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明朝为啥不与满清议和或者南迁?一部分原因在于宋朝

 昵称55301288 2019-03-23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还是要先理清一个观点,那就是可以客观地讲历史,但是不能以狭隘的民族观来看历史,无论是金朝(金国)、北宋、元朝、明朝、清朝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由女真人建立的金国也是主张“中华一统,不分夷夏”,中国的历史是由这片华夏故土上繁衍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公元1627年八月,崇祯帝朱由检继位,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崇祯帝便以雷霆手段把专权的魏忠贤“阉党集团”一网打尽。然而崇祯帝真的是个苦命人,他接下来所面对的明末局势真的让他苦不堪言。首先在气候上:明朝末年是处于一个明朝小冰河时期这么一个气候条件,这是一个啥样的气候呢?简单说来就是冬天奇寒,暴雪连连,所以才叫小冰河,而夏天则是大旱与大涝频频出现。在当时的农业设施条件下,农业生产还是靠天吃饭的成分多,大旱就意味着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就意味大饥。从1628年起,北方各地不断有“大饥、大旱、大荒”等这样的奏报,可谓灾民连连,饿死众多。其次,鼠疫横行:鼠疫在欧洲被称为“黑死病”,从1347至1353年欧洲鼠疫大爆发,使得当时的欧洲减少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可见鼠疫的杀伤力有多强。在崇祯年间,鼠疫又一次爆发,在明朝鼠疫流行核心区直隶、山西、河南三省,万历以及崇祯年间的鼠疫夺去了至少千万人口。1643年,此时河北的鼠疫已经波及到了京城,在1644年春天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后面临的是一个被鼠疫折腾的毫无生机的这么一个城市。

建州女真

最后,内外交困: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末农民起义就风起云涌了,其中李自成与张献忠两部闹的最欢,明军始终没能彻底剿灭之。明朝初年,明朝在其东北部广大地区设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这里生活着蒙古、女真等各族,并在此地建立多个卫所,卫所由各族各部首领统领,是为明朝官员。明初,在建州女真的聚集区建立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各卫所指挥使为建州女真族首领世袭,但须由明朝政府确认,建州三卫早期归属明奴儿干都司节制,后来归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努尔哈赤的祖父与父亲觉昌安和塔克世皆为世袭建州左卫指挥使。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在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后,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开始与明朝决裂。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位,1636年(明崇祯九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对明朝京都北京城虎视眈眈。与后金以及大清的作战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本来就疲惫不堪的大明更是雪上加霜,如刺在喉。

奴儿干都司

在明朝末年大明面对两线作战的压力,为啥不与满清议和或者南迁呢?这样可以大大地缓解压力,一部分原因得从宋朝说起。公元1114年,女真部中的完颜部统一了其他女真各部,并开始了对大辽的战争。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建立大金。趁此之际,这时北宋的宋徽宗急于收回被辽朝所控制的中原咽喉之地燕云十六州,这位特昏庸但却擅长画画和写字的宋徽宗出了一个大昏招“联金灭辽”。此时的北宋与大辽已经是和平相处近百年的“兄弟之邦”,而刚刚崛起的金国是极具扩张性的,唇亡齿寒岂是一件玩笑?1125年辽朝被金朝所灭,紧接着在这年秋天,金国兵分两路南下北宋,1126年一月,金军元帅完颜宗望所率领的金军东路军包围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城内军民在京城四壁守御使李纲的率领下击退金兵。完颜宗望见破城无望,便胁迫北宋议和,在满足了给金国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割让河北三镇,以及以太宰张邦昌、康王赵构为人质等这些条件后,在该年二月金兵撤退。在1126年的八月,金国又是东西两路挥兵南下,在该年底攻入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俘。1127年,在对东京汴梁大肆掳掠后,押着宋徽宗、宋钦宗、皇后嫔妃、公主驸马、王公贵戚、朝中官员、以及大量的工匠百姓其中尤其女性居多,北返回金国,上至嫔妃、公主、王公贵妇下至宫女和民间女子都成为了金朝王公贵族和士兵们的战利品,命运凄惨,这就是靖康之变。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建立南宋后,金国与南宋也多次交战,宋高宗偏安江南,南宋也是屈辱求和。

