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食养山房,看到生活原本的姿态

 缘何此生只爱书 2019-03-24

题记:1600多年以前,人们之谈出世、入世。面对世间的黑暗波谲,只能屈从隐忍,因为除此以外,便别无去处。直到陶渊明写出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花源记》之后,人们对与世隔绝的山林生活才有了别样的美好愿景。即使身处纷乱悲苦的世间,也因为有了一份对自然纯朴的向往,而让理想有了寄身之所。一千多年前,是陶渊明将这个世界描绘了出来,一千多年以来,又有多少人前赴后继地去找寻那片不知所踪的桃花源?也许直到有一个名叫林炳辉的人,将自己在山林中的房子命名为“食养山房”之后,“桃花源”这个名词,在当世人心间,才有了全新的模样。

这几日也在台北的街巷中随意兜转了不少辰光,没有特别的目的地,眼看着道路两边的九公寓内透出灯光,还是会深感这是一座现代大楼和旧宅老厝共生共息的城市。

但是,奇妙的是这两种看似针锋相对的气场,依然能从衣、食、住、行,品味触感渗透进不同的日常层面,交相错落,却又圆满契合生活。舒适、有机、自然的生活文化,在台北,的确有迹可循。

在这次本总参加的“隐性中国”的活动中,就有一个名叫“食养山房”的目的地。不知道那个地方能否探寻到我想要的那个自然舒适的所在。

于是,我和这次同行的精品菁至社群,从台北的市中心,一路跋山涉水,穿越溪谷竹林,前往藏身深山之中的食养山房。

阳光照过庭中苍翠的树叶稍,打在原木厚桌上。桌上,一支月桃枯枝在素朴的竹帘上伸展姿态,时光在此也忍不住放慢了脚步。餐厅依山涧溪流而建,空气湿润,通透得几近于无。置身如此澄澈空间,心绪也悄然。

△山房掩映在一片佳木葱茏之中,附近有溪流,有竹林

食养山房与主人

随心随性的机缘


听说五十岁单身的林炳辉,是一个深爱茶道、带股修行人气味的宜兰人。对于过去生平,我没有多问,他更是是含笑不语,这让食养在的初印象中更显传奇。

△林先生在茶室喝茶读书

在参观的间隙里,我们才得知主人林炳辉年轻时是名设计师,经朋友介绍,租下一处偏僻地方的铁皮屋,本想用于仓库,顺便成为自己避世歇脚的地方。他曾经表示,最理想的样子,无非是“接些工程图来画,朋友来访,就泡茶招待他们”。对美感十分要求的他,即使是一间「仓库」,也依个人品味,不怠慢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以最简单的手法让它浸淫滋发出主人的味道。

慢慢的,许多朋友来到这里喝茶、聊天,在这一个空间里,大家总是放松愉快、舍不得离开,于是他不仅住了进来,也决定将这里经营成一个文化创意的人文餐厅。

这里其实已经是食养山房的第三个选址,就整体设计而言,与其说这是一个餐厅,不如说是一个隐居山野的文人书房或者说日式茶室更为准确。因为空间旷阔,我们在闲庭信步时更有一种置身山林的开阔感。

先映入眼帘的是五号茶室,它掩映在一片佳木葱茏之中,几栋建筑就散落在这片翠绿的山林间,若是远远看进来,不仔细也许很难发觉。进入室内后,耳边隐约能听到轻声低吟的梵经颂唱,眼中所见也是充满东方禅意的风格。

相比之下,六号茶室的风格更加随心随性。听说,一日施工,员工忘记盖防雨布,簇新的铁皮生了锈,主人反而觉得生锈的模样与周边景致更为相容,就索性把铁皮做了生锈处理。从远处眺望,这座外观古朴低调的房子仿佛是与山、树、溪流一起成长起来的,毫无突兀之感。露台之上,淡然雅致。置身室内,满眼花草绿植,顿感舒朗、通透,而山水风光就在窗外。


坐定在茶室内,更能体会到中式设计的雅致和玄妙。我发现这竹帘是茶室的点睛之笔,用竹帘作为空间区隔,每个小单位空间在开放中,依然保有其独立性。这竹帘子创造帘外、帘内呼应着好山好景,多了层虚实间画中画的暧昧与想象。

人置身食养山房,很大的错觉是外面在下雨,或者刚刚雨过天晴,空气中还留有一份润湿。真正的原因是它依山涧溪流而建,绿树围绕,花映其间,每个空间都通透澄明得几近于无。正是这近乎于无的空间感,让人会变得心绪悄然,然后发现那一处处的美,原来就在这似有若无中,比如那袅袅燃起的炉香,风吹动的垂帘,暗夜摇曳的烛火……


飨与茶

世间难得是天然

从选址到布局,不消说,这些都是食养主人的匠心。当然,最绝的还是菜品。这样的餐厅,落成这样与天地山水相融的所在,如果只是循规蹈矩地就着菜单份例而卖,倒是少了一份雅趣。入座后,店员为我们将杯中乌龙冲开,驱散初秋山林的些许寒意。

“少了菜单,客人会期待,会想跟我们讨论菜色,产生对话。”主人淡淡地说道。“逢茶茶,遇饭饭”,随心的是菜品,不随心的是对健康精致料理的执着。

在食养山房用餐,你会发现他比之味觉,更讲究的是五感体验,每道料理和谐地构成一幅美丽的画,每一道菜也是老板精采之后的自由创作。他只选用当季食材,搭配颇具艺术感的食器和经营者对菜色的巧思,在贩售健康料理的理念之下,更多了一重文化的寓意。


