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你而动听》 《生命因你而动听》海报 《生命因你而动听》(Mr. Holland's Opus)又名《霍兰先生的乐章》,是一部由斯蒂芬·赫瑞克执导1995年的美国电影。泰德·菲尔德、罗伯特·W·科特与迈克尔·诺林担任制片人,帕特里克·谢恩·邓肯则是影片的编剧兼执行制片人。理查德·德莱弗斯在本片中出演男主角Glenn Holland,片中的其他几位主要演员还包括格伦妮·海德利、杰·托马斯、奥林匹亚·杜卡基斯、威廉姆·H·梅西和艾丽西亚·维特。这部电影洋溢着温情,像热烈阳光下的海洋般汹涌,亲子之情,师生之情,毫不渲染地时时冲击我们缺乏温暖的心。它以在表达教师高尚的同时,细腻地描述了家庭生活的波折和幸福而更胜一筹的故事。 【影片简介】 美国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讲述音乐家荷兰先生的真正志愿是创作一部首流芳百世的交响乐,却为生活无可奈何当起高校的音乐老师来,其后更将自己三十多年的青春贡献于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后来也才惊觉自己成就原来是那么大。他启发并改变了数以百计的学生。荷兰先生受到学生及家人的启示,最终明白到人生并不会常常按照我们的计划而行,而是要求我们接受意料之外事情的故事。 该片导演:斯蒂芬·赫莱克,主演:理查德·德瑞福斯,格莱娜·海德利,杰·托马斯,威廉·梅西,奥林匹娅·杜卡基斯,艾丽西亚·维特 ,泰伦斯·霍华德等。该片其它译名:霍兰先生的乐章(中国)/春风化雨1996(台湾)。由博伟电影公司发行,1995年12月29日在美国上映。译制:上海电影译制厂,翻译:解东,导演:严崇德,主配:程玉珠、姜玉玲、王建新、沈晓谦、狄菲菲、彭年(丁建华的女儿),字幕:中繁/英文/中简(带隐藏字幕,中文字幕根据配音整理)。 【剧情简介】 1964年的秋天,美国俄勒冈州。心怀远大理想的作曲家格兰·霍兰为了挣钱完成他的事业,在一所中学谋到了一份音乐教师的工作。他这么做完全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家庭生活的重担使得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他到学校上课的第一天,音乐基础级差的学生们便给了他一个难堪的下马威。他们在弹奏乐器时不但走调,甚至连大名鼎鼎的古典作曲家巴赫都没有听说过。霍兰的信心遭到了打击,女校长杰克布也多次向他提出善意的批评。在丈夫的工作遇到挫折时,从事摄影工作的妻子在一旁耐心地劝解和宽慰他;好友体育教师比尔·梅斯特也用自己从教以来的亲身经历,向霍兰证明教导学生需要无私的爱心和充分的时间。 在霍兰的悉心培育下,原本对音乐一窍不通的白人学生格楚特·兰和黑人学生路易斯·鲁斯,分别学会了单簧管和大鼓这两样乐器。就在霍兰醉心于教学生活的时候,他的儿子降生了,谁知却是个先天性的失聪患儿。这一重创使霍兰对家庭的重心有所转移,消极彷徨中和漂亮的女学生露韦娜·摩根有了一段朦胧的恋情。妻子察觉到了丈夫的细微变化,但并没有点破。摩根去纽约深造后,霍兰便将全部的身心转移到了儿子和教学上,和妻子的关系也冰释前嫌。之后的30年间,霍兰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音乐素养,而且还用爱心、信任和理解赢得了大伙的尊敬和爱戴。在他退休前,深怀感激之情的历届学生们欢聚一堂,为老师开了一场盛大的欢送会,管弦乐队奏响了一支激昂雄壮的“美国交响曲”向霍兰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 《生命因你而动听》剧照 【拍摄花絮】 年轻的Gertrude学的那首曲子是Acker Bilk的《Stranger on the Shore》(《海滩上的陌生人》)。 片中他们住的房子是俄勒冈州的一个废弃罐头厂改造的,外观模仿的是在波特兰的另一座建筑。 影片结尾当荷兰先生完成了交响乐的指挥,科尔给他的爸爸--荷兰先生的手势的意思是"我爱你"。 著名电影音乐家迈克·凯曼为为该片配乐,不论是既成音乐的选用或原著音乐的创作,凯曼都展现了纯熟的音乐技巧与丰沛的情感,成功的刻划出电影的神髓,可以说和男主角理查德·德瑞福斯一同成为这部音乐电影的灵魂人物,之后凯曼与理查德·德瑞福斯,以及该片导演Steven Herek成立了Mr.Holland's Opus基金会,目前该基金会已捐助超过1800件乐器给需要的学童与学校,让音乐教育能普及到更多的地方。1997年,凯曼荣获南加大音乐系的Magnum Opus Award,并且该校也设立以他命名的奖学金。 为本片谱曲的作曲家迈克尔·凯曼由于受到影片中故事情节的启发而于1996年创立了霍兰先生作品基金会(The Mr. Holland's Opus Foundation)(简称MHOF),致力于为音乐教育事业提供物质性的帮助。 【存档画面】 电影中使用了一些历史上的存档录像来表现时代的变迁,分别是: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 罗伯特·肯尼迪及约翰·F·肯尼迪(两人都被刺杀); 越战; 约翰·列侬之死; 【精彩对白】 Glenn Holland: Playing music is supposed to be fun. It's about heart, it's about feelings, moving people, and something beautiful, and it's not about notes on a page. I can teach you notes on a page, I can't teach you that other stuff. 策荷兰:演奏音乐是应该一件愉快的事。要发自内心、有感觉、打动人,它是美好的,而不只是乐谱上的音符。我可以教会你这些音符,但是我无法教会你其它的。 rincipal Jacobs: A teacher has two jobs; fill young minds with knowledge, yes, but more important, give those minds a compass so that that knowledge doesn't go to waste. 