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第三章 和解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调和肠胃剂适用于肠胃不和的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常,那治疗肠胃不和证。 肠胃不和这类,调和肠胃,有的说调和寒热,但是从平其亢厉这个角度呢,象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的,这个泻心类的方,以调和胃肠为主的,从功用从脏腑,比较突出的是以调和胃肠为主。 如果以寒热并用,调和寒热,这方太多了,所以在调和肝脾之后,以调和肠胃来作为一个分类,是比较好的,从前面的这个五版教材以后都这样,六版改为调和寒热了,当然这个方是寒热并用,但重点主要是胃肠了,从反映的证候也是这样,核心是一个胃肠升降失常。
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6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分二次服。 【功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
半夏泻心汤也是《伤寒论》的一个名方了,在原书的运用和我们现代运用,从病机的理解上,可以说有一点差别,原书就强调半夏泻心汤是误治以后的,现在临床很少是一定推理它是误治以后,它只要是属于寒热互结于中焦,形成升降失常为核心,就可以把它作为基础方来治。 哪怕你没有这种正气虚弱的一面,没有《伤寒论》说的由于误下伤及中焦的阳气,这样它才产生寒,那外邪入里化热,产生热,造成寒热互结,它寒热这样来的。 那我们现在在临床上,它不一定有这个过程,而且不一定是由表邪入里化热,即不一定是表邪入里化热,也不一定是误下伤中生寒,本身因饮食,又有外来的因素或者饮食因素,各种因素形成有微热,苔薄黄,胃气上逆,那这就有热,这个方用的时候没有明显实邪,所以他特别强调,心下痞,按之濡,用来强调没有这种积滞的实邪。 如果有积滞的实邪,一种可能化热,热实互结。一个可能饮食糟粕之邪停滞,那就要用下法,消法。正是由于有这个心下痞闷不舒,寒热互结,所以《伤寒论》认为有的医生又容易把它理解是一种实邪,再用下法,一再误下了。 所以现在来说是根据泄泻特点,是体现出虚和寒的方面。 * 胃气上逆,呕吐特点,体现出胃有热的方面,上热。 * 寒热互结呢,从气机不能舒展,造成痞闷不舒,这种自觉症状,心下痞,按之濡,有这个特点。 所以主证里面,它是心下痞满,呕吐,下利。
这个表反映辣就是说《伤寒论》上面对半夏泻心汤证病机的一个分析。 邪由表到半表半里,在少阳这个阶段有胸胁苦满。 误认为有实邪而用攻下,攻下就产生了两种结果: * 一个是邪热,外邪乘虚,由误下引邪入里。它会由少阳开始入里,入里过程当中,邪正相争要化热,所以邪热内陷。 * 另外误下伤及中阳,阳气受损伤,产生虚和寒,所以寒和热这两组,上热下寒,胃热肠寒,交结中焦,互结中焦,阻滞气机,导致了心下痞。 * 这个中焦气机阻滞引起升降失常,呕吐,泄泻。 * 由于邪郁有一定化热,所以,苔黄,可以有舌苔黄而腻了,有这个特点。 总的它是在脾胃系统,胃肠道反映在寒热病邪互结。
实际上应该说在临床上往往,寒和虚为本,热为标,所以造成一种肠胃功能的紊乱,所以对于这种寒热互结在中焦呢,就必须寒热并用,平调寒热,同时消痞开结,消痞开结指的寒热互结在中焦,那气机阻滞,那解决这个痞结只有把寒热分消,这个方子比较典型,用辛开苦降的方法,后世运用这种辛开苦降的方法,来解除气机的闭郁是经常用的,这儿没有实邪,主要强调没有实邪。
从这个方里边, * 用黄芩、黄连,是寒凉清热,清入里郁而化热,这个热,清泻这个胃热。
* 用半夏和干姜呢,半夏辛苦而温,干姜辛热的,既能够温散寒邪,针对误下以后,下寒,胃肠偏重于肠,同时半夏还要和胃降逆作用。 这样两类,寒热两类药结合运用,既能够平调寒热,又能够辛散辛开和苦降结合,解除寒热互结造成气机阻滞的痞结。 所以说它平调寒热,消痞开结。 平调寒热,针对了寒热并用;消痞开结针对了辛开苦降。
从这个方证的前提, 有一定的脾胃虚弱,虽然临床不一定是由于误下造成的,但是用这个方的基础有一定脾胃虚弱。 * 所以它有人参、大枣、甘草,用来益气补中。 从《伤寒》的观点来看,没有这个虚弱,这邪不可能乘虚内陷,而这个虚也是由于误下造成的,从伤寒观点看是这样的。 但是在用,象人参这类在这个方里仍然是个佐药。也就是说当务之急是平调寒热,辛开苦降,人参这一些仅仅是纠正由于误下造成的正气不足。因为有正气不足,邪才乘虚内陷。 所以整个这个半夏泻心汤配伍特点, * 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它又符合和法的基本特点,所以总体上在用药上,辛开苦降是并用的,在寒热方面它黄芩、黄连、半夏、生姜,它基本上是并行的,不偏哪方面,我们虽然说象虚和寒为本,但是在升降失常方面这个方对于胃气的上逆和脾气的下陷,这个并行,同时都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在临床上胃肠,有些胃肠神经官能症,这个胃肠一类涉及升降失常的疾病,用这个方作为基本方调理,是现在常用的。
在证治要点, 那就是心下痞,升降失常,这个是基础。
在临床使用这个方, 苔腻微黄,所以看起来是泄泻,热象不明显,很难鉴别它是寒还是热,象这种情况很多用这个方来处理,而且它可以调整偏一点热,偏一点寒,它可以调整。 所以往往是看到有一点热象,你减少人参、甘草,可以减少这些用量。实际上热象明显的它加味,现在用的也很多,和《伤寒论》上使用的那种标准,寒热互结有一定差别了。
加减方法, & 这里提到了湿热问题,因为胃肠道是运化水谷的一个地方了,大肠主津,免不了气机阻滞有水湿产生。 所以在临床证候当中,兼有湿热特点的,比如苔黄腻,比如吐利的时候,吐泻,泻的时候泻而不爽,气滞,这类特点是明显的,湿热蕴阻中焦,在升降方面由于有湿阻滞气机更重。痞,甚至于胀闷不舒更重的,那这种情况要加清热祛湿,燥湿,有些可以结合利湿的方法,我们这里 * 去掉一些温补的药,枳实、生姜。 增加和胃降逆作用,但有湿热实际上呢用这个方为基础就要增减一些清热化湿,甚至与利湿结合起来更好, * 加,苡仁、扁豆这类清热化湿,利湿。
& 气滞重,明显有食积的,不适用。 刚才说有形实邪,饮食积滞这类不是说痞闷自觉症状了,往往有他觉症状,那胀满严重,由这种伤食,而且饮食积滞比较明显的,有实邪的特点,苔厚腻,这类不适合适用。 (半夏泻心汤 【主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方解】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所谓心下,便是胃脘。 痞,即气机不升降,满而不痛,按之濡,《伤寒论》“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寒热互结,气不升降,所以上为干呕或呕吐,下为腹痛肠鸣而下利。如此者,当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为法。 本方 * 用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泄除其热, * 干姜、半夏之辛温开散其寒, * 参、草、大枣之甘温益气补其虚。 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其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平。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更名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伤寒论》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成痞者,但《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亦用于“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可知本方着重在调和肠胃。 后世师其法,凡脾胃虚弱,客邪乘虚而入,寒热杂错,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 (附: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 半夏泻心汤组成:黄连、黄芩、人参、半夏、甘草、干姜、大枣。 功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