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项核心技术,欧洲凭什么反超它的祖师爷?

 剑光断夜 2019-03-23

品质源于技术 服务源于态度

这是阿什卡微信公众号的第622篇原创文章

首发于2019年3月21日

China,这是用核心技术挣来的名号,相当于“硅谷”、“泥人张”、“奔雷手”。

瓷器工艺,是古代中国独领风骚一千多年的核心技术。它让我们的祖先数外汇数到手软,也让古代老外花钱花到心碎,却又无计可施。

为啥?因为搞瓷器,不仅仅靠文明程度,还得靠运气。

我们从实力——也就是文明程度说起。人类文明,可以说是“烧出来的”。划分文明程度,能源利用是个无法拒绝的硬指标。

在古代,大家都烧柴,也有少数烧煤的,文明程度的PK就很微妙了:炉温。

炉温和文明程度有啥关系?我们看看各类金属的熔点就明白了:

锡:232℃

铅:327℃

铝:660℃

青铜:700-900℃

银:962℃

金:1064℃

铜:1083℃

各种铸铁:1200℃左右

各种钢:1300~1400℃

纯铁:1535℃

钨:3410℃

△炉温与文明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大升级。但这个大升级的背后,只差了三四百度的炉温。达不到1200度,铁就没办法提炼出来,更甭提制造铁器了。

△陶器

陶瓷技术也是这样。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陶器是普遍现象。因为陶器的烧成温度大致在900℃~1050℃。柴烧得差不多,就可以达到这个温度。

△汉代青釉瓷器

而烧成东汉那种真正的瓷器——青釉瓷器,炉温就要稳定在1260℃~1310℃才行,这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的烧成温度大致也是这样。

所以,要掌握瓷器的核心技术,文明发展必须踏上1300℃的炉温门槛。也就是说,进入铁器时代,才拿到研发瓷器的入场券。

然而,率先烧出1300℃炉温,踏入铁器时代门槛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明,大概在公元前4000年开始,那里就出现了少量铁器,1000年后逐渐大量使用,传播开来。赫梯帝国也在公元前1400年掌握了冶铁技术。中国人最早出现铁器是在公元前1400年前,从公元前600年前才开始大量使用。综合看,我们大概晚了上千年。

然而,中国人踏进铁器时代几百年,就开发出高精尖技术产品:瓷器。而那些率先进入铁器时代的文明,在中国研发出瓷器一千年后,也没搞出来,这是为啥呢?因为运气不好。

瓷器,是特殊材料烧成的,那就是“高岭土”。

△高岭土

高岭土达到1300℃时,会熔为一体,瓷化成器。

是的,中国有高岭土,很多,比稀土还多。

其实高岭土最多的,是美洲。论储量,中国只能排老二。但是,直到哥伦布踏上美洲土地,那里还没进入青铜时代。所以,再多高岭土,也诞生不了瓷器。

△哥伦布时代的印第安人 

而比中国更早进入铁器时代的那些文明,偏偏就没有高岭土。所以就算他们烧出了高温陶器,还比中国早1000多年发明了上釉技术,也没办法弄出瓷器。而且那些地方你懂的,柴也不如古代中国多,可以肆无忌惮地烧。这就是运气。

所以,中国瓷器雄霸世界一千多年,既是实力,也是运气。

然而,到了十八世纪,乾坤渐渐颠倒过来。这一切,是从炼金开始的。

众所周知,西方的炼金,东方的炼丹,初心都差不多——烧出自己想要的奇迹。

但是,烧着烧着,东西方的术士就走分叉了。

东方术士比较自信,跟着先人的智慧、自己的感觉走。

而西方术士开始不自信起来,他们怀疑先人的智慧,也怀疑自己的配方。所以,他们养成了一个习惯:把炉温、配方、时长、炼成物的性状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反复比较、调整,再记录。

△牛顿炼金记录手稿 

西方术士这样搞来搞去,产生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化学。

由于记录、比较技术成熟,所以,什么样的配方和炉温,烧多长时间,能烧出什么东西,都比较清楚。照着这些指标来烧,我能烧出来,你也能烧出来;今天能烧出来,明天也能烧出来。这就叫“确定”、“可重复”。