雅各布校长:教师有两个职责:给年轻人灌输知识,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使用这些知识的方法。 Rowena Morgan: You love music and you made the kids love it with you. 摩根:你热爱音乐,你也让这些孩子跟你一样爱它。 Iris Holland: Why is everyone else's child more important than yours? 艾瑞斯·荷兰: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比你自己的重要呢? 【影片赏析】 一个好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每个人都有亲身体会。影片跨30载,德莱弗斯以精湛演技毫无破绽的化装诠释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家庭生活痛苦的教师形象,他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遭遇诸多不幸,如儿子失聪。但他仍忠于职守,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透过教育传达给学子,可以说是音乐版的《万世师表》。全片故事虽无太多新意,但处理得当,非常内敛,因此感人而煽情。 理查德·德瑞福斯的精彩表演是本片的亮点之一,他因此获得了金球奖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提名。音乐教师个人的家庭生活并非本片的重点,戏里的大量篇幅着眼于霍兰如何对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方面。本片虽然稍显冗长,但仍不失为一部感人肺腑、温情脉脉的文艺佳作。影片在表现时间的流逝感上,加入了各个历史时期珍贵的纪录片镜头,流畅地完成了不同年代的交替过程。音乐爱好者对此片也一定会爱不释手的——为了配合剧情的需要,片中融合了巴赫和贝多芬等古典作曲家的经典乐曲片段(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多部作品也不失时机地出现在剧中,悦耳动听的旋律极好地烘托了影片的整体气氛。 亲情、爱情、家庭、学校、要怎样权衡两者,Mr.Holland让你看到什么是对家庭的责任,什么是对教育的认真。Mr.Holland本是一名音乐人,后来在三十岁的时候转为学校的老师。一开始的他很不情愿做老师,可是他认知到、音乐、艺术对一个学生修身养性是多么的重要。他教他们认识音乐,爱上音乐。他一直都想自己写一首交响乐,可是因为学校、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好像命运一直对他开玩笑,他的儿子Cole是一个先天丧失90%听力的孩子,他一直认为儿子不懂音乐、他放在学校孩子身上的时间比放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时间多得多。可是就在约翰列侬去世的那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儿子懂音乐,懂自己对音乐的热衷,所以他用手语为儿子唱了一首约翰列侬写给自己小儿子的歌《Beautiful boy》。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十年过去了,Mr.Holland已经六十岁了,时代也在变化、开始流行起各种流行音乐。教育部为了削减教育经费而放弃了音乐课程,因此、Mr.Holland退休了。这时候的Mr.Holland已经爱上了这个教育事业,在他要走的那一天、他以前的学生全都来为他送行,并为他演奏了他自己写的《美国交响曲》。 Mr.Holland影响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他教一个吹不好黑管的女孩什么叫坚持、那个女孩最后成为了州长。他教一个根本不懂音乐的却在体育方面极有天赋的男孩打鼓,后来那男孩参军后为国殉职。然而、最深刻的莫过于他与Miss.Morgan的那种微妙的情感,他排演一部音乐剧,女主角正是Miss.Morgan,他告诉女孩怎样理解音乐,他教她去选着自己该走的路,女孩慢慢的爱上了这个老师,她决定去纽约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在走之前她告诉Mr.Holland,希望他和自己一起去纽约,一起实现梦想。Mr.Holland一定矛盾了很久、他默默的看着妻子为自己拍的照片,他最终决定留在学校、留在妻子儿子身边。在离开的那个晚上,他去送女孩,女孩在上车之前,想要亲吻他,他只是在女孩脸颊上清硺了一下,他其实喜欢那女孩。可是,家庭的责任让他留下了。印象最深的是在最后一场表演时,女孩独唱,Mr.Holland指挥,女孩看着她轻轻的唱出歌,他也静静的看着她,那一刻觉得周围所有人都不在了、只剩下他两人在无尽的温柔中对视。 这是继Robin的《死亡诗社》又一部让人哭泣的关于老师的电影,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如此的伟大,能够舍弃自己的梦想,只为教育一代又一代学生。这种精神是如此伟大,在这篇文章里放的背景音乐不是大家熟悉的《昨日重现》,而是另外一首同样感人的歌曲《落日之幻影》,教师真的很伟大。 虽然没有华丽的技巧,没有火爆的场景,没有惊悚的情节,没有荡气的情爱,也鲜有充满哲理的话语,只是波澜不兴、行云流水般地讲述着一个普通音乐教师三十几年的教学历程——一段融合了音乐的人生经历,简单,琐碎。可就在这如水的叙述中,处处充溢着温情,师生之情、夫妻之情、父子之情……犹如阳光下的海水,无需渲染,却时时冲击、震撼着我,让我一次次地流泪,感动得一塌糊涂。