北宋

这个事件对当时的宋朝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和影响,北宋时期,从士大夫家庭到百姓人家,妇女改嫁的事件为社会所包容,重生存轻贞节,而南宋时期社会观念则日趋保守。对后来的明朝也有影响,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所编撰的《永乐大典》都说:“靖康之变,耻莫大焉。仇雪耻,今其时矣。”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又岂非没有历史影响的因素?终北宋一朝都没收回中原的咽喉之地燕云十六州,在地理上此地北可抗御北方游牧部落,南可控中原,而北京又是此地的中心。明朝把都城迁到此地,北可控东北以及蒙古高原,南可统御中原。“天子守国门、不割地、不议和”也成为了明朝人的一个原则。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率明军主力三大营亲征蒙古瓦剌部,结果遭遇失败,明英宗被俘,明军主力遭遇毁灭性打击,而在北京城中主战派于谦说服明代宗朱祁钰(明英宗的弟弟)以及其他朝臣的一个重要理由便是靖康之变,之后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等人率明军击溃了蒙古瓦剌军。我们应该站在明朝人的角度去考虑,明朝以华夏正统自居,自然认为是宋朝的继承者,我们看明朝那是历史,那当时的明朝人看宋朝也是历史,自然会汲取其中的历史教训。

南宋

再回到明朝末年,尽管明朝末年面临各种难题,但是明朝的文官们都是熟读儒家经史的,而后金(大清)同样也是由女真人建立的,自然对于所谓与满清议和之事充满了抵触。但是他们还是不懂一个道理那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北宋当时的都城是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并没有什么天然的屏障,而明朝的都城则是在北京,北有山海关和关宁防线,经过多年的经营,北京城可谓十分的牢固,明朝在此建都200多年来一直固若金汤,并且明军的战斗力还要比北宋强。此时在内有农民军外有满清的情况下,与大清的议和可谓是一件合理的举措。大清的统治者虽然有一统华夏的野心,但是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实力,在人口与实力上与明朝不是一个级别,恐怕最实际的依然是做一个与明朝抗衡的地方政权。在公元1644年,在北京城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后,满清上下皆惊,此时才决定真正南下中原。在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能够攻破北京城,恐怕当时的这四方:李自成、崇祯皇帝、吴三桂等各地勤王之师、满清都是感到震惊的。

山海关

其实当时的明朝文官集团中对满清也是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然而鉴于北宋与南宋之事,明朝的士大夫和文官集团中却充斥了对与满清议和或者南迁的不耻,可以说反对此两件事的人居多。但是满清却乐得与大明议和,毕竟此时满清对明朝的实力还是有相当顾忌的。崇祯帝面对两线作战也想与满清议和,但是在此种氛围下也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1638年,崇祯帝让时任的兵部尚书主张议和的杨嗣昌秘密启动与满清议和的行动,杨嗣昌派人与皇太极接触后,皇太极表示“如有确议,则撤兵东归”,杨嗣昌把情况汇报给崇祯后,崇祯帝表示了默许。在后来的接触中,皇太极表示:“仍言讲款,若不许,夏秋必有举动。”然而此时朝中的言官和大臣却开始了弹劾杨嗣昌的运动,杨嗣昌则据理力争,大骂言官空谈误国,后来新上任的兵部尚书卢象昇又对与满清议和表示坚决反对。面对大臣们的反对,崇祯并没有拿出乾纲独断的勇气,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在该年九月,皇太极果然率领清军大举南下,到来年三月才退兵。