问主人为何不设置菜单,他说他懒得照着菜谱做菜,于是便随意混搭出无数的菜。菜因此闲闲的,像他人一样。虽然一道道地上,但不会对胃造成逼迫感。也或许,胃被它不经意的样子给骗住了,只知道接纳,一道一道地接纳。

食养山房最盛名在外的,莫过于那道莲花汤。炖煮藕、荷叶、莲子与菱角,上桌,其上静置一朵干莲花。随着热气熏蒸,莲花在汤面徐徐绽开,诉尽花开花落的一生。

△莲花从闭合到缓缓盛开的过程

食毕,余味绕梁,意犹未尽。

慢生活

当我们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

生活已离我们远去

说来天下值得记忆的美食挺多,但食养确有一种在美食中安驻下来的魅力,空间如此通透,即使是带着纷乱的思绪而来,它们也会像梳理好的羽毛一样伏贴。何况还有潺潺的水声,抚慰着那些浮躁之心。

和主人的交谈,更像是美食之外的享受。黄昏浅映入室,彼此放松后的情绪也值得珍藏。

:您在中年的时候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就是做了食养山房,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因为形形色色的诱惑很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您觉得这一点上,有什么方法吗?

:我认为没有特殊的方法,就像我喜欢喝茶,才有了食养山房存在的可能。人生没有完美,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是温饱的刚需,他有的那些内在的追求往往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就会羡慕别人,会觉得自己很迷茫。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心里喜爱的珍贵的东西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而这条道也不用急于求成。

:那当你的修行和商业环境形成矛盾的时候,您会选择何去何从?

:其实矛盾是修行的人必经的一道关卡,就好像禅如果没有参来支撑,也会显得枯燥一样。而凡世间琐事最多,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人都会经历疲惫感,这也是每个人会遇到的瓶颈。而只有自己坚持下来不放弃,找到机会转弯,才能突破这个瓶颈,完成自己的修行。而工作其实也是修行的一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落实在生活和工作,修行也是无意义的。

:想问林先生,在做餐厅之前,有没有想过食养山房会成为台湾人口耳相传,津津乐道的处所?

:其实没有,当年买下这里的初心就是累了,觉得每天在城市里看着人来人往,听着大家说成功,说成就,说完美,反而越来越站不住,觉得虚。来这里就是要过普通人的生活的。

△林先生和大家喝茶聊天

:那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吗?

:可以说是的。30岁的时候说的话多,做得少。盘里总是不断想加东西进去,想办法把东西作美,都是一种作意,那样的多余是因为心里不够自信;现在50几岁了,就会习惯用减法,尽量把不相干的,不需要的通通都拿掉,只留下最精简的东西。这个山房就是我如今最精简又精美的东西了。

:那当你听到外界的一些质疑的时候,心里还会有沮丧,或者想要为自己发声吗?

:不会不会,很多时候,每个人对于事物都有自己的标准答案或者比较高的一个期待,但是把这些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无非就是透支自己。我年轻的时候也透支挺多的,如今只想停下来喘息。

:那这也是你为什么每天只接待30人以下,菜品也没有菜单的原因吗?

:是的。接待的客人不多,不是为了什么“饥饿营销”,真的是因为这个地方来的人多了,就没办法保持它的本色和我的初心了。我不希望说这里每天排队,大家都很着急,来了也只是拍拍照,心态还是很浮躁的感觉。菜品没有菜单也是这个原因,来山里最好的就是吃这里的四季不同的山味,我也想多创新一些菜品,有了菜单,倒是束缚住了。

洽:有没有考虑过让自己的子女继承自己的事业,或者说您觉得父母有把事业传承给下一代的必要吗?

林:没有没有,我不想别人和我一样过得辛苦。比如我会建筑、会做饭、会茶道...看起来会很多,其实我也很辛苦,我希望别人的人生能简单一点。当然,我也觉得我的人生很幸福,只是我不觉得应该把自己认为的幸福强加到别人的人生里。而且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没有一个人是有义务去继承你的人生的。我也没有想过食养山房以后会怎样,它很可能会走下去,也可能会关掉,我觉得没必要找一个很无辜的人来继承,如果他没有能力,那他也会很痛苦,这就是打着为别人好的旗号,扭曲了他人的人生了。

......

闲谈虽不多,但是林先生洒脱旷达的人生观和对热爱的事物所秉持的工匠精神却让我看到了人生和生活本该有的姿态。在最后的送别中,我仿佛觉得在和一个阔别良久的老友互诉衷肠后的告别。

主人林炳辉在43岁那年放下所有,回归山林,如今白衣白衫,言语中仿佛云游的僧人。

于是,他舍弃世俗所谓的成功,跑到流水潺潺虫鸣遍地,清风明月相伴的僻静山林,造了一个禅意流转的修养待客之所,名字雅极──食养山房。

洽客in社群联盟成员简介

菁至

本次“隐性台湾”之旅,由精品女性社群菁至组织成行。菁至,是由知名策展人、媒体社群专家、浙江卫视名人关系专家张菁如创办。为大都市有成长需求的女性,定期带来全新体验的线下精品课堂、知识产品和生活美学产品。以极致主义标准,为用户提供有品质的时间投资方案。

菁至,深信精致的同义词不是奢侈,而是不苟且。精致不是表面上昂贵衣服鞋包品牌包装,而是从内心真正确认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是严要求、不将就的生活态度。生活除了诗和远方,更需要眼前的“菁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