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东京“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特展最期待的10件作品(附完整作品完整清单)

 百了无恨 2019-03-23

东京国立博物馆:“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展览海报

东京“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近日终于拉开神秘的面纱,引起世人强烈关注。


“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海报

此次展览主要聚焦唐代书法,探究颜真卿诞生的背景与巨大成就,还将分析唐代书法及颜体书法的影响,包括对日本的巨大影响。展览共展出颜真卿及与颜真卿相关的书画作品171件(组),分为“书体的变迁”、“安史之乱之前唐代的书风”、“颜真卿活跃时期的唐代书风”、“日本对唐代书风的理解”、“宋代对颜真卿的评价”、“对后世的影响”六个章节。颜真卿的传世书迹包括《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多宝塔碑》等,传世墨迹包括《祭侄文稿》、《自书告身帖》等都在展出之列。每一件都值得期待!

这里选撷其中10件作品,其中有的来过2006年上海中日古代书法珍品展展出过,有一些则刚在上博董其昌大展终撤展,都依然值得期待!


——第1章 ——

书体的变迁

书体进化的秘密

中国的汉字,是满足了易读性、易写性、美观等要素而形成的,且各要素的平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正式的书体从篆书进化为隶书,从隶书又进化为楷书。


      展品件件都是精华。这一部分基本上是墨拓,都是有代表性的作品。(点击展览清单图片,可以放大浏览)

——第2章 ——

安史之乱以前的唐代书法

王羲之书法的继承和楷书的完成

建立了唐王朝基础的第二代皇帝唐太宗,博学且精通文艺,非常喜爱王羲之的书法。而侍奉太宗的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作为初唐书坛三大巨头,继承了王羲之书法的传统,共同确立了唐代初年楷书的典范形态。


这一部分有不少罕见罕见罕见罕见罕见墨迹

值得期待的第1件: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传) 每页29.3×14.2厘米 日本私人藏

          智永和尚,本姓王,山阴永欣寺僧人,名法极,人称“永禅师”,陈、隋间著名书法家,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初唐虞世南更是他的入室弟子。他传“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所临《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广为分发,影响远及日本。即使现在,依然是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如今这八百本千字文中,恐怕就只剩下小川为次郎旧藏的这一本了。关于此本真伪,历来众说纷纭。

值得期待的第2件:褚遂良《黄绢本兰亭序》

这是台北故宫出借了另一件兰千山馆寄存的藏品。兰千山馆主人收藏具有相当规模,有219件寄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尤其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和褚遂良的《黄绢本兰亭序》这两件,被视作最宝贵的珍品,同样难得展出——馆名中的“千”“兰”便是从中取之。

王羲之《兰亭序》已不得见,但好在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得《兰亭序》后命人勾摹了多种,留下了一些著名的传世摹本,因而“兰亭序”唐摹本便格外珍贵。除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三件“八柱本”之外,这卷“褚摹绢本兰亭”,也是唐摹本中的一种。

此本因其卷后有米芾题诗,又被称作“米芾诗题本”。幅前有“褚河南临兰亭绢本真迹。米海岳跋”题签。拖尾有米芾、莫是龙、王世贞、周天球、文嘉、俞允文、陈仲醇、徐益孙、王穉登、沈咸、翁方纲、梁章巨、内藤虎等人题跋、题记、题识。另据卷后米芾跋,本件曾为北宋宰相王随旧藏。此卷的黄绢材质,以及文中的“岭”字从山,均为褚临本特征。

—— 第3章——

唐代书法 颜真卿的活跃

王羲之书法的形式化与情感的流露

王羲之的书法风靡一时,但在安史之乱后逐渐失去内涵,变得只有形骸。到了颜真卿时期,终于不再受传统束缚,可以率直地表露情感。颜真卿把这种意识的变化完美地反映在了书法的表现中。《祭姪文稿》是颜真卿为故去的颜季明献祭的文章草稿,纸面上充满了悲痛和义愤的情感。最初是平静的写作,但是随着感情的高涨,笔法纵横驰骋,随处可见显示悲愤激荡的心绪。

这是展览的核心部分,为颜真卿与同时代书家作品

值得期待的第3件:顏真卿《祭侄稿

颜真卿的行草书《祭侄稿》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之作。这次特展的海报宣传,正是台北故宫藏的《祭侄稿》图版,表明这件名作是他们此举的一个最核心内容。特展专门为这件作品辟一室展出。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 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

值得期待的第4件:顏真卿《自書告身帖》

唐颜真卿 《楷书自书告身》卷 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

这一件刚从上海董其昌大展中撤走。此作流传有绪,也经历代丛帖刻入及部分书画典籍著录,所以历来被人视为颜真卿真迹。但今人曹宝麟、朱关田经过考证,各自认为此帖并非真迹。尽管如此,依然值得期待。

