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险经纪人真的比保险代理人好吗?

 德内丰严如来 2019-03-24

凡事没有绝对,好坏也都是相对而言哦。我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从整个保险销售行业的方式,到个人代理和经纪人代理区别为您答疑。

具体文章可以看公众号:小土大明白

对于咱们消费者而言,要买保险主要有遇到5大渠道:

个人代理人、电话销售(电销)、银保渠道、经纪渠道(保险经纪公司、专业代理公司)、电子商务(互联网保险,也叫网销)。

每种渠道的特点给大家介绍一下:

个人代理人营销:

比如你平常见到的各家公司代理人,卖一家产品,业内俗称个险/个代。

银行保险:

比如你去银行存钱遇到的推销人员,卖一家产品,业内俗称银保(额,曾经投诉的重灾区,“存单变保单”这个词汇的始作俑者)

网上投保:

比如你在某公司的官网、官微、官方APP上直接购买产品,卖一家产品,业内俗称网销。但实际上网上投保,越来越演变成工具,而不是渠道。

电话营销:

比如你经常接到的推销电话,让你存钱有收益有保险,卖一家产品,业内俗称电销(额,曾经骚扰误导投诉的重灾区)

经纪公司(经纪人):

一般指保险经纪公司,卖多家产品,立足于中间的角色(正在崛起的新兴势力)

个代VS经纪,哪个更好?

个人代理人与保险经纪人,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都是保险销售主力渠道之一

都是通过自己个人的努力销售保险

小知识:

保险公司代理人与经纪人都是属于中介人,是客户与保险公司成交的中介人,只不过代表的立场不一样。简单可认为,代理人代表保险公司销售本公司产品,而经纪人代表客户利益,在市场上挑选产品。

二者的不同之处,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1)法律地位、立场模式不同

用一个词概括其区别就是:

保险经纪人做的工作是咨询式销售,而代理人的工作是推销单一公司销售。经纪人代表的是投保人的利益,而代理人代表的是保险公司的利益。

但这可能只是保险法上的表象,而实际上根本的不同,在于立场和模式。

经纪公司就是是个第三方中立机构,就像京东、苏宁一样,他的职能就是帮助人们去筛选优质产品。正因为其中立的性质,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更公正、理性、客观的决定。

我非常愿意把保险经纪比做苏宁电器,苏宁电器中销售很多电冰箱,均可视为保险公司的产品,假设重疾险是冰箱,则有5000元的冰箱,也有3000元的冰箱,假设医疗险是洗衣机,则有2000元的洗衣机,也有1000元的。没有听说过苏宁电器,只夸一家公司的冰箱好,如果客户来购买冰箱,一定会给客户介绍完了优点再说缺点,客户没有购买A,而购买B冰箱,对于A是损失,对苏宁电器来讲,并不会损失。

所以经纪人可以做到相对更客观中立。这就是立场。

(2)代理人与经纪人视野、多角度不同

保险经纪人在目前的中国保险市场环境下,确实能够打破垄断和信息不对称,让客户能更客观、多角度的了解中国的保险市场。

不同保险公司产品之间费率、责任以及服务的差异化,具体的产品对比就不说了,之前已经说得太多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使一个公司有优势产品,一般来说也无法做到每一个类型产品都有优势,所以多家组合也是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的很重要的方式。

和专属保险代理人不同,做保险经纪人会有更开拓的视野,不局限于仅仅了解自己公司的产品,所以也能更客观地看待整个保险市场。

当你只能卖一家公司的产品,你还说你是客观诚实?立场公正?我是不信的。

(3)专业咨询VS销售技巧

经纪公司的工作更加要求你的专业性,每天有大量的数据、知识、专业技能等待你去钻研,经纪人对新人说的最多的就是“你专业了自然会有客户”。做的工作更多的是被动咨询,而把80%的精力用在了专业学习上。

保险经纪人因为要同时了解多家公司产品,所以对于专业度和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

而保险代理人花了80%的时间在销售上,所谓的拉客户,领导讲的话是“只要你每天打500个电话,每周见十个熟人聊保险,你就会成功,如果没有成功,说明你不够努力。”每日早会,会有签单的人上来分享,我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或者心理学或者话术最后把客户签了下来,给人感觉不是在卖保险像是在打鸡血。

保险产品的本质是法律合同

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白纸黑字才有合同效力,其它的都是如浮云一样的承诺。

购买车辆时,具体的型号,配置,要明确到产品说明书里。

购买房子时,具体的座落,面积,公摊,要明确到购房合同里。

然后我们购买保障一辈子,交费几十年的保险时,我们竟然不看合同?不看条款?