说《生命因你而动听》是一部几近完美的电影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它演绎了人生的平凡与伟大、刻画了心灵的细腻和饱满,还有那贯穿剧情不同主题的音乐,演员精彩富有张力的表演。整部电影,音乐、历史、人生相互交织,自然流畅,几乎每个细节、每段对话、每曲音乐,都让人流连。 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俄勒冈州的一个故事,主人公贺伦酷爱音乐,有自己的乐队,他梦想创作一部能留芳百世的交响乐,但命运似乎在与他开着玩笑,让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暂时放下梦想,到肯尼迪中学谋到一份音乐教师的工作,打算干上四年就辞职回家,专心从事音乐创作。上班第一天,他对校长说:“我取教育学位只为不时之需。”为此受到了校长的批评:“我不认为教学是末路工作。”那时,贺伦又怎能想到,这偶然的选择竟是自己终身的事业。 贺伦走上了讲台,执起了教鞭,可是事多不顺。因为胸怀梦想,不甘心当一名音乐老师,自然也难以安心教学,工作总是敷衍了事。而学生素质也差,从教伊始,无心向学的孩子便给他来了个“下马威”,说不出《C大调小步舞曲》,也不知道巴赫是谁,弹奏乐器走调,乐队排练基本的协调都做不到,几个月后的学科考试,班上学生的成绩更是惨不忍睹。贺伦的自信心大受打击,他的工作态度和业绩也受到校长的质疑和否定。“数月来,我不断观察你,在放学钟响后,从没任何师生比你更热衷和快捷到停车场的。”“作为老师有两项工作:给青少年传授知识,是的,但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方向,以免知识给浪费。我不知道你在传授知识方面如何?但在指导方向方面,你很失败。”校长的严肃批评,妻子的耐心宽慰,好友体育教师比尔的现身说法,使贺伦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无私的爱心和充分的时间,于是开始调整心态,重新审视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反思,改变,他将学生熟悉并喜欢的摇滚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感受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联系。贺伦无疑是一个善于引导的好老师。他告诉学生,音乐是生命流淌的感觉,传递着生命和希望的信息。他说:“音乐不只是乐谱上的音符,音乐在你的脑中,在你的指尖上,在你的心中。音乐关乎心灵和感觉,能够用生命之美打动人。”他引导学生们了解音乐的奥秘,使他们明白音乐与心灵的关系。于是,教学上屡屡取得突破和成功,这让他欣喜。从此,贺伦老师不再行色匆匆,刻板冷漠,而是面带微笑,时常幽默,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逐渐活跃,他也开始被学生喜欢、敬佩。不知不觉中,贺伦老师已经爱上了教学工作,喜欢上了引领学生们热爱上音乐的感觉。在那所学校里,他一教就是三十几年,教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用爱心、信任和理解,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由于工作上的忙碌,贺伦老师无暇于音乐创作,当然在这方面无所建树,而岁月不饶人,他老了,白发、皱纹、灰胡须……沧桑老迈、步态蹒跚,当年的梦想早已破灭。到最后,为节省开支,学校的股东会决定裁员,贺伦老师名列其中,理由是音乐不是学习的必要部分,学生还是要以文化知识为主。贺伦老师百感交集,甚至怀疑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是否可有可无,怀疑三十多年的选择和坚持是否正确。在妻儿陪同下,他怀着失落的心情收拾起行李准备离开。在经过那留下美好记忆的音乐厅时,他忍不住停下了脚步。大门无声打开,他惊呆了,舞台正中,悬挂着巨大横幅,上面赫然写着——再见,贺伦先生。观众席上坐满了人,大多是他教过的历届学生及社区里的名人。他刚在门口出现,全场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原来,这是学生们给他的送别礼物,特别为他准备的专场欢送音乐会。当年那个乐感极差的吹单簧管的小女孩葛楚.凌,已经成长为今天的州长。她深情地致辞:“贺伦老师对我的一生有深远影响,对我们许多人的一生亦然。但我觉得,他或会认为……这大部分的人生都是虚度。据说他经常在写交响乐,那可令他名成利就的交响乐,但贺伦先生没发达,也没成名,除了在本区。所以他或会以为自己很失败,但他错了,因为我认为……他的成功比名成利就更甚。环顾你四周的人吧,这里没一人不曾受你影响。全因你,我们都成了更好的人。我们就是你的交响队,我们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们是你生命的乐章。老师,我们送回你一样东西,给你和一直支持你的师母,她等了三十年才听到。若你愿意,不知可否上来,执起这指挥棒,带领我们作‘美国交响乐’的首。”此时,整个会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贺伦这才恍然明白,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他的学生已经遍布四方。自己以音乐、诚挚,塑造出了一颗颗善良、坚韧的灵魂。这些灵魂,才是自己最富抒情的音符,才是自己用终生心血和精力谱就的辉煌乐章。此时此刻,全校师生雷鸣般的掌声就是对他的最好的报还和奖赏。贺伦老师激动万分,强忍住从心底涌出的热泪,缓缓走向舞台,接过女州长递过来的指挥棒,开始指挥起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美国交响乐》,给自己的执教生涯划上了完美的句点。 伴随那激昂雄壮的音乐,我深深地被震撼,心里涌起一阵阵莫名的感动。