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国医风采 ]何树槐教授治疗头痛常用穴(下)

 田丽莉百和堂 2019-03-24

何树槐教授治疗头痛常用穴

意大利

6、尺前

【定位】位于前臂部,在腕横纹上10寸,当太渊穴和尺泽穴的连线上。

【主治】偏头痛、眩晕、胸部扭挫伤。

【刺法】选用0.30mm粗的2寸或2.5寸长的毫针,垂直进针,捻转提插得气后,针尖略向指尖方向,使针感传到指尖,可见功效,无针感则效差。留针20~30分钟。孕妇禁用此穴。不能过度用泻法,否则会出现晕针。

【按语】尺前穴是从一位经络敏感者身上发现的,早期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以后扩大到心脑血管病,胸腹脏器病变的治疗。实践证明此穴有解痉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疗效与针感有无及能否传到指尖有明显关系,但针刺手法的刺激量要因人而异,不可一味地追求刺激量和针感的传导,否则可发生晕针。作者在临床上用此穴治疗偏头痛、胁肋痛效果良好。

7、上四渎

【定位】在前臂近肘部,四渎穴之上,取穴时屈肘伸腕,中指背伸,前臂外侧面近肘部出现凹沟,凹沟最低处是穴。或取屈肘中立位,以肘横纹外侧端与肘尖连线为底边,向前臂外侧做一等边三角形,顶点处是穴。

【主治】偏头痛。

【刺法】选取1.5寸长的毫针进针,用提插手法找到针感后,使针感传导腕背部,或肩背部,或头面部,针感向头面部传导者效佳。为此,可用左拇指按压穴位远端,使针感向头面部传导。得气后的手法是先用平补平泻手法捻转5~7次,再提插5~7次,反复操作5遍,一般头痛可减轻或消失。为加强疗效,可继续操作1~2分钟,之后即可出针,不闭针孔。

【按语】本穴是根据郭效宗教授的“有效点”理论而定穴,临床用于偏头痛的治疗有良好效果。本穴位居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线上,手少阳经在头部与足少阳经相衔接,循行于头之侧部,故针刺该穴有调整和疏通少阳经气的作用,对偏头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8、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头痛,偏头痛,血管性偏头痛等症。

【解析】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而血管性偏头痛,是由血管之舒缩功能障碍所致,而内关穴对血管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故可用于血管性偏头痛的治疗。

血管性偏头痛发作时多伴有心悸、恶心、呕吐等症,而内关穴是阴维脉的交会穴,阴维脉维系诸阴经,故内关可调理内脏,有宁心和胃、调肝降逆的作用,故也可用于脏腑功能失调性偏头痛的治疗。

血管性偏头痛发作部位多位于额颞部,此处是少阳经循行区域。内关是手厥阴经络穴和手少阳经相联系,故内关穴又可通过手少阳经治疗偏头痛。

内关还可用于肝阳上亢性头痛。内关属于手厥阴心包经,配五行属于火,而肝属于木,火乃木之子,根据“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针刺内关用泻法,可治疗肝火上扰或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

内关也可用于肝气郁结性头痛。内关属于手厥阴心包经,肝属于足厥阴经,同属厥阴经,同气相求,可互相调节,互相为用;内关通于阴维脉,阴维脉维系诸阴经,所以内关可调节诸内脏功能,当然也可疏肝解郁;内关是心包经的络穴,联络三焦经,三焦主气,故内关又有调气理气的功能,因此内关可用于肝气郁结性头痛的治疗。

【刺法】选取直径0.22mm或0.25mm长1.5寸长的针,针尖向肘部倾斜60°进针0.5~1.0寸,用捻转手法,使针感放射到肘部,腋部和胸部,针感传导越远越好。留针30分钟。针刺得气后,不可反复提插,或强度捻转,以免损伤正中神经,造成手臂灼痛、麻木、握拳困难等症。

