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如逝水,日如白驹过隙,眼睛一闭一睁,万间宫阙都做了土,只剩名唤历史的小姑娘任人打扮穿衣。 唯一不同的是,小姑娘眉眼间的俊俏任再浓艳的脂粉也掩盖不住,没辙啊,正如天“妒”的英才一样让人没辙! 历史上少年天才并不少见,甘罗十二岁封相,蔡文姬九岁辨音,方仲永五岁能成诗,但在我国的千年书画史上,未及弱冠却凭借一幅画就名垂千古的王希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提到王希孟就得提到《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之于王希孟不仅仅是作品更是“简历”。在历史上关于王希孟的人物介绍少之又少,《千里江山图》中蔡京的了了几句可以说是后人对于王希孟的全部了解。 蔡京題跋 “政和三年润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当年宋徽宗收到王希孟的完成品后十分惊喜,便将此画赐给了他的艺术知己蔡京。于是才有了上头那段题跋。根据蔡京的题跋可推断,王希孟作此作时尚不满18岁。《千里江山图》上没有题款,蔡京也只是写到“希孟”,直到清代,我们才从其他记载中了解到希孟为“王希孟”,至于是如何推断出的,也是个谜。不过可以十分确定的是,宋徽宗是位极好的老师,王希孟也是个极有天赋的学生,在王希孟得到宋徽宗的指导半年后,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横空出世,该作不仅让宋徽宗满意了,也让后人满意到哀叹他的早逝。 宋荦《论画绝句》诗曰 宣和供奉王希孟, 天子亲传笔法精。 进得一图身便死, 空教肠断太师京。 王希孟十多岁进入宋代翰林画院学习,后被派到库房整理档案,当时即使这样,王希孟也不忘画画。作品多次给宋徽宗看了,宋徽宗都不太满意,但看在这孩子极有天赋便亲自“诲谕之”。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可惜《千里江山图》出世,王希孟不久也去世了,此外再也没有关于他的记述。生卒年份不详,去世年份成谜,《千里江山图》成了他唯一的“自传”。 王希孟这盏灯发出的光热要比别人强盛,灭的也比别人快,年纪轻轻就死了。如果王希孟能活到六七十岁真不知道会有多少旷古名作,或许能产生和“南北宗论”齐名的理论,奈何啊,天妒英才,死的早。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千里江山图》历经辗转流传到了今日,代替了那位意气风发的少年,与后人缓缓道出当时大宋朝的千里揽胜。 这幅《千里江山图》,从蔡京手里又归南宋内府;到了元代,被一位名叫李溥光的和尚收藏;清初,又为梁清标所得;随后进入乾隆内府,并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清亡后被溥仪盗出皇宫,解放后藏于故宫博物院至今。此图曾于2017年在故宫博物院《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中展出,此后为保护画作再度封存,不知何时才会与世人再度相见。 《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北宋时期珠联璧合之作,一幅颂唱的是文人理想境界中的大好山河,一幅画的是全盛时期世俗间的繁华。若没有宋徽宗,画史上说不定没有这样两幅恢弘,可惜了这位宋徽宗干啥啥行,唯独不能为君尔! ▼ 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 故宫博物院藏 《千里江山图》既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北宋存世最为重要的一幅画作。 《千里江山图》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江山千里,峰峦叠嶂,烟波浩渺,平远无尽;曲径、水口、栈道、瀑布、房舍、寺观 布置其间,加以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点缀,笔触细腻严谨,描绘精细,点画晕染一丝不苟,全画景物丰富,真切,这不仅是大自然的千里江山,更是大宋朝的千里江山。 编辑/优画君,图片来自网络 优画网出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