影片中让我感动令我难忘的感人场景一幕幕重现——那个长着一头晚霞一样长发的小女孩葛楚.凌,每天在贺伦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单簧管,但她吹肿嘴唇也找不准管音,自信心降到了零点,最后决定放弃。但贺伦老师不言放弃,他想尽办法鼓励她。他拿走了乐谱,问女孩:“当你照镜,你最爱的是甚么?”女孩回答:“我的头发。”“为甚么?”“我父亲常说令他想起晚霞。”贺伦便对着她低语:“那么吹出夕阳吧!”然后让女孩闭上眼睛,寻找心中的蓝天夕阳,终于,美妙的乐音像晚霞一样得到层层渲染。女孩做到了,终于做到了,她吹出了自己心中的音符。在柔美抒情的流畅旋律中,女孩满眼漾着快乐,贺伦也一脸欣慰。 黑人男孩路易华斯是全校最棒的橄榄球中卫,并有三次打入州决赛,但他学习异常迟钝。为了拿到学分顺利毕业,对音乐毫无感觉的他,在贺伦老师的建议下只好选择学习大鼓。谁知他不识乐谱,连基本的节拍都不懂,始终找不到乐点。贺伦老师耐心地指导华斯用脚踩打节拍,还别出心裁地让男孩戴上橄榄球头盔,自己在男孩头上轻轻敲击乐点,让男孩跟着节拍练习打鼓。最后,在一次乐队练习时,贺伦突然叫停,黑人男孩一脸错愕,贺伦老师告诉他:恭喜你,你终于找到了节奏! 就这样,在贺伦老师的引导和熏陶下,原本缺乏音乐天赋的两个学生分别学会了单簧管和大鼓。 后来,黑人男孩路易华斯于中越战中阵亡,在他的葬礼上,贺兰又使另一个天才少年成熟起来。如此生生不息,绵绵不断…… 贺伦一直指望儿子承继他的未竟之业,不幸的是儿子先天失聪,根本无法体会音乐的美妙。一个视音乐为生命的父亲,却要面对先天聋哑的儿子,真是残酷。贺伦拒绝学习手语,拒绝与儿子沟通,不让儿子捧他的乐谱,将儿子送进聋哑学校,很少去关注,埋头教学,把本该给儿子的父爱全给了自己的学生们。父子之间隔阂很深,关系一直很冷漠。父子的矛盾最终激化的时候,当他想要告诉儿子别碰自己的乐谱却比出了“别坐”的手势时,当儿子向他比了“混蛋”的手势而他却向妻子求证什么意思的时候,他终于意识到这些年来自己这个父亲是多么不称职。列侬被枪杀,一个音乐时代终结,贺伦非常难过。儿子告诉父亲,他虽然听不见,但知道列侬,知道音乐,对这场悲剧他也感到难过。心怀歉疚的贺伦为儿子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专门以彩灯信号和手语表达音乐,给聋哑学生献上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最后特别为儿子用手语“演唱”了列侬的《漂亮男孩》。当他发现儿子竟然能用身体感受音乐的旋律,心中顿时涌起一股难以言状的快乐…… 沉浸在影片那些温情的场景中,我一次次地感动着,一遍遍地思忖着。“人无论聪慧,无论笨拙,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生命理应获得尊重。”这一点,贺伦老师直到退休的那一瞬,教过的学生集聚在一起为他送行的那一刻,他明白了,他的学生明白了,泪水滂沱的观众——我也明白了。是的,我的学生,无论聪明,还是笨拙,都有他自己的位置。只要当老师的我不言放弃,只要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爱,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他们就会有更进一步的信心和力量。 我猛然醒悟,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亘古的话题——生命的价值,教育的意义。这价值,这意义,如我一样,贺伦老师开始并不知道,到最后,当他所教的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为他送行时,他明白了。人生的道路,并不会纯然按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延伸,而常常要求我们接受意料之外的命运。从事教学,贺伦老师最初并非愿意,却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在有意无意中,做了他们的领路人、指南针。他用音乐启迪了他们心中最美好的部分,教会了他们什么是音乐,使他们的生命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循环,而是闪烁着音乐的点点亮光。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很多时候,生活都是在我们不经意中完成的。那三十多年里,贺伦老师真正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不是用乐器演奏的音乐,而是他所教过的那一批批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他作品中的一个音符,他们一起构成了“贺伦先生的乐章”。或许,这才是真正令人感动的交响乐。 在那一刻,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生命,有多少感动都源于老师。在成长路上给我指引的是谁?那个说我写字漂亮的人,那个说我画画好的人,那个给我的作文打上高分的人,那个鼓励启迪我的人,他(她)是我的老师。作为老师,我又该为我的学生留下什么样的影响和启迪呢?如果用电影中的说法,学生的生命因老师而动听,那么,我有无让学生的生命因为我的存在因为我的工作而更加动听呢?“作为老师有两项工作:给青少年传授知识,是的,但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方向,以免知识给浪费。”校长的话响在耳边,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身负的职责。 片尾那《美国交响乐》激昂澎湃,会场掌声热烈,贺伦泪水盈满眼眶……葛楚.凌的声音再次在耳边响起:“全因你,我们都成了更好的人。我们就是你的交响队,我们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们是你生命的乐章……”此时此刻,我回想自己近二十年来的教学生涯,弥散心中的,是欣慰、感动和几许思忖。