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荒寒萧疏 清穆幽远 —— 解读傅吉鸿的山水画

 lm70cc 2019-03-23

艺术家简介


傅吉鸿

男,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山水画硕士生导师,重庆市中国画学会秘书长,重庆市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75年生于重庆万州, 200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获美术学硕士学位。2012201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展览并获奖,并有学术论文及作品发表于《美术观察》《美术界》、《美术大观》、《艺术教育》、《中国教育报》、《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学术期刊。曾编绘:“21世纪中国高等院校美术与设计教育教材——中国画教程”,出版有《当代实力派画家傅吉鸿作品集》、《蕉荫清风---傅吉鸿山水画小品选》、《橘风---傅吉鸿的山水画》等

通联地址:重庆市北碚区紫云台一组团傅吉鸿 

电话:18983707090

电子邮箱:547106140@qq.com


认识傅吉鸿,赏读他的山水画,那是五年前的事了。不知为什么,一面初晤仿佛被什么东西“蜇”了一下,就有一种隐然的心动,大有点儿相见恨晚的意思。前不久,吉鸿在重庆举办名为“橘风”的个展,受其邀请再次与其结缘,在重庆市委大院对门的“王琦美术馆”里上上下下三层都挂着吉鸿近几年的优秀作品,近两百余幅,煌煌大观。品读其人其画,全面了解一个画家的艺术旨趣,美学追求以及成长过往,更有了难已割舍不能释怀的情感冲动。

傅吉鸿是重庆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中国画学会秘书长。年纪轻轻就已有诸般殊荣,我想这既是一种美术专业的认可,也是一份份社会责任担当。应该说傅吉鸿是那种在人群堆里不易显山露水的一类,他不喜张扬,不打狂语,为人谦和低调,初见之呐呐寡言,拒人千里;稍即之则觉得平实温厚,如沐春风。与之交往,你会发现他既不会过分的夸你,更不会轻易的贬你,但言谈举止间却并不缺乏机锋,且时有真知灼见。我发现在吉鸿的身上有着中国文化人惯有的忧郁气质,低调为人,处事敏感,情愫细腻,好沉思冥想,喜悲天悯人……我一直固执的认为中国文化艺术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这种忧思的情怀,而吉鸿身上又最集中最明显最深厚的储蓄着,因此发之为文,形之为艺,就有了如此这般林林总总的美好呈现。

读傅吉鸿的画,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吉鸿宗于(或根植于)传统但并不泥于传统。中国绘画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从最早的瓦当文饰到唐宋的院画再到元明清之季文人画的发展,有一条源源不断,脉脉传承的发展脉络,可谓渊源流长,传统深远。要研习中国画必须认知这种渊源,了解这种脉络,继承发展,才能兴盛光大。所以继承传统是中国绘画发展的根本所在,别无二求。吉鸿深谙其道理,自从他立志于丹青瀚墨之时,就矢志于对中国绘画传统的学习深研,大学就读时也是油画,版画,雕塑,设计都学过,但在三年级选择研究方向时,其他同学都犹豫徘徊,举棋不定,患得患失,而吉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国画,选择了一条学习传统的跋涉之路,当本科毕业获得保送读研时他也是心无旁務地选择了山水画科,再次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寂寞之路俯首称臣。大学时期的学习深造,是他对传统绘画的知识理论,艺术技法,风格趣尚蓄备最充盈最全面的时期,他大量地研读了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名家学者的绘画作品及理论著作,也大量临习了历朝历代的山水画作品,从临摹到鉴赏,从学习到创作,循序渐进地从中寻找古人表现山水的笔性与语言,风格和特点,较好地掌握了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这集中表现在吉鸿大量的临摹习作之中,在这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他早期创作的山水画中都不难看到学习借鉴传统的影子和笔墨表现语言,如《临倪瓒紫芝山房轴》《临倪瓒渔庄秋霁图》《闲寻泊舟处》等画作中,能找到这种师法古人的痕迹,这些画作构图简单,几株枯树,一痕远山,秋水澹澹,笔墨疏简,意境幽逸,全然从元人笔墨中化来。

敬畏传统,恪守底线是吉鸿对中国画传统的认识,也是他绘画艺术的本质追求。当下,许多青年画家专业研习时间不长,就标新立异,追求所谓独特语言或风格,哗众取宠,甚至离绘画传统渐行渐远,搞出一些不伦不类地东西,标榜为所谓的创新,对此,吉鸿不以为然,而是一头扎进中国画的传统里履跡沉着,矢志不移,把自已的艺术追求定位在传统绘画守护者的责任担当上。观吉鸿的山水画 既有黄公望的闲散,倪瓒的清寂,又有元四家荒寒萧疏意蕴,总之,其画面古意盎然,澹然俊秀。