明末农民战争

1640年到1642年明军与清军双方共动员了十几万的精锐进行了松锦之战,这场耗时两年的大战结果是:明朝锦州、松山失守,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后降清,吴三桂领着约剩余的三万关宁铁骑退守宁远。此时的崇祯帝又想与满清议和,指示主张与满清议和的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与满清议和,但是陈新甲的保密意识实在太差,某日将写有议和条件的密函放置在案上,其家僮误以为塘报,抄传到各省驻京大臣以及各省,一时间群臣哗然,言官接连弹劾陈新甲,迫于群臣压力,崇祯帝又把陈新甲作为替罪羊给杀了,这也彻底寒了主张议和的大臣的心,从此再无议和的机会了。

1644年形势

至于南迁,自明朝迁都北京后,原来的国都南京依然作为陪都,与京师北京有着一样的机构设置,并且此时的中原地带经过农民起义军以及干旱和瘟疫的折腾已经是千里之间人烟稀少的局面了,在危急时刻南迁也不失为一个选择,至少可以保住半壁江山,等缓过劲来再图发展。但是朝中多数大臣依然是反对南迁,根据《平寇志》的记载,崇祯帝多次对主张南迁的左中允李明睿说:“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勷,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朕志决矣。诸臣不从,奈何?尔且密之。”在公元1644年初,李自成的农民军进逼北京之际,周皇后也曾劝崇祯帝南迁,《明史·后妃传》记载:“周后尝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问之,遂不语,盖意在南迁也。”就是说他们南边还有一个家。

朱由检

公元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并开始了东征京师北京,崇祯帝也许对京师北京的防御太过自信了,200多年来固若金汤,李自成的东征估计也是想碰碰运气的成分居大,在二月十六日就遭遇了代州(今属忻州)守关总兵周遇吉的奋力抵抗,后周遇吉退守宁武关(今山西宁武境),在此地面对数十万的大顺军又是抵抗到底,周遇吉以及其夫人皆战死。三月初一,宁武关被攻克,此大顺军已经折损了约7万余人,他已经打起了退堂鼓,不料忽然收到明朝大同和宣府的总兵的降表。此时崇祯帝才意识到了危险,令吴三桂率关宁铁骑火速驰援京城,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开始围攻京城,而三月十九日吴三桂已经率军到达了山海关,开始向京城火速进发,只可惜崇祯帝让吴三桂驰援北京晚了几日,如果再早上几日,在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与京城内明军的合力之下,恐怕李自成的大顺军是攻不下北京城的,满清的铁骑都拿不下北京城,更何况战斗力不如清军和关宁铁骑的李自成的大顺军呢?可惜崇祯帝的运气实在太差了,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十八日晚,面对即将被攻破的京城,崇祯帝在宫中饮酒长叹:“苦我民尔!”,太监张殷劝他投降,被一剑封喉。崇祯帝又命周皇后和张皇后自杀,又命人安排自己的三个儿子逃出,此时的崇祯帝已是老泪纵横,又接着砍杀嫔妃和公主,十九日崇祯帝上吊自杀,时年三十三岁。以前读到此段历史时我老是不解,后来读到北宋靖康之变时我才明白,崇祯帝朱由检是不想靖康之耻发生在他以及他的亲人身上。其实无论是与满清议和还是南迁,崇祯帝本可乾纲独断力排众议,但是我猜测崇祯帝朱由检可能太爱惜自己的“名声”,太在意后世对自己的评价,不想有北宋的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南宋的宋高宗他们父子三人那样的名声,所以在与满清议和以及南迁这两个议题上要么沉默要么偷偷摸摸,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其实对于明朝那些反对与满清议和以及南迁的大臣,也不能苛求古人,比如那个曾经极力反对与满清议和的大臣黄道周,在京城沦陷后,就募众数千人,战马仅十余匹,就这样依然主动抗击清军,最后被俘从容就义,这个就是对他心中所信奉的道统和原则的最高践行,也最值得尊重,后来的乾隆皇帝都追谥黄道周为“忠端”,加以褒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