有了记录,有了比较,有了确定性的知识,就不会反复犯错,也用不着反复试错,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烧制出新东西。

1706年,一个叫做伯特格尔的炼金术士被波兰王奥古斯都二世抓住。

小奥又称“强力王”,这个名号虽然听起来像是胶水,但其实是指他的实力,小奥的军队很厉害。他是军队控,更是个瓷器控,曾用六百龙骑兵换了151件康熙年间的青花瓷。于是这支编入普鲁士军队的军团,被称作“瓷器兵团”,代代传承,纵横一百多年。小奥是真舍得。

△康熙年间青花瓷 

小奥告诉伯特格尔,你丫要么给我炼出金,要么给我烧出瓷。

伯大师恰好是个喜欢记录的术士,他知道,炼出金是不可能的,这辈子和下辈子都是不可能的,于是拼命开发瓷器烧制技术。

有了强力王的高度重视,搞来各种材料配方就容易很多。有了记录、比较的科学方法,伯大师仅用4年时间,就排除了3万多种失败方法。终于有一天,他把德国迈森地区的高岭土放进了炉子。

然而,德国高岭土品质不好,依然烧不出中国那种瓷器。直到有一天,小特在高岭土中添入了适量的长石,洁白高贵的瓷器这才震撼出炉。

在德国雷斯顿国家档案馆里,依然保留着伯大师的记录资料:每一次实验的配方、炉温、实验过程和结果,每一次实验之间的细小差异,都一览无遗。

千年难题,被一名炼金术士、一名早期化学家4年攻破。

这还没完。伯大师的方法被欧洲人继承下来。欧洲人注重发现成瓷背后的原理,通过微调瓷土中的元素配比,以及不断调整烧制过程,来制造出各种不同的瓷器。只50年时间,瓷窑就遍布了欧洲。而且,由于采用了科学规范的实验、比对手段,欧洲瓷器的工艺和品质都在不断提升,乃至后来居上,比如法国人发明的珐琅瓷器、宝石蓝釉色、镀金花饰,英国人发明的骨质瓷器(加入牛骨粉,让瓷器更薄更结实)等等,很多品类逐渐占领了高端市场。

△骨质瓷器

反观瓷器界的祖师爷,中国,情况恰好相反。一些好的工艺、瓷器品种反复失传、重新发明,有的失传后,就再也烧不出来。为啥呢?

原因很简单,这是由于缺乏详实的记录、以及数据比对机制。一代代瓷器艺人,全靠聪明、直觉经验来掌握制造工艺,却搞不清楚背后的化学原理。对温度、配方的把握,只凭感官去认识,凭记忆和直觉去分析,就算有记录,有传承,也是“少许”、“适量”、“若干”这类模糊用词,语言不精确,不定量,说不清道不明。这样搞法,很多本来单纯的技术问题,搞成了神神道道的玄学。

清代名家年希尧烧窑记载:同一个窑,同一群艺人,每次烧出来的瓷器质量都不一样。解释起来是玄之又玄,神乎其神。搞得雍正皇帝一时满意,一时不满意,大家都是过山车一样的感觉。

△雍正时期瓷器

制瓷高手本人都很难重复自己的巅峰之作,何况是传给后人。不能积累,就很难进步。

说了半天,这里的关键词是:

实验。技术问题、认识问题,只靠脑袋空想,只靠嘴炮论辩是不行的,要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原理。搞清楚现象背后的原理,是技术进步的根本。

定量。这是规范关键条件,具体到制瓷,关键条件就是炉温、配方(具体到元素)、烧制过程各项指标的变化、烧制结果等等。定量必须数据化,不能模糊其辞,才能做到定量分析。

积累。数据、资料要详实,才能很好地传承,做到可重复——不同人、不同时间,在相同的控制条件下,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这是传承的根本条件,也是进步的基础。

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数据比对,以及所得结果的比对,才能总结出成功在哪,失败在哪,朝哪个方向以及怎么改进,这才能获得不断的、扎实的、可叠加、可持续的进步。

△科学实验

这套方法看上去很简单、很理所当然吧?的确不复杂。但是,至今,一部分“高人”依然不屑为之。让人接受尚且不易,何况是自觉地发明它、运用它、坚持它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