如果,在自己的生命中,能够听到 “我们的生命,因为你而变得动听!”这样的的声音,那将多么令人欣悦和自豪。 【经典片段】 最终校方因开支日益紧张,决定取消音乐、美术和戏剧课缓解经济压力。贺伦十分伤感,开始怀疑自己从事了多年的音乐教学,是否真的可有可无。妻子和儿子来学校接他回家,儿子已长成了小伙子,能够和他像朋友一样的交流。贺伦经过音乐厅,推门进去,他惊呆了——悬挂的横幅上写着他的名字,观众席坐着校长和他教过的很多学生,在大家的掌声中,贺伦感到十分欣慰。 当年吹单簧管的小女孩已成为本州州长。演奏前她发表了深情的致辞:“贺伦老师对我的一生有深远影响,对我们许多人的一生亦然。据说他经常在写交响乐,那可令他名成立就的交响乐,但他没有发达,也没成名,除了本区,所以他或会以为自己很失败,但他错了,因为我认为……他的成功比功成名就就更甚。环顾你四周的人吧,这里没有一人不曾受你影响,全因你,我们都成了更好的人。我们是你的交响乐,我们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们是你生命的乐章!”……热泪从贺伦的心底涌出,他走向舞台,最后一次指挥他用生命谱就的华彩乐章。 【获奖情况】 1996年本片获BMI电影与电视音乐奖,1996年本片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奖。 【电影票房】 本片在美国本土发行的票房收入为8256万9971美元,在1995年全美电影票房排行榜上名列第14位,而在其他国家上映则入账约2370万美元,全球总票房为1亿626万9971美元。另外,影片的录像带发行后,单出租一项又在美国收入3655万美元。 影片一开始于1995年12月29日在纽约和洛杉矶的很少几家电影院进行上映,因为制片公司认为男主角的表演很有希望可以获得学院奖的提名,因为为了赶上参加学院奖角逐影片上映的最后期限而安排提前上映。之后影片果然获得了第68届学院奖男主角奖提名,但最终败给了主演《离开拉斯维加斯》("leaving Las Vegas",又译《远离赌城》/《两颗绝望的心》)的尼古拉斯·凯奇。 【原声音乐】 1996年1月,本片发行了两张原声带唱片。其中第一张是电影原创配乐专辑,其中包含有电影中所有由迈克尔·凯曼作曲的配乐;第二张唱片则是电影中所用过的所有知名乐曲的集锦。 影片《生命因你而动听》中的插曲“昨日重现”已经选入了奥斯卡百年金曲之中,世界上喜爱音乐的人们,百听不厌。 【演员阵容】 理查德·德莱弗斯 1947年 10月29日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父亲是纽约的律师,9岁时他们全家迁居至洛杉矶,他大学只念了一年便到医院当职员,在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到处流浪寻找各种演出机会。默默无闻的他早在1967年便出现在《毕业生》(The Graduate,1967)等片中,直至出演了1973年的《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1973)才崭露头角。1975年,他参演了史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导演、轰动一时的影片《大白鲨》(Jaws,1975),本人也跟着人气急升,两年后,他出演了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另一部重要影片《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同年,在《再见女郎》(The Goodbye Girl,1977)中的表演令他以黑马姿态勇夺奥斯卡影帝宝座,跃登巨星之列。他在其后的20多年中继续主演过多部影片,以《生命因你而动听》(Mr. Holland's Opus,1995)再创表演事业的高潮。 威廉姆·H·梅西 1950年3月13日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在1999年的名片《木兰花》中有出色演出的威廉姆·梅西,在《杀手无罪》中则是挑大梁,演出一名年届不惑,却对人生充满无力感的中年男子。他将中年男子的无力感,诠释得淋漓尽致。他对于这个有点悲情的小人物角色,感到相当具有挑战性。他表示,他向来对平凡男子身处在很不寻常的周遭环境的题材很感兴趣,这类故事比英雄在不寻常的周遭环境中来得有意思。这部黑色幽默的电影早在2000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中广受好评,事隔1年多才将在美国正式上映,该片也入选了香港电影节。这部电影,是继《美国丽人》之后,再次在美国掀起一阵中年危机话题的好莱坞佳作。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角色就是《冰血暴》中的杰瑞,也因此入围金像奖,并赢回独立精神奖最佳男配角奖。威廉梅西因为精湛演技,入围奖项不计其数,作品则有《侏罗纪公园3》、《不羁夜》、《空军一号》、《密西西比谋杀案》等。梅西与艾伦·艾克哈特、罗伯特·杜瓦尔合作独立制片电影《感谢你抽烟》。梅西完成了TNT电台的《羊毛帽》,该片由他与史帝芬·萨克特共同改编一九六二年的老片,并由后者执导。梅西以此片入围金球奖、演员工会奖,他与萨克特也因此入围作家工会奖,该片则入围影评佳选奖。威廉姆·梅西还因为2003年知名的《奔腾年代》入围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 泰伦斯·霍华德 1969年出生在美国的芝加哥市,泰伦斯·霍华德的祖母、母亲以及叔叔们都曾有过表演经验,他在家中共有十位兄弟姐妹,父母都是多民族混血儿。不到三岁的时候,泰伦斯的父亲由于过失杀人而被判刑,十一个月后出狱但随后便和妻子离婚。16岁之际,泰伦斯·霍华德和父母解除了关系并度过了一段靠救济金生活的岁月,18岁时他搬家到了纽约,在那里艰难地被著名得布拉特艺术学院录取,不过通过面试得到《考斯比秀》(The Cosby Show)中一个角色之后他便放弃了学业。