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态度

 lhao2004 2019-03-23
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态度

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的主人翁需要有6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会玩、能找到意义感。——各位家长对照一下,如果按照你们目前的教育方式,孩子将来会具备这些技能吗?

一个被孩子成绩绑架的家长是没法培养出这种孩子的。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态度。家长应该明白,学习固然重要,但除此之外,孩子的其他能力也很重要。家长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孩子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是他自己的责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家长的责任。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来自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师范大学“新家庭教育先行骨干”陈彦桦,文章选自于《莫愁·家教与成才》2019年3月刊。如果您还想看到本期更多文章,可以通过公众号“莫愁大观园”下方“杂志订阅”栏目,选择购买。

——莫愁大观园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态度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态度

作者:陈彦桦

来源:《莫愁·家教与成才》

合理的期待

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很多父母只是期望孩子健康、快乐,并没有太多要求。可为什么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就变了呢?我们除了期待孩子健康快乐,又增加了这样或那样的要求,比如听话、性格好、学习好、习惯好等等,甚至有的父母会把自己小时候没被满足的期待转移到孩子身上。一个人承担着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期待,可以想象孩子的压力多么大。

一般来说,跟我们关系越亲密的人,我们对他的期待就越多。期待越多,很可能失望就越多,甚至当期待没被满足的时候,我们会悲伤、难过、纠结,甚至愤怒。

可是,我想表达一个观点:每个人都有权利说出期待,可对方没有义务来满足我们所有的期待。夫妻之间如此,亲戚朋友之间如此,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也是如此。

当我们对孩子有某种期待的时候,就要去检查一下这个期待是否合理。如果合理,那我们就正确引导孩子去实现这个目标;如果不合理,那就需要及时调整。

父母如何看待学习

孩子没有考好的时候,常常试卷不敢拿回家,也不敢告知父母成绩,心里非常忐忑。每个孩子都有向好向上向善的一面,当他没有达到父母期待的时候,也是有内疚感的。可惜很多父母看不到这一点,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期待和愤怒里。

我们除了关注孩子的成绩,更要关注他的情绪。我们可以告诉他:“孩子,一次没考好不算什么,爸爸妈妈以前念书的时候也不是每次都考得很好。但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可以考出更好的成绩。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次是哪些地方没有考好,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

有的智慧的父母甚至开玩笑说:“哎呀,孩子,你看你每次都考那么好,难得这次考得差一点,这么难得的机会,咱们是不是该庆祝一下。”孩子一听就知道了,原来父母对待没有考好是这样的态度。那他就会放下恐惧、担心,会感到被信任。当他有这样的感受时,我们不用告诉他太多,他就会告诉自己:“后面我一定好好学习,下次考试要认真一点。我没有考好,爸爸妈妈依然对我这么好,他们这么爱我,我不能辜负他们。”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与信任的时候,他的内心就会多一份力量,而这种力量就会支持他去做得更好。

亲子沟通的目的

沟通一般有五个层次:打招呼、说事情、讲观点、谈感受、敞开。

很多时候我们跟孩子之间的沟通在“讲观点”的层面就已经受到阻碍了,就像一个管道半路被堵住了,没有办法继续往下。沟通里有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谈感受”。当我们去关注孩子的感受的时候,我们对孩子就多了一份同理心,有了同理心就能够换位思考,孩子就能对我们敞开心扉,心情就会愉悦。当孩子带着一份愉悦的心情去学习时,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有一点要注意,不管孩子的感受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我们都要去接纳。一个真正有安全感的孩子,不是只愿意把好的一面呈现在父母的面前,而是愿意把好的、不好的情绪,都呈现在父母的面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