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也可以做大手术了! 作者丨喵喵 来源丨医学界智库 3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关于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要在河北、山西、江苏等20个省市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有一批试点社区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在加挂社区医院牌子后可以开展一级、二级手术,经评估达到二级医院水平的可以开展三级及以下级别手术。 据《通知》,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具备较强的服务能力和一定规模的服务人口,实际开放床位数≥30张,床位使用率≥75%,业务用房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这意味着,加挂社区医院牌子后,成为试点的社区医院也可做大手术了! 《通知》指出作为社区医院试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建设任务进行建设,经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评估合格后,加挂社区医院牌子。原则上社区医院牌子作为第二名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作为机构的第一名称保持不变。 我国《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规定,根据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手术分为四级: 其中,三级医院可以开展各级手术,重点开展三、四级手术,比如胃部及十二指肠手术、胃肠吻合术、结肠造口术、各段结肠癌根治术、左右半肝切除术、肝左外侧叶切除术等; 二级医院重点开展二、三级手术,比如:肠切除术、胃肠造口术、吻合术等; 一级医院(含卫生院)可以开展一级手术,比如阑尾切除,普通胃镜、胸腔穿刺等。 《通知》将基层社区医院的手术范围由原来的一级手术扩充至二级手术范围。且如果经评估达到二级医院水平的还可以开展三级及以下级别手术。也就是说,未来,像肠切除术、胃肠造口术等二级医院才能操刀的手术,患者在社区医院即可获得相关医疗服务。 一方面,这从政策层面扩大了基层医生、基层医院经营范围,给了基层医疗更多机会,另一方面,这与国家分级诊疗的大方向相吻合,强基层才能接得住上级转诊的患者。 加挂社区医院牌子后,基层社区医院经营性质不变,现有财政补偿水平和优惠政策不降低不缩水。与此同时,基层社区医院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等方面也将加大投入,提升软硬件服务能力。 在临床科室方面: 健全临床科室设置和设备配备,至少设置至少设置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心理)科、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科、血液透析科等专业科室中的5个二级学科科室。 医技等科室方面: 至少设置医学检验科(化验室)、医学影像科、心电图室、西(中)药房。有条件的可设置胃镜室等功能检查室。影像诊断、临床检验等科室可由第三方机构或者医联体上级医疗机构提供服务。 在其他科室方面: 应当设有治疗室、注射室、输液室、处置室、观察室,并根据有关规定和临床用血需求设置输血科或者血库。配备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设备,逐步实现服务同质化。 同时,《通知》明确指出,允许试点医疗机构自主调节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 如果放开手术的等级限制,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是否有能力承接住呢?据《南京晨报》报道,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成立的小手术室,短短半年时间里,就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可。 据介绍,该社区中心的外科袁克涛医生在这半年里进行了一系列手术,包括皮肤痣、体表肿块、脂肪瘤、纤维瘤、囊肿、包皮环切,以及四肢骨折的复位和外固定等等,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求医需求。 举个例子。 两个月前,60岁的周师傅后背脂肪瘤复发,虽然手术不大,但去大医院需要住院,由于周师傅家里没人照顾,自己又要干活,就想到了找袁医生看看。10年前,周师傅曾做过脂肪瘤手术,现在复发了,背部还形成了巨大的疤痕增生。仔细查看病情后,袁克涛收下了这个病人。 经过准备,约定了手术时间后,在局麻下,袁克涛为周师傅做了脂肪瘤切除及疤痕整形修复。术后,袁克涛亲自将切片送到第一医院做病理检查,结果是良性的,收到消息的周师傅顿时松了一口气。 随后,经过十天左右的门诊换药处理,周师傅痊愈,而前后的花费只有300多元钱。如果在大医院,至少上千元。事后,周师傅专门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医院。 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证明,社区有能力承接患者手术后,客观上能增强患者就医信心,并实现患者回流基层的目标。然而,在加强基层,社区医院开展二三级手术的落地过程中,也难免遇到一些挑战。 广东省政协委员方绍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基层医疗服务整体水平不高,导致患者对基层医生、基层医院缺乏信心,客观上加剧了省市大医院的负担,制约了分级诊疗的实施,基层医院即使有好医师坐诊,也少有患者问津,致使有人才也无用武之地。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在基层走访时发现目前社区医疗机构存在一个很大的短板——人才缺乏。 郑大五附院福华北街社区出诊医生傅聿铭反映道:毕业的大学生一看说是到社区的,他就要走了,留不住人有时候。 毕业生一方面担心工资待遇,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得不到足够专业的培训,技艺荒废。以贵州为例,每年全省招收近6000名医学院学生,除去继续深造和改行的,仅有不到三成的毕业生愿意从事医生职业,其中多数人不愿意去基层。 据《三秦都市报》报道,2008年至2012年之间,陕西省县乡医疗机构共有4000余人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而实际上县乡医疗机构5年间仅增加了685名执业医师,有3300余人流向县以上医院和民营医疗机构,导致县级以下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越来越弱,迫使大量基层患者拥向城市大医院。 一位基层医生指出,“医疗卫生人才向上级医院、中心城市医院流动已经成为常态。”,事实上,这也是当前各地基层医疗机构的普遍问题。 一直以来,基层社区、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曾指出:分级诊疗真正构建成功之时,就是我们改革的成功之日。而这个恶性循环就是阻遏分级诊疗的重要原因,唯有打破这个循环,分级诊疗才有成功之时。 参考资料 [1] 这个社区外科门诊,也能动刀做手术.南京晨报记者戚在兵 [2] 医生都去哪儿了陕西县乡医疗机构人才流失调查.三秦都市报 |
|
来自: 尚振奇 > 《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