80年代后期泰伦斯·霍华德在多部剧集中亮相,1995年通过《生命因你而动听》(Mr. Holland's Opus)一片登上大银幕,直到1996年主演了UPN情景喜剧《Sparks》之后才开始受到关注,而在04至06年间出演的一系列反映良好的影片包括《四兄弟》、《拉克万纳布鲁斯》、《要钱不要命》、《爱德怀德》,特别是《灵魂歌王》、《撞车》、《川流熙攘》三部奥斯卡热门影片帮助之下,泰伦斯·霍华德终于得以跃然进入主流视野,并成为黑人演技派中的一线大牌。他在05年凭借《川流熙攘》同时获得了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提名,并于次年受邀加入了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近几年泰伦斯出演的名片包括《勇敢的人》、《声梦奇缘》、《荣耀》等。他还在08年的卖座大片《钢铁侠》中扮演钢铁侠的好友。接下来泰伦斯的新作有动作片《地下拳击场》等。 【经典插曲】 YESTERDAY ONCE MORE Words & Music by Richard Carpenter and John Bettis 演唱者 词曲:理查德.卡朋特/约翰.贝迪斯 When I was young 当我年轻时 I'd listen to the radio 我喜欢听收音机 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s 等待我最喜爱的歌 When they played I'd sing along 当他们演奏时我会跟着唱 It made me smile 令我笑容满面 Those were such happy times 那段多么快乐的时光 And not so long ago 并不遥远 How I wondered where they'd gone 我是多么想知道它们去了哪儿 ut they're back again 但是它们又回来了 Just like a long-lost friend 像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 All the songs I loved so well 那些歌我依旧喜欢 Every Sha-la-la-la 每一声Sha-la-la-la Every Wo-o-wo-o 每一声Wo-o-wo-o till shines 仍然闪亮 Every shing-a-ling-a-ling 每一声 shing-a-ling-a-ling That they're starting to sing 当他们开始唱时 o fine 如此欢畅 When they get to the part 当他们唱到 Where he's breaking her heart 他让她伤心的那一段时 It can really make me cry 真的令我哭了 Just like before 一如往昔 It's yesterday once more 这是昨日的重现 (Shoobie do lang lang) 无比惆怅 (Shoobie do lang lang) 无比惆怅 Looking back on how it was in years gone by 回首过去的几年 And the good times that I had 我曾有过的欢乐时光 Makes today seem rather sad 今天似乎更加悲伤 o much has changed 一切都变了 How was it changed 多么大的变化啊 It was songs of love that I would sing to then 这就是那些跟着唱过的旧情歌 And I memorize each word 我记住的每个字眼 Those old melodies 那些古老旋律 till sound so good to me 对我仍然那么动听 As they melt the years away 可以把岁月融化 Every Sha-la-la-la 每一声Sha-la-la-la Every Wo-o-wo-o 每一声Wo-o-wo-o till shines 仍然闪亮 Every shing-a-ling-a-ling 每一声 shing-a-ling-a-ling That they're starting to sing 当他们开始唱时 o fine 如此欢畅 All my best memories 我所有的美好回忆 Come back clearly to me 清晰地浮现 ome can even make me cry 有些令我哭了 Just like before 一如往昔 It's yesterday once more 这是昨日的重现 Every Sha-la-la-la 每一声Sha-la-la-la Every Wo-o-wo-o 每一声Wo-o-wo-o till shines 仍然闪亮 Every shing-a-ling-a-ling 每一声 shing-a-ling-a-ling That they're starting to sing 当他们开始唱时 o fine 如此欢畅 Every Sha-la-la-la 每一声Sha-la-la-la Every Wo-o-wo-o 每一声Wo-o-wo-o till shines 仍然闪亮 Every shing-a-ling-a-ling 每一声 shing-a-ling-a-ling That they're starting to sing 当他们开始唱时 o fine 如此欢畅 【影评选登】 之一:生命因你而动听 生命因你而动听,其实就是《霍兰先生的乐章》的大陆译名,很美丽也很贴切的一个翻译,我最初见到的就是它,就有些心动,但猜想的是,也许是一个非常动人的爱情故事吧;之后,看简介,看影评,才知道原来是像《放牛班的春天》一样,讲述的是一个音乐教师的故事,教师,学生,梦想,现实,音乐,心灵,这样的主题也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在还没有看影片的时候,我已想到了一个题目“《生命因你而动听》:原来,是你……”。