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这个“朋”说的是朋友还是同学

 江山携手 2019-03-2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一语,出自《论语学而第一》。这是孔子论述学习乐趣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有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么?可是,这里快乐的“有朋”是朋友还是同学?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这句话中“朋”字的正确含义。1999年《辞海》缩印本1819页和修订本《辞源》801页,解释“朋”字时在义项(1)中都解释为“朋友”,并引用孔老先生这句话加以说明。有的学者赞同这一说法,并引证古希腊的“朋友”就是关于哲学、智慧的讨论者,能够坐到一起讨论问题的,当然算是朋友了。

但是,过去的人却不是这样讲的。从史料看,古代的“朋”和“友”是有严格区别的: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即出自一个老师门下,也就是常说的同学。比如,三国时魏国玄学家何晏,他在《论语集解》中就说:“同门日朋”。清代刘宝楠一边当他的知县,一边研究《论语》,写了专著《论语正义》。他认为:“同门者,谓同处一师门也。”同门或同师,说的不是学生即是弟子,显然,刘宝楠也认为“朋”字作同学解还有,颇具权威的《康熙字典》在“朋”字的义项中,也清楚写着“同师曰朋”。

再者,从孔子的这句话分析,“朋”字也是同学。因为《论语)是孔子学生记录老师说的话,从“时习”角度来看,当是孔门的同学无疑了。否则不仅难以“时习”,连坐到一块儿也不容易。也有人认为,这里的“朋”字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同学,应该是“学友”。

那时没有严格的班级,年龄也很悬殊,比如颜路与颜回父子、曾点与曾参父子,并不是同在一块儿学习,说是同学不宜。孔门中的弟子是“志同道合”之友,不应看做同学。因为孔子门下的弟子并不都是志同道合者,还有心怀“异志”的学生。比如那个有志于“学稼”、“学圃”的樊迟,就不合孔子之道,因而受到老师的部视,毫不客气将其列为另类。(部分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不适,请及时联系作者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