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话说上千遍也就成了真理。当我们的教练说动作不正确就会被错误动力定型,以后永远改不了时,我们害怕了。于是挥拍,挥拍再挥拍。这就是大家看到的初学者网球入门时的技术恫吓。
实际上按动力定型原理,如果你的击球动作是上旋并技术定型了,是否就无法再学习下旋或平击了呢?答案显然不是。挥拍是可以帮助某个技术动作固定下来,也可以帮助把其他动作固定下来。所以你既然你能养成这样的击球习惯就肯定能养成那样的。
应该说从挥拍开始学习网球是能学会打网球的。但是能不能使学习效率更高一点呢?答案是能。创造真实环境和降低击球难度,很快就能打球。不需要在泛化阶段用那么多空挥拍来正确动力定型。 当我们懂得运动心理学、生物力学后,重复刺激形成反射就成了常识,于是“正确动作”——挥拍简单重复等于定型公式就这么成立了。 “正确动作”有个特性,你必须在正确的站位,正确的节奏中,在正确的击球轨迹和击球点打到这个球时,才有可能发生,这些决定于你大脑的控制中。这时你的动作外观已经很正确了是么?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要观察动力链的流畅。但我们肉眼所见的只有这个动作外观部分,于是我们就轻易相信了从这里入手。怎么样,你有理由相信先挥拍再手感,再球感的学习模式才是最能学到“正确动作”的了吧。
我们来看你的完全的“正确动作”需要多长时间。年击球量:一般业余约15万,业余疯狂爱好者约50万,专业100万以上。等你看到专业运动员的潇洒击球时,他们大多已这样练了十年了。最关键的是,从来没有人一开始动作就完全正确。职业球员的技术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蜕变过来的。再请问,你能完成这个练习量,需要这么好的技术么?你靠上班还是打球谋生? 两种方法12课时学习对比: 一,训练综合性,第一段4课时 “新法”,球感动作同步发展,很快能建立对打。学习过程愉快,高效,各项开支相对经济实惠。 ——“老法”,先挥拍,矫正,,球感训练缺失,实际操作难以形成稳定对打,学习过程枯燥,相对低效,各项开支更高 二,训练密度,第二段4课时 “新法”,击球量平均约每小时500——700,全部是对打产生,刺激全面 “老法”,击球量平均约每小时300——400 其中一部分还在挥拍,一部分原地,极少对打,刺激不全面 三,技术实施,第三段4课时 “新法”,正反手对打动作自然,有重心调整动作,初步力量线路控制,有明显位置感 “老法”,还有人不能对打,部分有重心调整动作,击球控制相对差,普遍没有良好位置感 |
|
来自: 千里马33738602 > 《心德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