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列举频繁出现在电影中的古典音乐曲目,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一定榜上有名。这部著名交响曲虽说面世于 200 年前,却是当代导演的心头好。 在奥斯卡得奖电影《国王的演讲》中,该曲第二乐章在全片末段出现,与英皇乔治六世的战时讲演两相呼应,震撼人心。 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神秘代码》,虽然坊间评价不高,但男主角一面开车,穿行在末日来临前的曼哈顿街道;一面心如止水聆听此曲时,其间的对照及反差,实能带给观众莫大的触动。 而今天介绍的这部旧片《生命因你动听》(Mr. Holland's Opus),同样选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为配乐。 这一励志又催泪的电影,回溯了作曲家霍兰的一生。他曾经历的跌宕与曲折,与“乐圣”在第七交响曲中,描摹的澎湃又动人的场面,亦十分契合。 影片中的霍兰,是一所普通中学的音乐教师。他心怀理想,一直梦想着创作出一部《美国交响曲》。然而,现实中的他,却整天面对一群,连巴赫和贝多芬的名字都叫不出的学生。因为是音乐老师,所以影片中有许多音乐片断,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段。 霍兰先生毕生热爱音乐,但没想到他的唯一的儿子却是聋子。 当时,霍兰焦急地问医生儿子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是先天性失聪。这时候,影片中出现霍兰先生,发出了平静却又沉痛至极的声音:几千万人中,为什么偏偏选中了他...... 此时选用的背景音乐,就是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可当镜头切换过去,却发现说话时,已是霍兰在给学生们上音乐欣赏课。 画面配合着贝多芬第七的复调乐句慢慢推进,而霍兰的悲痛,就在这样的音乐中,一点一点的积累。 最后一个学生发问:可是老师,贝多芬耳聋怎么能够作曲?这时镜头慢慢向霍兰的眼睛推进,霍兰努力抑制着将要夺眶而出的泪水,缓缓说道:因为他不是天生的聋子。 我一向觉得悲境的最高境界,不是哭哭啼啼。能恰如其分的表达这种境界的,非贝多芬的这首乐章莫属。 影片中的这对父子,起初也是互不理解:父亲懊恼于儿子无法感知音乐的美与纯粹,儿子因为无法与父亲沟通而心生怨怒。 而到了片末,父亲前往儿子所在的聋哑学校参观,用闪烁彩灯作辅助,为那些听力欠缺的孩子们演出。之后,霍兰登台,用手语为儿子演唱了约翰·列侬写给孩子的歌《美丽男孩》。你看,没有什么误会是爱与理解无法消弭的,当然,最好有音乐为伴。 “全因为你,我们都成了更好的人。我们是你的交响乐团,我们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们是你生命的乐章!”霍兰教授退休时的告别音乐会上,由他培养成才的州长在致辞时,不无深情地说。 虽说男主角终其一生都未能像贝多芬那样,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在讲台上默默耕耘的一生,与贝多芬激情创作的一生并无二致。 贝多芬写作第三交响曲时,曾以这样一句话明志:竭力为善,爱与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忘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所谓“真理”,不外乎爱、善、美与自由。两百年后的这部励志电影,不单借用贝多芬笔下深沉宏阔的旋律,亦引领观众遥想这位伟大作曲家,毕生践行不移的信念。 本文插图为加拿大画家 Shari Blaukopf 水彩画速写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