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里放风筝

 zzm1008图书馆 2019-03-23

眼下,春风习习,杨柳青青,正是踏春放风筝的好时节。

风筝起源于我国,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风筝是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墨子研制3年而成的“木鸟”,后由他的学生鲁班加以改进,用竹子做成类似现在的风筝。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也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风筝入诗较晚,最早描写放风筝的诗歌应是唐代元稹,他写有一组咏物诗《有鸟》,其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诗风浅直易懂,借物讽人,意味深远。唐代另一位诗人高骈也写有一首《风筝》,诗曰:“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之“筝”,原是一种乐器,似瑟而十三弦。这里描写了风筝发出的声音,像串串流动的音符,又如袅袅不绝的丝竹,让人感悟到风筝音乐的无穷曼妙。

到了宋代,“风筝诗”渐渐多了起来。北宋著名宰相寇准曾作《纸鸢》诗:“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这首诗妙在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意在借物写景,状景抒怀——风筝只有借助风力方可傍云而飞,扶摇直上,人事腾达不也是这样吗?而南宋陆游的《观村童戏溪上》写的就轻松随意了,其中有“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之句,描写了村童骑竹马、放风筝的情景,读来生动有趣。

明代大文人徐渭晚年穷困潦倒,主要以卖画为生。“风鸢”是他晚年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曾画了大量的《风鸢图》,并有题诗。这类《风鸢图诗》现存30多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为:“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他通过对孩子放风筝的描述,把未来的希望和寄托倾注到儿童身上,也表达了对培育人才的感慨。另一首“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写得也是饶有情趣。

清代以一部《桃花扇》闻名于世的文人孔尚任,曾写有一首风趣俏皮的“风筝诗”,诗云:“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这一群红裤小儿因为天公不作美,放不成风筝,竟然恼怒地大骂老天,读来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任过潍县县令,他在《怀潍县》诗中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诗中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当时潍县人放风筝、荡秋千的情景,看来潍坊人喜爱放风筝,潍坊成为“风筝之都”是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的。

“断线的风筝”也是不少文人墨客描写的意象。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制作了一条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首灯谜是贾探春所作,以断线风筝暗示她远嫁不归。清代中叶的两位女诗人陈长生、骆绮兰也写有断线风筝的诗,前者的《春日信笔》云:“软红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后者写有《春闺》,“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飘来落在杏花枝”。无论是写伤春还是怀春,读来都耐人寻味。

历代风筝诗中,写得最为精彩、也最有名的,就是清代高鼎的《村居》,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情画意跃然眼前,是描写放风筝的传世之作。高鼎是清代后期诗人,在世时一直默默无闻,正是因为这首脍炙人口的《村居》使他名传后世。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伴着这首清亮亮、脆生生的儿歌,在脚脚韵韵、仄仄平平的古诗词里,放飞那只翩翩起舞的风筝,放飞一份美丽的心情吧。湛蓝的天空中写满的,是我们对春天的向往和憧憬。(刘琪瑞)

责任编辑:陈相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