此外,吉鸿并不泥于、死守传统,还特别注重研习传统与师法自然造化的结合。在师法自然时不忘传统,他久居西南一隅对自已家乡故园的山川地貌了然于胸,特别家乡山川的秀润华滋于吉鸿印象深刻,他在写生学习中广泛吸收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山石的皴法,笔墨率性自然,粗头乱服,学习借鉴了陆俨少画水画云雾的笔墨,线条诡异曲妙,恣肄随性,实现了其山水画语言创作的突破,这在吉鸿《峡江水》《客舟归何处》《秋水残霞》的画作中均有空灵的表现。

二, 吉鸿取法乎上,敢走一条荒寒萧疏之境的创作道路,创造出“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韦应物绝句)的山水寂寥之镜。中国绘画从人物画的“重教化,尚人伦”的儒学价值观一路走来,在儒释道哲思想的影响下,山水画受道家哲学影响最深,发展很快,追求“卧游天下”的美学趣旨,成为文人学士的精神指归,因此从唐宋元明清以降,追求山水画的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空灵悠远,荒寒萧疏,静穆幽远的寂寞之境,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吉鸿的山水画荒寒古寺,枯木萧枝,静水幽远,了无人烟居多,画面大都不着色,或以淺绛山水为主,这种艺术追求是有风险的。一是不太迎合大众口味,不满足一般市民的欣赏习惯,追求风格迴异的文化品质。二是这种重文化品质的创作需要作者葆有饱满的文化艺术能量,为了学好传统,追求山水画荒寒萧疏的至高妙境,吉鸿在集中学习了元四家,董其昌等先贤画家的山水画风格,着重在“简,寂,色,白”四字上作文章。吉鸿的山水画尚“简”既简洁疏朗,敢于在山水画笔墨上做减法,首先在构图上尚简,吉鸿的山水画注重在一坡一水一景上做文章,他很少画巍峨的高山大岭,喜欢平坡丘林,几株枯树,一湾瘦水,偶有亭阁,鲜画人物,整个画面疏朗萧寒。其次是基本不着色,以笔墨的本来面貌示人,在色彩学的领域白和墨是两种基本色,也是最丰富最耐久最有品读韵味的颜色,它能抵卸任何颜色的媲美,运用得好往往产生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一般人不敢为。第三是,画面寂寥,吉鸿的山水画中很少有人间烟火,既使有人也是远古行人,且人数不多,全然没有喧嚣场面。第四,画面大面积留白,在中国画中无中生有,空白有乾坤是一种道家的美学追求,富有极大学问。吉鸿山水画呈现的荒寒萧疏,清幽逸远的境界是一种中国山水画的至境。

三, 傅吉鸿注重综合文化素质的养蓄,呈现在画面的文气十足。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与书法是两面熠熠生辉的旗帜,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无不受其滋养引领。因此学习诗词练好书法成为古代文人仕进阶升的必由之路,也是文人学者翰墨怡情的重要手段。吉鸿的山水画诗意盎然,境界逸远,情思勃郁。首先,他创作山水画追求诗意。这是不是与他童蒙时期人生规划时,有诗人的梦想,是不是受其父兄潜移默化文化影响,不得而知,他画画求诗境,无诗不成画,借助诗意营造境界拓展画境,确实是他画作给予观者的强烈印象。其次吉鸿的山水每画必题诗,三言两句,五言七律,有的是引用古代诗人词家的诗句,有的是自己亲自做的诗,特别是近几年来,吉鸿偿试做诗填词,诗意词境有很大提升,画中诗越来越多且佳构警句层出不穷!这是一种文化的力量与自信

吉鸿并非专业书法家,但却自小家学渊源,其父亲在重庆万州老家算是远近闻名的乡贤,写得一手好字,每每在农村四乡八里各种雅集寿诞诸活动中粉墨登场,为老乡们执笔服务。这无疑影响小儿子吉鸿,他从小就开始临帖染瀚,别的同学课余闲时可以玩各种游戏,而吉鸿却独处一隅,舞文弄墨,习字作画,自小及今孜孜不倦。长期的耳濡目染和毛笔实践让他较好的掌握了毛笔的笔性墨韵,至于后来他专事绘画,握笔弄管的熟谙感觉无疑帮助他在山水画中自由挥洒,吉鸿画的枯木老枝,山岭坡崖,笔墨老道,是书法线条的成功嫁接,书画同源的具体呈现。

无疑,“诗”与“书”的长期滋养润泽造就了吉鸿的“文”。细读吉鸿的文章,不论是自述体的《写在四十岁前》、《散怀直笔  粗服乱头》还是《大小之辩——当代中国画审美取向献疑》、《中国画写意性初探》、《略论宋代院画之“形似”与“格法”》等理论文章,足显吉鸿在中国画学理论上的综合素养。画者文之极也。我深信吉鸿所走的是一条中国文化的可信之路,且会越走越宽阔。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