬高苦难,也不忌讳童真稚嫩。 不刻意曲折,却狂热地仰视,单纯的热情与美。 这样的传奇传记,改变着我们看待传奇的习惯。 尤其是最后。 主角重拾初心,情感关系走向和解,标准意义的大团圈已经完成,可以进入贤者时间。 至此,电影其实已经可以结束。 但《波西米亚》却拿出了那一场最盛大的狂欢—— 1985年7月13日的 Live Aid 拯救生命演唱会现场 。 背景知识你知道一句就够了:这20分钟,是皇后乐队演艺生涯里、乃至整个流行音乐史上最棒的一场演出。 多大的场面,能称之为震撼? 只有“十万名观众的欢呼呐喊”的盛大规模? 不。 最强烈的震撼,是弗莱迪眼睛里的热爱—— 手机看的话有些费力,Sir帮你放大一点。 看到了吗? 那里装的不是观众。 那里有星辰大海。 这是只有大银幕才能装下的华丽和传奇。 也是只有在电影院,才能见证的热情与感动。 在国内上映的版本中,有很多场次特意安排了“卡拉OK”版。 而Sir看的点映场,在IMAX的音响系统和超大银幕的契合之下,更是灵魂出窍般地重回1985。 那个万众沸腾的史诗现场。 其实,这张IMAX电影票给你提供了一个选择。 如果眼前有一段光芒四射的传奇,一场惊天动地的狂欢,一部我们前所未见的大片。 你选择加入? 还是马上加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