切记,除了合同,除了条款,其他的口头承诺都是浮云!

对于金融产品优劣评判属于事实判断,也就是像买电脑一样,把参数放在一起做对比,产品的确是有优劣好坏之分的。那就应该像做科学一样认真严谨的去分析好坏,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利弊。

然而现在很多保险代理人把它做成了一门玄学,像是一场宗教营销,用洗脑的方式在传播很多口号,夸大很多作用,把科学作成了迷信。这无疑是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

某安把自己的某福吹成是十全十美,从头保到家,把别人的家的产品说成了是垃圾。这不是拜上帝是什么?还有把保险吹成是灵丹妙药的,仿佛买了就可以解决生活上的一切问题。

如果我股票购买了*安保险,*华人寿,*ICC的股票,我一定要研究这家公司,我再小的股东。也要考虑的是公司丰厚、稳健、长期的回报。

如果我是客户,看这家公司的利润多少、高楼多少层,高管领多少千万年薪,是没有意义的,利润说不定,正是收割我的韭菜,高管的年薪,正是我溢价的保费贡献的。

真实的故事:

沉重的历史包袱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高速的GDP增长带来了银行利率的大幅度攀升,精明的老百姓自然把钱存进去银行。

由于当时保险业的监管环境未成熟,很多保险公司为了吸引和留住客户,开出了一批定价利率高达10%左右的产品来争市场抢份额。而在每次降息前夕,各家保险公司的销售额更是突飞猛进,甚至爆发了万人排队买保险的抢购潮!其中平安就从当时的“小公司”一跃成为“大公司”。

但随着中国降息潮,由1996年的10.98%降到1999年的2.25%,犹如过山车,惊心动魄,银行能随时调整利率,保险公司的保单可是保证续保并且终身执行约定利率,在二三十年后的今天,保险公司不得不采取“自己约的炮含泪都要打完”这种态度去开始兑付这批老保单,巨大的利差损逐渐显现,每年都在源源不断地亏钱。这批保单甚至一度成为某大公司上市的极大障碍,后来经过保监会特批,才得以顺利上市。

截止2006年9月30日,中国平安的高定价利率保单准备金总额约为900亿元,平均负债成本为6.5%。

中国平安成立于1988年

中国人寿成立于1949年

太平洋人寿成立于1991年

新华人寿成立于1996年

泰康人寿成立于1996年

以上这些经历过高利率时代的保险公司,在2003年(尤其是1999年)之前卖出的保单,给客户回报过高,超过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使得保险公司出现长期负债。

保险产品是终身条款,为了弥补债务,只能让新进的保单来填补“曾经犯下的错”。

其中仅仅平安一家的利差损就高达800亿,这个数字不是我说的,是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自己说的。可想而知,这几家老牌大公司合计起来的包袱得有多重。

这几百亿的利差损如何弥补,由谁来买单,大公司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之前我做生意亏了,我还要继续经营,在利差损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我不得不把现在的产品价格卖高一点,以弥补之前的损失。换句人话,就是说,我们大公司补窟窿都来不及,没有闲情逸致去开发一些性价比高的产品,只能高价卖产品给新的投保人,由他们来补上旧窟窿就好了~

另外一项由“现在的投保客户”转移承担的,就是广告费用。

以2016年为例,四大上市险企业,总体日均广告费在6619万。其中“广告王”中国平安全年广告宣传费172.4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69.2%,占四大险企广告宣传费总和的71.38%。

2016年平安新收保费为909亿元,广告费用为172万,广告费用成本为19%。而这一年,华夏新收保费已经为平安的1.5倍,1377亿。

而新出现的保险公司没有历史负债,且更具创新意识,摒弃了传统的广告烧钱方式,更能利用新兴渠道来有效降低成本(如互联网、第三方经纪人),得以推出更具高性价比的优秀产品。完全可以轻装上阵,这也是价格更具优势的原因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