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取经求法的汉族僧人西行创始人Mar. 23 2019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猪八戒的历史原型相信没多少人会去注意,顶多也就是搜寻一下唐僧、孙悟空的原型人物。 网络上,猪八戒的原型有很多说法,有说是历史上身份尊贵的朱元璋,也有说是神话传说中的星宿大帝。 在我看来,猪八戒还有另外一个历史原型人物,其名叫朱士行。 朱士行(283——282),三国时著名高僧,法号八戒,祖居颍川(今禹州市)。在禹州市西部大鸿寨景区有一座高山,海拔1156米,号称“许昌屋脊”,状如天然卧佛,其山下有龙泉寺,相传这就是朱士行故里。 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250),印度僧人沙门昙阿伽罗到洛阳译经、讲经,在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当时对佛教非常虔诚,主动加入佛教,首先登坛受戒,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佛家沙门第一人。 ![]() 朱士行出家受戒后,跟着印度高僧学习佛法,稍有所成,在洛阳寺庙中为信徒讲解钻研、讲解《小品般若》。由于当时翻译者水平有限,但他感到好多佛经内容都是随意翻译。他在讲解过程中,常常遇到想不通的问题,不知如何作答。后来听说在西域有完整的《大品经》。 于是,他果断决定去西域取经,寻找原本。 公元260年,他从雍州(今长安县西北)出发,越过流沙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果然得到完整的《大品经》梵本。他就在那里抄写,全经一共90章60多万字。 公元282年,朱士行派他的弟子弗如檀等十人,把抄写的经本送往洛阳,他自己仍就留在于阗研学。前后耗时长达二十余年,弟子弗如檀终于在晋太康三年(282)将该经送回洛阳。 公元291年,陈留仓垣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兰、无罗叉等人合力开始翻译、校订朱士行抄写的《大品般若》经本。历时12年,译成汉文《放光般若经》,共20卷。 朱士行遣徒送经至汉地之后,他自己继续留在于阗,终老于阗国,享年80岁。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上看,朱士行可说是创始的人。更为后世西行求法者如法显、宝云、玄奘等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虽说只求得经典一种,但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在灵隐寺对面的飞来峰下,除了能观赏到著名的弥勒佛群雕造像,同样也有宋代“高僧取经故事组雕”造像,其中第二组讲述的便是三国高僧朱士行携徒西行取经的故事。 石刻展现了三人骑二马作阔步前行状,形态逼真,可惜头部被损。文字介绍“朱士行是三国时期颍川人,我国第一位西行取经高僧”。 可以说颍川古郡自古以来就是名士辈出的好地方啊! 明代吴承恩写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书中成功刻画了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猪八戒,又名猪刚鬣,法号悟能,诨名八戒。孙悟空常戏称他“呆子”,原为天上的天蓬元帅,后因调戏嫦娥被玉皇大帝罚下人间,被唐僧收为学生后一同去西天取经。提起猪八戒,所有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好吃、懒做、愚蠢、好色…… 猪八戒虽好吃懒做,却是孙悟空的左膀右臂。虽然自私,其搞笑的样子却讨人喜欢;虽然喜欢拨弄是非,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但对师父却很忠诚。他憨厚淳朴,贪吃好睡,滑稽荒唐,作战勇敢,不畏妖魔。 用现代眼光来看,他就是整个取经团队里必不可少的一个灵魂人物,也更是众人之间的磨合剂。正因为猪八戒性格圆滑,敢做敢说,少了他,整个取经队伍的矛盾将无法解决。 不管是神话小说中的猪八戒,还是历史人物朱士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了取到一部完整的真经,不怕艰难险阻,始终以昂扬的斗志,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