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似乎是当下社会的关键词。不管是实际生活中,还是电影的虚构故事里,人们都在追逐着幸福。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约瑟夫·纽顿在《人生何求》中说:“幸福来自我们内心,而不是外界。”的确,幸福来自我们内心。幸福是一种产生于内心的感觉。人们常说,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就像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一样。是啊,只有自己才明白幸福的滋味。当幸福时,世界仿佛都是自己的,到处开满鲜花,人人面带笑容,最后仿佛整个地球都围绕自己而旋转。这种内心的感觉可以燃烧一切靠近自己的东西,而你只觉得浑身充满热量并毫不吝惜地散发着热量。 幸福是将物与我、自身与身外相连通的精神状态。幸福是打通内心和外在之后的和谐存在。外在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自己,自己便产生愉悦之感,而这种愉悦感可以通过自身的气质、精神、行为散发出来,影响身边的人和事物。从来没有封闭自我,不晓世事的幸福。中国古代的人格教育让我们明白:君子的内修与外在的言行就是试图将自身和外界打通,真正确立人的存在,最终自足自得于人世。 幸福是基于人自身的生存体验。它融入了社会的认可,他人的欣赏以及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等内容。人生价值的发现是人类觉醒和高度发达的一个标志。而实现人生价值则是现代人获得幸福的普遍源泉。社会的进步和物质世界的繁荣,让外界事物不断冲击着人类的内心。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主动或被迫地接受着外界信息的介入,这些东西都试图融入我们的内心,左右我们的行为。我们在经历一番取舍和奋斗后,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及他人的欣赏。于是,我们实现了所谓的人生价值,拥有了所谓的幸福。 也许,有人会说,物质上的极大满足也可以带来幸福。然而,在这个物质充斥于每个角落的社会里,物欲得到了无限扩大和膨胀,以致人们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已远远超过生存所需。钱穆说,人有三大欲望,即生存的欲望,性欲,权力的欲望。又说,人生的痛苦来源于欲望。所以,对于物质上的过度欲望我们需要节制;反过来说,要想消解痛苦就要节制欲望。因为人类生存的共同目标是离苦得乐。 《论语》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时代人的价值定位:人格修养第一,财富名位其后。真正回归内心的宁静,向内心去探求幸福,对欲望、对物质少一些追求,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很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