但看完之后,觉得,还是讨个巧吧,恢复它最平实的名字,然后用这个动听的译名作题,毕竟,这样旋律鲜明的电影,是不需要过度阐发的。 生命因你而动听,因为,我们已是彼此的乐章 霍兰先生没有如自己所预期的那样,成为一名伟大的作曲家,而是在因为权宜之计而选择的教师行业中度过了一生中最宝贵的三十年,这样漫长的时间中,或许也可以称之为霍兰先生的一生了。 在这段生命中,霍兰先生至少有三种身份,对学生而言,他是音乐教师;对妻子而言,他是有音乐梦的丈夫;对儿子而言,他是懂音乐的父亲。然后,这个偶尔会因为现实而失落、沮丧、也难免激动、暴躁的男人还是用自己的真诚、负责、关怀和爱在他的学生、妻子、孩子的生命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的学生在他和他的音乐的影响下,知道了什么是美好,什么是听从内心的要求,他们的生命因此而缤纷绚烂或者平静坦然;他的妻子也因为他而延续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教师的爱;天生失聪的儿子虽然从来都听不到他的音乐,可是他因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骄傲,他崇拜他,在得到他的关爱之后,儿子的生命从此不再有缺憾。 于是,就像影片结束时,已成为州长的他的学生,当年那个吹不好单簧管的女孩所说的“我们都是你的乐章”,同样的,他的妻子和儿子也是他的乐章;反过来说,霍兰先生也是他们的乐章,一曲一直都被欣赏被爱戴的乐章,纵然,他一直未能成为他梦想的人,但是,有什么能比用生命谱写的乐章不朽和伟大呢? 生命,是可以彼此交换,彼此影响的,这些生命的乐章,正是因为了彼此的存在和交融,才变得无比动听。 转角之处遇见的那个人,原来是你,也是我自己 在霍兰先生还没有完全适应教师这个身份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告诉了他两句话,作为一名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应该给学生以引导,就像中国的一句古话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好像就是由此开始,霍兰先生的教学态度有了转变,也在这里体会到了成就感。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些或大或小的转点,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时期的转点是颇为重要的,但又是最偶然最漫不经心的。那段迷惘的岁月里,如果能遇到一个人,告诉你,你的方向在哪里,那一定是受益一生的。而这个人的角色,多半是由教师承担的。 霍兰先生的执教生涯中,影片只截取了几个人的几个片断来展示霍兰对他们的影响。一直吹不好单簧管的女孩明白了乐章其实就在自己心中后,吹出的音符终于变得和谐起来;不得不离开摔跤队但又毫无音乐基础却进了乐队的路易,自己把自己定位成了失败者,毫无信心,但是在霍兰的帮助下,也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的鼓点,在以后的路上也获得了成功和别人的尊重;还有有唱歌天赋的露云娜,如果不是霍兰的追问和欣赏,也许只能成为一家餐馆的老板娘而不会勇敢的跑到纽约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在他们的生命的转角处,正是因为遇到了对的人,才看清楚了自己,然后实现自我。 同样的,霍兰先生也是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他的生命是一个大大的转弯,用三十年的时光间才完成的一个回环。当学校因资金问题而解散乐队的时候,霍兰要退休了,直到此时,他还有过一瞬间的不平衡,觉得一生一事无成,但在那场盛大的送别仪式上,他才真正看到自己,我想,那时候,他一定在心中轻轻的说着“原来,这才是你啊,不是作曲家,而是一名音乐教师,——这样,也很好吧。”生命有无数种可能,但你能选择且走好的,也许只有一种,能把这一件事情做好,一生,也许还有遗憾,却也可以无怨无悔。 生命的转角处,大概都是和一个人一件事有关的,遇见他们的时候,就好像是在和镜中的自己打了一个照面,一时间,明心见性,格外分明。也许这就可称之为,在彼此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吧,只是,最好还是不要忘记,因为,唯有记得,才能用这份光,照亮以后的路。 生命因你而动听,又一曲教师的赞歌,写实而抒情,这才算真实吧,不必安排那么多激烈而分明的对立和冲突,生活本来就是在奋斗和努力中夹杂妥协的,其中,有突如其来的不幸,却也总有温馨和感动,这样的人生是平凡的,但绝不平庸,也许比所谓的精彩还要美好。另外,很喜欢影片中音乐先行和言语先行的处理方式,和画面有一定的时差,于是,再深情的表达也不会沦为煽情。 生命因你而动听,那些生命中遇见的人,经历的事,我会记得,也会珍惜,因为我们是彼此的坐标,定格着也丈量着彼此的生命,——只因有你,生命,才能如此美丽! 之二:《生命因你而动听》中的认同过程解析 一、霍伦(Mr. Holland)的身份认同 霍伦是一个音乐人,片头他沉浸于自己头脑中的音乐世界,就已经清晰地摆明这一点。他与这一身份的认同贯穿电影始终。但若是霍伦的一生中只存在这一项认同,那他的生命不会有那么动听,他可能能够成为他一直梦想成为的作曲家,同时也将是一个令人觉得恐怖的偏执狂。《她比烟花寂寞》中的妹妹即是如此。认同于音乐人这一身份与其他几项认同——对教师身份的认同、对父亲身份的认同——之间的冲突,以及霍伦处理这些冲突的方式构成电影的主要结构。 1。从作曲家到教师 霍伦是为了有更多闲暇时间作曲而选择做一名教师的。然而几个月下来,他被女校长提醒,作为教师不能够仅仅传授知识,还要为学生指引方向,以免知识被浪费。接下来他又发现还有一个室外乐队等着他去训练。 霍伦在一步步地调整和适应。在发泄过愤怒之后,妻子怀孕的消息令他决心投入教师生涯。