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穆娅狂想曲》是由布莱恩·辛格执导,拉米·马雷克、露西·宝通、约瑟夫·梅泽罗、格威利姆·李等主演的传记片。影片获2019年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第91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音响效果等奖项。于2019年3月22日在中国内陆上映。  波西米亚狂想曲-Queen 电影主要讲述世界著名摇滚乐队皇后乐队(Queen)主唱佛莱迪,从默默无闻的机场行李搬运工,到与皇后乐队成员一起成就事业巅峰的成长经历。 安东尼·麦卡滕真的是人物传记片编剧的扛把子。他编剧的《万物理论》(斯蒂芬·霍金),《至暗时刻》(温斯顿·丘吉尔)都让主人公的扮演者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如今参与编剧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也让主演拉米·马雷克捧回了他演艺生涯的第一座小金人。然而就国外的口碑来看,在烂番茄上《波西米亚狂想曲》是麦卡滕这三部传记片中评分最低的,勉强及格。客观的说,《波西米亚狂想曲》中,除了录音棚和舞台上那些满是回忆的金曲,整体故事就像是把主唱佛莱迪平淡的生活铺在他横跨四个八度的超广音域中,散乱且让人抓不好核心主题。  “影片敲击着一些高音音符,但作为对备受喜爱的乐队的深入探索, 它更多的提供了一组组曲,而不是真正的精选集。”

 我们说《万物理论》中讲述霍金身残志坚,为实现科学理想而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奋斗着,《至暗时刻》中丘吉尔临危受命,为救国救民不具任何反对而“一意孤行”,但《波西米亚狂想曲》中表达的太多了,让观众有点跟不上电影的节奏。 影片最先展开叙述的是佛莱迪的音乐理想。他无所谓龅牙,自诩这个缺点给了他更大的音域空间,是天赋。他把音乐视为生命的价值。得知自己患了艾滋病,他更是“没有时间扮演一个受害者的角色”,而是要创作音乐给观众带去欢乐。 其次是他对自己的认知和转变。佛莱迪一开始是异性恋,都跟女友玛丽求婚了。但经历过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他对同性的情感渐渐觉醒。也许是怕遭人歧视,也许是担心家人和乐队受到不良影响,他从来没有向媒体承认过自己是同性恋。另一方面,在佛莱迪成名之后,明显开始“飘”了。他认为乐队离不开自己,有时甚至对队友出言不逊,是的彼此之间负面情绪不断加深。但佛莱迪狂妄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孤独的心,最亲近的人纷纷成家生子,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好像被抛弃了一样。  再次是佛莱迪与父亲的关系。父亲一直觉得他整天不务正业,教导他“好的思想,好的言论,好的行动”才应该是人生信条,但佛莱迪从不以为然。知道最后,他告诉父亲自己要去参加慈善演出,为非洲挨饿的孩子们筹款,父亲终于认可了儿子的所作所为。 电影当然把这些支线都圆回来,否则就会出现逻辑硬伤,更不可能得奖。但这些内容每一个都十分硬核,不容怠慢,然而相互的必然联系并不强,像并驾齐驱的几列火车,可我们很难将它们同时收入视野。特别是父子关系这条线,还做到了首尾呼应,当影片最后佛莱迪对父亲说“爸爸,我做到了”,父亲的要求“好的思想,好的言论,好的行为”这一人生准则其实在他心中早已生根发芽,而最后这场让父亲承认自己的慈善演唱会“Live
Aid”,可能是他经历了巨大的努力甚至牺牲才得来的机会。可是影片中“Live
Aid”对他来说,除了帮助别人,更多的是救助自己,让自己重归乐队,把剩下的生命都献给音乐和观众。  总体来看,《波西米亚狂想曲》想强调的,应该是佛莱迪的自我认知,这部分的篇幅也是着墨最多。其中有一场戏让栗子木印象深刻:派对过后佛莱迪第一次“邂逅”吉姆·赫顿。他摸了一把服务员吉姆的屁股,被吉姆厉声呵斥。佛莱迪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伤害。他像个做错事的小孩一样道歉,情愿转变雇佣关系,给吉姆倒酒谢罪。这里能看出,性取向依旧是佛莱迪的弱点。在“同类”中,他肆无忌惮,就算用大明星的身份,也能无所顾虑地挑逗一下男人女人们。但吉姆的抗拒让他反省,不是所有人都一样,在那个还相对保守时代,这样轻浮的行为对被人来说可能是一种侮辱。本性纯真善良我的佛莱迪,会立刻为自己的失格而道歉,不在乎颜面和身份。  后来,当他请求原谅乐队成员原谅自己时,说道: “我很乐意马上脱下衬衫,让你们拿鞭子抽我,如果这样可以让你们解气。” 这些都可以看出,佛莱迪终究是内心单纯。归队之后,彼此间的隔阂还没有完全消除,排练时队友们似乎对他的演唱要求,这让佛莱迪很难过。他向队友公布得艾滋病的事情,愿意和他们分享自己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想让大家正视他,给他机会,也给他支持。影片开头是佛莱迪独自走上“Live
Aid”大型慈善演唱会,好像是他个人的巅峰时刻,而结尾是乐队四人一起谢幕。原来佛莱迪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所有的掌声和荣誉,是属于那个叫“Queen”的乐队。 
虽然《波西米亚狂想曲》在故事和情节布局上有所不足,但对于观众来说,皇后乐队的高清原声回放,和1:1还原的各时期演出现场,可谓是“独此一家、绝无仅有”。情怀也好,致敬也罢,买上一张电影票,去看一场让人血脉喷张的摇滚演唱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