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汉字文化,你了解多少呢?

 驭极 2019-03-24

最近小编迷上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前段时间在抖音也是非常的火,每次听到都会让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哼上几句,它的歌词是这样的:


茕 茕 孑 立 沆 瀣 一 气
踽 踽 独 行 醍 醐 灌 顶
绵 绵 瓜 瓞 奉 为 圭 臬
龙 行 龘 龘 犄 角 旮 旯
娉 婷 袅 娜 涕 泗 滂 沱
呶 呶 不 休 不 稂 不 莠

......

我相信大家都听过这首歌,没错!这就是前段时间火遍大江南北的“神曲”《生僻字》这首歌的作者是陈柯宇。每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都会不禁感叹道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汉字是我们交流和书写的工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面对5000多年来朝代更叠,汉字也在不断的演化之中。而历朝历代我国到底有多少汉字呢?这些做为国人的我们却不得而知,今天就让小编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我国历代汉字方面的知识吧。

中国文字的构造,旧有六书之说,即:(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六者中第五种为文字增加的一例,第六种为文字减少的一例,只有前四种者是造字之法。


到了战国时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各国文字不统一。除了字体不同,就连声符、形符也有很大的差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责令丞相李斯负责对文字进行了整理,除去了和秦国文字差异较大的文字,制定出了新的字体作为官方文字。不得不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我国文字混乱的局面,为将来中国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秦汉时期最为流传的是篆书,大抵是刻在简牍之上。篆书根据字体的不同又分为:甲(古文),乙(奇字),丙(大篆),丁(小篆)。小篆是秦以后通用的文字,而大篆是周以前通行的汉字,至于古文则是大篆以前的文字,而奇字又是古文的一部分。

据《汉志》中说:因秦时“官狱多事”,又据《四体书势》中说:“令隶人佐书”中可以看出,在秦时坐牢的人特别多,而那些犯刑徒的奴隶和服劳役的犯人包括许多狱卒,他们大多是一些不会写字的人,所以他们写字时只要画在上面就算,所以文字笔画形状变异而形成了后来的隶书

篆书是圆笔,隶书就是方体。隶书比篆书书写起来要简便的多,所以一经通行,就开始流行了下来,而且因为通行,所以书写的人也不只是徒隶了,文人墨客使用后逐渐开始追求美观,而形成了隶书。

隶书在追求美观的过程中又逐渐进行了演化,变成了一种有挑法的隶书,凡是带有美术性质的字,十之八九都用那些有挑法的隶书。而那些追求实用不加挑法,不求美观的书也就是章程书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正书也叫做楷书。所以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正书(楷书)是隶书的旧派,没有挑法

汉代草书的初见等同于后来的行书,是供起草用的。只求自己认得,而不给别人看,这样的字自然是写的将就一些。写的人只求速度而不求美观,于是草书的字体与正书相去甚远,从而导致只认得正书(真书)的人不认得草书。于是草书距实用性渐远。

而到了汉献帝时期,书法家张芝所书写的字则是”上字连着下字“其字竟然无人能识,后人就将张芝所创的草书称之为狂草,而那些一个一个分开的草书称为章草。

狂草固然不可用,而那些章草也让许多人不能识,如果偶然拿起草稿给别人看,别人看不懂,那岂不是麻烦,所以另一种文字行书显现于世。行书的写法有两种:一是,写正书的人把它写的潦草一点,称之为真行。二是,写草书的人,把字写得凝重些,称之为行草。

汉字的数量


据今发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这些文字多以象形字为主,被刻在兽骨和龟甲上,据学者统计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中约有3500~4500个字。

到了汉朝,汉字的数量大增加。西汉扬雄的《训篆篇》就收录了2040个汉字。这还不算多。到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我国最早的字典,一共收录的汉字就有9353个


到了三国时魏国的李登写了一本叫《声类》的书,书中共收录了11520个汉字;而张辑的《广雅》中收录的汉字已经达到18150个。

而梁朝的顾野王著的《玉篇》,共收录的汉字多达22726个。


到了宋朝,汉字的数量又增加了,陈彭年著作的《广韵》共收录的汉字达26194个;而王洙和司马光等写的《类篇》收录了33190个汉字。

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共收录33440个汉字。直到清朝的汉字数量进一步增加,张玉书等编纂的《康熙字典》共收录了47035个汉字。


到了当代《中华大字典》收录48000字;《汉语大字典》收录56000字;《中华字海》收录的汉字高达85568字。


文字的魅力,又不仅局限于,走进一段的历史,他还可以走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俗话说”字如其人”说的不是说一个人的文字和他的外表相像,而是说这个人的字迹中透着他的气质,他的谈吐,它的精神面貌。这才是文字魅力的体现。

汉字是最古老而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到殷商时代转化成甲骨文,以后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文明的进程。汉字对于继承中华文化,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引进外来文明,促进国际交流都作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





编辑:周明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