【按语】用内关治疗血管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肝阳上亢性头痛、肝气郁结性头痛多有效验,针刺后头痛部位血管跳动消失,头痛缓解。临床和实验研究均可证明,内关穴对心血管系统、内脏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以及其他内脏病症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是治疗血管性偏头痛和内脏功能失调性头痛的重要穴位。

9.列缺

【定位】属手太阴肺经,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偏正头痛等症。

【解析】根据列缺穴的经络联系,列缺穴主要治疗外感性头痛,肌肉紧张性头痛和内脏功能失调性头痛。

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穴,可宣肺解表,祛散外邪。列缺又是手太阴经络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联络,手阳明经上循于头面部,抵达鼻、眼、耳等部位,故列缺可治头部感受外邪引起的头痛,如风寒性头痛、风热性头痛、风湿性头痛、眼源性头痛、鼻源性头痛和耳源性头痛等病症。

列缺是手太阴经络穴,通于手阳明经。手阳明经筋分布于额颞部,其经筋从下颌部起,沿手太阳经筋前面上至额角,经前额达对侧额角,与对侧经筋相衔接(所属的肌肉有耳前肌、颞前肌和颞肌前部等)。故列缺也可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肌肉紧张头痛。

列缺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诸阴经,阴经有维系内脏,调节内脏功能的作用,故列缺又可用于内脏机能失调性头痛的治疗,如肝阳上亢性头痛、阴虚阳亢性头痛、行经性头痛等。

《四总穴歌》曰:“头项寻列缺”,《医宗金鉴》更明确指出列缺“偏正头痛治自痊”,可见列缺是治疗内伤性头痛和外感性头痛的重要穴位。

【刺法】用直径0.25mm长1.0的寸毫针,针尖向肘部斜刺0.5~0.8寸,使针感向上传至肘部、肩部,有时也可上达项背部,效果更好,如果针感向下传导到拇指、食指也可,但不如针感向上传导效果好。得气后用龙虎交战手法,持续捻转1~2分钟,头痛可明显减轻或消失。注意针刺得气后,不可大幅度提插或捻转,以免损伤桡神经和骨膜,造成腕关节无力和剧痛。

【按语】列缺是治疗头痛的重要穴位,古代医籍中有很多记载:《针灸大成》:“偏风,列缺,冲阳。”《席弘赋》:“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临床实践证明用列缺穴治疗偏正头痛有很好的效果,在治疗外邪引起的头痛、眼源性头痛、耳源性头痛、鼻源性头痛时与合谷、外关等穴同用效果更好。对内脏功能失调性头痛,可结合辨证取穴,如肝阳上亢性头痛配合太冲、大陵;阴虚阳亢性头痛,配合照海、三阴交;胃气上逆性头痛,配合中脘、内庭;痰浊阻滞性头痛,配合中脘、丰隆;行经期头痛,配合中极、三阴交等。对于顽固性头痛也可采用埋针的方法,取头痛同侧列缺穴(两侧头痛取双侧),皮肤消毒后,针尖朝肘关节方向刺入0.5寸左右,待针下无任何感觉时用胶布将针柄固定,留针1~2天,每周更换3次,有良好的效果。

10、完骨

【定位】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头后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偏头痛等症。

【解析】完骨穴是足少阳经和足太阳经的交会穴,功能散风息风,少阳经循行于颞部,故可用于内外风邪引起的偏头痛的治疗。完骨穴处的浅层布有枕小神经,耳后动、静脉,深层有项深动、静脉,故又可治疗风邪引起的枕神经痛和血管性偏头痛。

【刺法】患者坐位,一侧头痛取患侧完骨穴,双侧头痛取两侧完骨穴。用1.5寸长毫针,针尖向同侧眼球或耳垂方向刺入1.0~1.3寸。行捻转泻法,使针感向患侧头部扩散。留针30分钟,头痛可缓解或消失。