他领会到启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他花更多的时间在课余辅导上,给有着晚霞般红发的自卑女生,给毫无天赋但肯吃苦的笨拙男生;时常有镜头表明他在写作他自己的交响曲,但直到退休这部他一生中的唯一作品才得以首演。如果不是这次演出,大多数人、甚至霍伦自己可能都会忘记,他曾经介绍自己是一名作曲家。为了养家糊口,他甚至有一份驾校教练的暑期兼职工作!社会意义上所谓的“成熟”,就是人放弃幻想(或幻想式满足)、将自己投入生活的滚滚洪流中承受挤压以至于变形的过程。霍伦对教师的身份完成认同,可以说完全是由于他对家庭的责任感推动的。为了家庭、妻子、未出世的孩子,他要做一个好教师。从霍伦的退休仪式来看,他作为教师的角色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就连多次与他“作对”的男校长也出席了他的退休仪式,并且随着他的音乐节奏轻轻点头。这一过程的另一方面,是霍伦对于作曲家或者音乐人身份认同的不断减弱。 事实上,片名(Mr. Holland's Opus)表明了霍伦的一生是作为教育家的一生,他的乐曲是一群人,一群通过音乐教育成材的学生所组成的。 2.从教师到父亲 霍伦的妻子爱丽丝和儿子高赞都曾经责备他,认为他把别人的孩子看得更重。事实上霍伦对儿子有耳疾相当失望,转而把几乎全部精力用于学校教学。他自认爱儿子,为儿子提供很多。但他一直没有学会手语,时常出错,也常看不懂儿子的表达,需要妻子翻译。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他否认儿子的现实状况,也就是还没有放弃幻想。他会经常说话时不面向儿子,忘记儿子需要看他的唇语。在他的幻想当中,他有一个正常的儿子,面前这个儿子则令他不满意。 约翰·列侬之死在霍伦心中大概激起不少复杂的感受:同是音乐人,而且列侬死时41岁,大概与霍伦年龄也相仿。霍伦试图与儿子谈论列侬,但心烦意乱之下则更少有耐心。他认为儿子绝无可能理解自己,而这一切都是那耳疾、令他避之不及又无能为力的耳疾造成。 高赞的委屈和愤怒在一次次冲突中积累,在列侬死时,霍伦和高赞一起走到了一个契机面前。或许是受到母亲养育方式的影响,高赞保持着相当积极的态度,此时便以带有强烈情绪的“倾诉”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认同需要。应当说霍伦此刻终于开始接受自己有一个耳聋的儿子,这个耳聋的孩子是自己的儿子,这个儿子爱自己。霍伦后来开始积极参与对聋人的音乐推广工作,这种态度正是很多残疾儿童家长在接受现实后会产生的反应。他们因为痛苦于自己孩子和家庭的不幸,也关注其他同样处境的家庭和个体,他们通过这种关注常常会形成一个团体而互相支持、获得归属感。 3.作为丈夫 总体来说,霍伦作为丈夫的角色是相当稳定的。片中出现过一个小小的诱惑。在一片混乱和失望当中,霍伦发现了一位极具歌唱天赋的女学生露云娜,对霍伦来说,着意辅导她就好像在重温自己几乎已经放弃了的音乐人之梦。而在这过程中,露云娜也为霍伦的才华和对自己的支持鼓励而倾心。霍伦在最动情的时刻为她写了一支歌,这支歌的写作过程帮助霍伦升华了感情当中的一部分冲突。因为同时霍伦也很清楚自己对于家庭的感情和责任,当他翻起旧影集的时候——别忘了他的妻子爱丽丝就是个摄影师——他的微笑告诉观众他清楚记得难以舍弃的一切,或许他也会记得妻子年少时对其音乐教师的倾慕。露云娜的告别演出上的深情对演是霍伦为了结束自己投入的感情而上演的告别仪式。前面说过,霍伦的一生中,对音乐人的身份认同是在不断削弱的。同露云娜的告别也是一系列削弱中的一次。此后霍伦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教育和自己的家庭上面。 二、高赞的认同 虽然这是一部关于霍伦的电影,但是还是有必要来说说他的儿子高赞。因为儿子在很多方面是父亲生命的延续。影片中并未演出高赞的叛逆和冲突,只有认同。他曾经对父亲大声叫喊,那是他在片中第一次出声,或者曾经对父亲比出“混蛋”的手势,都是因为他对父亲的强烈认同受阻而产生的愤怒。这愤怒有多强烈,就表明他的认同欲望有多强烈。 早期在他懵懂无知时,母亲曾带他去到音乐教室。小小高赞看到父亲在指挥,他也跟着手舞足蹈比划起来,他是如此享受这个过程以至于后来闭起了眼睛。这多半不能用音乐天赋来解释,真正的原因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拜和认同。但儿子如此的陶醉表情无疑令父亲心中刺痛。如果他没有耳疾,霍伦定会全力培养他。 应当说是霍伦将愿望投射给高赞在先。高赞几个月大时,夫妻俩抱着孩子共奏钢琴,此时便根据婴儿凝视的眼神判断孩子“有天赋”,这无疑只能说是他们在幻想性地表达他们的期望;儿子稍大、被发现耳聋,霍伦在课堂上无限苦涩地说道“贝多芬不是先天便耳聋的”,则表明霍伦的一个幻想,他希望子承父业,延续自己的事业,同时也延续自己的生命。大约普天下的父亲都会对儿子有类似的期望。 然而现实很残酷。对于不愿放弃幻想的霍伦来说,不能继承自己的儿子便不那么象一个儿子。前面已经分析过霍伦认同父亲身份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讲,这过程也是高赞从依恋母亲到可以独立的过程。当霍伦无法用手语与高赞交流的时候,高赞等于没有父亲,母亲成为他与家里另一个男人沟通的唯一渠道。那个男人正是社会的象征,他的承认和接纳能够给予少年积极面对社会的勇气和自信。而这承认和接纳要发生,只能等待霍伦认识到幻想的破灭,认识到这孩子虽然不能够像自己,却仍然爱自己、希望与自己拥有更多一致,也就是希望认同自己。他们很幸运,约翰·列侬以自己的死亡帮助了他们实现了这一沟通。高赞将父亲从幻想中争取回来,父亲通过认识到儿子的认同欲望,接受现实,并积极设法建立与儿子的沟通,以此支持儿子的认同努力。这支持无疑是最有助于一个人社会化的力量。 据说儿子对父亲的认同会影响到他成年后的职业选择。在影片中也有一个确实如此的结果。高赞成为一名聋人教师,虽然我们不知道他所传授的内容,也许是语言,也许甚至是音乐,无论是什么,无疑他也像他的父亲一样受到了学生以及学府的认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