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二十四孝”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向后人传递出源源不断的“孝”能量。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 在山西稷山县的金墓中,专家们曾出土二十四孝陶塑。这些陶塑却为我们解答一个疑惑,原来,金代的二十四孝和元代有所不同,但它们究竟有哪些不同呢?今天,小编便给大家揭秘一下: 1979年,山西省稷山县马村的村民,像往常一样去田地中耕种。在锄地的过程中,农民的锄头外地碰到一块石板,当他将其掀起后,下面竟出现一个黑洞。借着阳光向里看去,洞里面似乎有不少的冥器。农民感觉情况不对,立即将领头干活的村长呼唤过来。村长急匆匆地赶来后,怀疑黑洞下是墓葬,立即回村部打电话,将情况上报给了本县的文化局。 两个小时后,当地的文物工作者带着专业工具赶到,经过一番查考后,专家确定上面的黑洞,就是盗洞,既然这座古墓已经被盗,就更应该加强保护了。专家随后组织精干力量,并对墓葬进行了保护性的发掘。墓葬发掘过程中,专家们发现,虽然陵墓被盗,但由于盗墓贼的匆忙和慌张,还是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比如陶瓷器、金银器等等。其中,墓葬室内发现的二十四组陶塑,成功抓住专家的眼球。二十四组陶塑,每件大约高20厘米,它们造型生动、人物表情传神,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陶塑上竟刻有数字标号。 专家们为更好地研究这些陶塑的用途,将其运回研究所。所内一位老专家看到这组物件后,他开口说:这不会是“二十四孝”陶塑吧!在元朝时期,孝子故事非常受欢迎,元代的郭守正,就曾将24位古人孝道的故事编辑成书,并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流传于世,而书上的二十四个人物,就成了二十四个典型的孝子,而用他们的故事编成的《二十四孝》,就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孝典”。而山西省稷山县马村发现的墓葬属于金代,也就是说,金代也曾出现过《二十四孝》故事。经过专业性的研究分析后,专家们确定墓葬中出土的二十四件陶塑,表现的就是金代的“二十四孝”故事。 金朝在前,而元朝在后,下面一个有趣味的问题出来了,“金朝二十四孝故事”和“元朝二十四孝故事”有什么区别吗?通过对比后,我们可以发现“金二十四孝”和“元代的二十四孝”,共有十一个不同的故事(具体故事名如下图)。 接下来,小编从“金二十四孝”中,选取三个例子,给您说一下,毕竟这三个故事,不见元代《二十四孝》。 一、崔孝芬事婶如母。崔孝芬是家族中的长子,父亲在外做官,常年不在家,他主动扛起家中的重任。崔孝芬除了孝顺母亲外,还十分敬爱叔叔和婶婶。每日给母亲请安后,他便会去到叔叔家中进行问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刮风下雨,崔孝芬从来不迟到。叔叔因病去世后,崔孝芬成为婶婶家中的顶梁柱,主动承担起照顾婶婶的责任,对其如同自己的亲生母亲。孝顺父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但崔孝芬却用孝顺父母之心,对待叔叔和婶婶,这就是“孝”的另外一种更高的境界。 二、田氏兄弟哭活紫荆树。田父去世后,田氏三兄弟便张罗着分家,他们将家中的财产划分为三份,而院中的紫荆树该归谁,引起兄弟们的争吵。经过商议后,他们决定伐树分木。第二天一早,院内的紫荆树枯死了。三兄弟看到枯死的树木后,忍不住大哭,父亲尸骨未寒,他们便要求分家,树是替他们羞死的。三兄弟收住眼泪对天发誓,再也不提分家了,话音刚落,树竟神奇地复活了。孝顺父亲,敬爱兄长,家和才能万事兴。 三、原谷谏父。原谷的父亲认为年迈的爷爷是“拖累”,便将其带上推车,准备将其抛弃在野外,原谷跟随父亲前去,当父亲抛弃爷爷后,原谷竟要将推车带回。父亲认为这是不吉利的物品,而原谷却说:等你们老了,我就不需要买这样的工具了。父亲听到这句话后,惭愧地低下头,将爷爷重新带回家中。 从古至今,孝顺的含义是相同的,但方式却不同。正因如此,古人才会将孝顺的事迹进行整理,让后人铭记于心。 在金代,人们不仅注重将孝子事迹收集整理,还将其做成陶塑,而“金二十四孝故事陶塑”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件。如今,“二十四孝”陶塑被收藏在山西博物院中,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二十四孝主题中,唯一一套陶塑作品。如果各位读者对其感兴趣,可以前去看一看,并近距离感受一下博大精深的“孝”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