值得期待的第5件怀素《自叙帖》

怀素学书以勤奋著名,曾游历京师,得以向颜真卿这样的高手请教。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怀素摘录部分赠诗和序,写成《自叙帖》此卷。

台北故宫这件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的珍品,很少展出。这次机会难得。

值得期待的第6件怀素《小草千字文》

       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字贞元本”为最佳,又称《千金帖》。写《小草千字文》时,怀素已年过六旬,是其署款最晚的作品。此本为台湾林氏兰千山馆珍藏,并寄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4章 ——

日本学习唐代书法的痕迹

三笔三迹

活跃于平安时代初期的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通过唐朝的书法学习了王羲之的书法。活跃在平安时代中期的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在学习唐代书法的同时,也发展了日本书法独特的风格。

日本书法部分,展出重量级的藏品,全是日本国宝。

值得期待的第7件黄庭坚《李太白忆旧游诗卷》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局部)

 纸本 纵37厘米 横392.5厘米 约书于崇宁三年(1104) 
日本京都藤井斋成舍有邻馆藏

    此为黄庭坚书《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草书卷。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的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 '草圣'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

这件作品真迹如何,令人期待!

值得期待的第8件米芾《虹县诗帖卷》

米芾《行书虹县诗卷》纸本 纵31.2厘米 横487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此卷为米芾途经风光明媚的虹县(今安徽泗县)时,挥毫写就的两首自作七言诗。纸本墨迹卷,共三十七行, 每行二、三字不等。米芾的大字行书传世极少,而这件又是其最晚年的大字代表作,因而十分珍贵。米芾尝自称其书为“刷字”,这一点在他的大字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该帖轻重缓急,节奏感极强, 用墨则干湿浓淡,浑然一体,得天成之趣。如起首“ 虹县旧题云快霁一天清淑 ”十一字,一气呵成,笔虽干而不散。帖后有金大定十三年刘仲游跋。此作见于2006年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令人印象深刻。

值得期待的第9件李公麟《五马图》

李公麟 《五马图》展出现场 

最令人惊喜的展品,这件传说中神品真迹居然还存于人世,令人欣慰。 

《五马图》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画中无作者款印,前4马后,各有黄庭坚签题的马名、产地、年岁、尺寸,卷末有黄庭坚“李公麟作”题跋。这些由西域诸国进贡的骏马,马名依序是“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第五匹马佚名,经考证可能为“满川花”。五位奚官前三人为西域装束,后两人为汉人。

李公麟 《五马图》“好头赤”

李公麟 《五马图》“照夜白”

李公麟 《五马图》“满川花”
黄庭坚题跋:“余尝评伯时人物,似南朝诸谢中有边幅者,然朝中士大夫多叹息伯时久当在台阁,仅为书画所累。余告之曰:伯时丘壑中人,暂热之声名,傥来之轩冕,殊不汲汲也。此马驵骏,颇似吾友张文潜笔力,瞿昙所谓识鞭影者也。黄鲁直书。”

       《五马图》在清宫珍藏200多年后,民国时期,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盗运出宫。据张伯驹《春游琐谈》记载,溥仪在天津日本租界张园居住时,日本人以两万日金得到宋梁楷卷。这件事由当时的陈宝琛经手。事成之后,日本某侯爵又想以日金四万得李公麟的《五马图》卷,献给日本天皇。这时,溥仪愿以40件书画售日金40万,而《五马图》则不索价,献给日本天皇。此事又是陈宝琛经手,于是用溥仪的名义将40件书画赏给了陈宝琛的外甥刘可超。刘用其中的四件向天津盐业银行抵押4万元,其中有《秋山平远图》、《五马图》、《摹怀素书》和《姚山秋霁图》。押款两个月后,刘归还1万元,取走了《五马图》。自此以后,《五马图》藏于何处、藏于谁手一直云遮雾罩。二战后还曾被日本藏家宣称毁于战火。七十余年来,《五马图》再无消息。其珂罗版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朱省斋在《海外所见中国名画录》(香港新地出版社1958年)一书中记有,任职于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岛田曾见此作。书中说,李公麟名作《五马图》卷,曾为日本某私人收藏家珍藏。但密不示人,几无知者。后来竟毁于“二战”战火,仅有珂罗版图片传世。岛田曾在战前某位法学博士家中见到过这件稀世名作,他也是唯一亲眼见到过《五马图》原作的学者。岛田应该也是一位收藏家,但可惜此方面的资料不多。从今天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的《五马图》真迹看,确实并非全然白描,而是有着“浅设色”的特点。

李公麟 《五马图》“凤头骢”局部

李公麟 《五马图》局部

李公麟 《五马图》局部

李公麟 《五马图》局部

李公麟 《五马图》局部

值得期待的10件:董其昌《行草书罗汉赞等书卷

纸本 纵31.1厘米 横631.3 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高岛菊次郎氏寄赠)

这也刚从上海董其昌大展撤展就到东京大展,依然值得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