【按语】风池和完骨同属于足少阳胆经,都位于头项部,都可用于偏头痛的治疗,但在临床应用上各用偏重。风池可用于偏正头痛,完骨仅用于偏头痛;风池多用于头痛起于额颞部者,完骨多用于头痛起于眼外角者;风池多用于头痛兼见眩晕者,完骨多用于头痛兼见耳聋、耳鸣、耳内疼痛者。

有关完骨穴治疗偏头痛的古代文献记载可见于《针灸大成》:完骨主治“头面肿,颈项痛,头风耳后痛。”古代文献记载虽然不多,但对于偏头痛和后头痛确有一定效果。如颈椎病、乳突部病变引起的头痛,在本穴位处常有明显的压痛,针刺本穴可有明显的效果,如果配合外关、足临泣或列缺效果更好。如果没有热像,再配用灸法。针刺本穴时,一定要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不可刺入太深,如刺入过深可刺中椎动脉,引起严重后果。针刺深度以1.1寸以内较安全。

11、翳风

【定位】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耳垂下缘,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主治】偏头痛等症。

【解析】本穴名之翳风,翳者蔽也,穴在耳后凹陷处,意遮蔽风气之处,善疗风邪,故名翳风。翳风穴是手足少阳之会穴,少阳经循行于头之偏侧,本穴又位于头之侧面,且善疗风邪,而偏头痛又多由风邪所致,故可治疗偏头痛。经验证明深刺双侧翳风,治疗偏头痛有一定的效果。王云凯在《百穴精解》中指出,偏头痛患者的脑血流图多数以扩张为主,波幅显著增高,两侧波幅不对称。针刺翳风穴后,脑血流波幅高的明显降低,波幅低的可升高而趋于正常。这种良性的双向调节,可使失衡的血管运动重新获得相对平衡,头痛即可解除。

【刺法】穴位局部消毒,右手持2寸长毫针于下颌角与乳突之间缓慢进针,向对侧乳突直刺1.5寸左右,手法以捻转为主,尽量少提插,使患者产生明显的酸、胀、麻、重感,绝大多数患者的针感可放散到咽喉或舌根部,表示针刺深度和角度得当,留针20分钟后起针。注意针刺不可过深,以免刺中深部的迷走神经,波及心脏。

【按语】翳风穴在古医籍中多载其治疗耳聋、耳鸣、面瘫、下颌关节痉挛等症,未见有治偏头痛的记载。用本穴治疗偏头痛始于近代临床报道。

针刺翳风穴治疗偏头痛效果良好。笔者体会有三点:①根据现代神经解剖与神经生理知识,本穴深层组织结构相当于颈上神经节,针刺该穴可直接影响颈上神经节而调整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及时控制偏头痛的发作。②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针刺的深度和角度,即深度为1. 5寸左右,角度必须向对侧乳突,针感放散至咽喉或舌根者效佳。③实验研究证明,翳风穴对脑血管和脑血流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续完)

附:何教授简历

何树槐,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1937年出生于中医世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入附属医院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从事针灸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在临床上主张辨证论治,尤其强调经络辨证和治疗,对中风、头痛、痹、面瘫、神志病有较深的认识和独到的治疗方法。在教学上主张以经络为纲,贯穿病因病机、辨证、治则、取穴、施术整个治疗过程中;并用中医的理论系统地解释了输穴的功能,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刺灸法上,倡浅刺法,扩展了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的应用。撰写论文30余篇,著有《针灸学》、《筋骨疼痛的针灸治疗》、《针药并用治头痛》、《针灸治疗学》(副主编)、《针灸学参考资料》、《中国针灸学》(编委)、《实用针灸词典》、《针灸保健学》、《单穴治病选萃》、《针灸辨证治疗学》(西班牙文)等十余部。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院长、针灸治疗教研室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输穴研究会主任,意大利villa jiada中医学院院长、世界中医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核心课程教材编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世界浮刺针灸学会荣誉主席。

校核:王仲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