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皇后乐队,《波西米亚狂想曲》还在讲什么?

 沐阳说 2020-09-03

同类型的电影实在是看的少,《波西米亚狂想曲》在国内上映的第15天,被朋友拉着看完了整部电影。

和想象中一样,这个以人物为主线的故事并没给我带来多少惊喜,或许大多数传奇人物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天赋异禀又天生自负,一度成为众人口中的异类,终于在经过坎坷之后,幡然醒悟,卷土重来,一鸣惊人。

《波西米亚狂想曲》中的佛莱迪是这样,一年前《马戏之王》的巴纳姆也是如此,不得不说,两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些相似之处,虽然都取材于真实的故事,但较《马戏之王》而言,《波西米亚狂想曲》无疑更要成功一些,因为他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核心,那就是Queen(皇后乐队)。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皇后乐队,但一定都听过他们的歌,《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s》到现在还出现各种晚会和赛事上。

《波西米亚狂想曲》算是皇后乐队的传记电影,影片将视角放在乐队的主唱佛莱迪身上,这是他个人的蜕变,也是整个乐队的成长。

电影颇有一些致敬经典的感觉,在影片最后20分钟,将皇后乐队1985年那场经典的Live Aid演唱会做了“像素级”的神还原,从男主的着装、温布利球场的布局、甚至是钢琴上的可乐啤酒杯的摆位、话筒的颜色,每一个细节,几乎一模一样。

不得不说,经过电影高标准艺术化的“演唱会现场”足以让千万乐迷热血沸腾,从情怀上,这部电影确实做到了“教科书级”的示范。

再说电影本身,没有采用一些常见的倒叙、插叙等手法,而是很自然的顺着时间线进行表达,这和《马戏之王》的手法相同,或许这样的叙事方式显的普通,所以有人说像是一部“百科式电影”,但是很显然,导演并不打算让我们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乐队和音乐上,而更多的则是通过佛莱迪,和我们讨论了一个普世的问题: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看待自己的与众不同?

电影里的主角佛莱迪不是一个头顶光环的天之骄子,但同时,也显得与众不同,他长着一口的龅牙,肤色也不讨喜,似乎随时随地都处于尴尬,可他却又有着无可撼动的自信,尤其是面对音乐。

影片开始,70年代的伦敦,佛莱迪还是机场上搬运行李的地勤,同事们带着歧视的叫他“Pakkie“,他愤怒的回应,这是影片中佛莱迪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龅牙、长相普通,小气,脾气不算好。

随后镜头一切,他在纸上记录音乐灵感,这是第二印象:天才、认真。

随着情节展开,一个完整的佛莱迪出现在我们面前:是天才,也是混蛋,自信爆棚,且极度自恋。

佛莱迪生长在一个传统的家庭,父亲严肃而死板,对佛莱迪的期望不过是三个“good”,即“good thoughts、good words、good deeds”,而对于儿子的音乐梦想,是丝毫不支持,在得知佛莱德改掉名字后说:不去面对真实的自己,你将一事无成。事实上,对佛莱迪来说,这句话其实有些多余。

极度自信的佛莱德对于音乐,从来都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甚至把自己的一口龅牙,变成了不可多得的优势,因为龅牙的缘故,他的音域比一般人更广。

影片用了大量的情节和细节来刻画佛莱迪的性格,同时,也逐步看到了佛莱迪的蜕变。

他向其他成员毛遂自荐顶替主唱,队友张嘴就是嫌弃:“你那副牙就先淘汰。”

他也不动气,当场开嗓试唱,震撼全场。

唱完之后,佛莱迪完全没有惴惴不安神情,而是满面轻松,随即转身告别,离开前回头说一句“我会考虑你们的邀请的。”

成为主唱的佛莱迪把乐队名称改为了“Queen”,他说和女王一个级别。

正是思想解放的高潮期,四个男人组成的“Queen”,在一个恰当的时期挣脱束缚,在私底下受到过排挤,走上舞台的佛莱迪以其夸张的服装,奇特的道具,风骚的走位,独特的表情,瞬间抓住了广大伦敦青年的心。

很快, Queen站在了摇滚乐的巅峰。

此刻的佛莱迪,自信、自恋、自私、也自负。

他掏出戒指向玛丽求婚,问的是“你会嫁给我吗?”左手却撩着自己的头发。

想破例把《波西米亚狂想曲》作为新单曲,被拒绝后,佛莱迪拿烟头烫唱片公司负责人案头的文件,放言“你将成为那位永远和皇后乐队失之交臂的人”。

甩下这句话,跑到楼下用石头砸碎窗玻璃,还趾高气昂地说:“你可以从我们的版税里面扣。”

当然,一个精彩的故事是不会让主人公一直顺风顺水,影片过半,佛莱迪站上神坛不久,各种状况便接连而至。

欲望爆棚,众叛亲离,这是人物电影常见的戏码,《马戏之王》中的巴纳姆是这样,佛莱迪也是如此。

他像是一个“暴君”毫无理性的主宰着乐队的一切,在收到第一笔天价的单飞专辑预付金之后,他弃乐队不顾,提出单飞。

他也开始纵情享乐自我放逐,酗酒、吸毒、滥交这些成为了他的生活。他迷失了自己,开始跌落神坛。 

最孤独无助的时候,玛丽去看他,当得知玛丽怀孕后,佛莱迪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你怎么能这样?”,要知道,当年可是他亲手抛弃的玛丽,更有资格埋怨的是玛丽而不是他。

自甘堕落的佛莱迪被玛丽拉出深渊,他的内心深处依旧有一种坚持,自信还在,自负也一样在,他重新把闹掰的伙伴聚集起来,动情地说了一段需要他们的理由,马上又补充一句:“你们也需要我。”

佛莱迪显然没有完全的放下姿态,而我们似乎也能理解,对于他来说,做到这一步已属不易。

电影的重头戏都在最后1985年拯救生命 Live Aid 演唱会,全片近两个小时的铺垫为的就是最后20分钟的狂欢。

拯救生命 Live Aid 的这场大型募捐演唱会,当时全球超19亿人观看。在已知自己时日不多的情况下,佛莱迪对爱人、家人、还有全世界的歌迷做一次告别。

Queen 作为出演嘉宾唱的第一首歌便是《波西米亚狂想曲》,整首歌没有副歌,没有重复,6分钟,分为六个部分:序曲,歌谣,吉他solo,歌剧,硬摇滚,尾声,每个部分都是单独的一种风格,几乎像是六首歌曲的集合。

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也被全部呈现在了银幕前,看着当时陷入创作瓶颈的Freddie灵光一现后,在钢琴上弹出旋律的时候,相信所有观众都会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犹如真的投身了一场波西米亚狂想。

影片在演唱会结束后夏然而止,正像是现实中的佛莱迪,在乐队短暂20年,便因病匆匆离世,让人不胜唏嘘。

佛莱迪是天才,他爱音乐,爱情人,爱纸醉金迷,也爱自己,自信与自恋贯穿一生。

同时,我们似乎并不太讨厌他的自恋和自私,反倒觉得有一些赤诚,他对无关的人从来不具攻击性,只是沉溺在自我的与众不同里。

或许只有这样的自信与自恋,才能在舞台上握紧拳头,舞动身姿,引吭高歌,引得千百万人一起山呼海啸热泪盈眶。

而从整个电影中看到的,还有佛莱迪与自己的相处方式,或许对每个人都有价值。

我们很少人能像佛莱迪一样无条件的相信自己,为喜欢和擅长的事情拼尽全力。

或许我们未必会成为举世瞩目的明星,但并不代表着,我们不能成为想成为的自己,想佛莱迪所说:

我做怎样的自己由我决定,我天生就这会做一种人,一位歌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