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破解“中医毁于中药”之困?

 武鸣小老头 2019-03-24
来源:中国制药网

中药市场蕴含巨大的潜力。但近年来中药材价格一路飙升,并且产品质量问题频出,有人说,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


  专家表示,“中医毁于中药”虽不至于此,但中药困境影响中医发展,却并非耸人听闻。那么,“中医毁于中药”之困应该如何破解呢?

  据悉,现在中药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野生的中药材已经越来越难找,家种的中药材存在农药化肥多、土壤污染、种植周期长、采集时间违背科学规律等问题,会降低药材的药效,那么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就难以得到保证。

  对此,业内认为,中成药的质量控制环节应从种植源头开始,建立环境稳定可控的药材种植基地是发展的必然。有了合格的原料,再用处方标准、工艺流程标准、检测标准三标合一,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药品。

  “应该尽快制定实施各中药材种养殖标准,大力促进中药材质量建设和标准认证。”业内建议,应由国家食药监局牵头,大力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种养殖基地的建设,从源头保证中药材质量。将种养殖基地做为车间化管理,没有中药材种养殖车间的药材不允许入药。

  笔者了解到,随着中医药工作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做好中药材的种植工作已经被放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据统计,2017年我国山东、广西、河南、广东等29个省 (市、自治区)中药材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799.17万亩。中药材年总产量为1850.33万吨。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总产值3563.28亿元。

  可见,全国正在打造一批有品质、有规模、有效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将从源头保证中成药的品质,同时也拉长中药材的产业链,衍生出养生旅游等产业,形成了跨界发展的新经济。

  另外,也有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中药企业通过建立符合标准的中药材种养殖基地,从源头把控自身产品的质量。

  有中药企业人员表示,“公司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的举措,如建立常用大宗中药材从种子种苗、种植到使用的全过程追溯体系。使得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生产都获得了高质量的发展。”

  而针对一些不可再生的中医药资源,业内认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的步伐,找寻可替代资源是关键。

  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正式出台。该法强调国家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贮存、初加工的技术规范、标准,同时将加强对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

  另外要求,针对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存在农药超标的问题,必须严格管理农药投入品的使用,禁止在中医药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等。

  业内表示,该法对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应该在具体措施上再加把劲,“应该以《中医药法》为准绳,进一步开放古典名方数量和一些可食可药的中药品种数量,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

往期精彩

大批药企的“救命稻草”,务必抓住!

3月起将执行这些新规!都与药企相关!

我国原料药行业进入暖春期



“中医毁于中药”之困如何破解

上海健康新闻上海观察顾泳2017-01-03


















































[摘要] 中药市场蕴含巨大潜力。但近年来野生药材产量受限,中药材价格一路飙升。“中医毁于中药”说法常被提及。

“中医毁于中药”之困如何破解

2015年,我国中药总产值达786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的28.55%,去年中药出口额达37.2亿美元。中药市场蕴含巨大潜力。但近年来野生药材产量受限,中药材价格一路飙升。“中医毁于中药”说法常被提及。就在不久前,酝酿30年的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典正式诞生,并将于明年7月1日正式出台。法典出台会否改善现状?中药发展尴尬境遇如何破解?怎样科学、可持续地发展中医药?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多方专家。

“中医毁于中药”之说从何论起

中医药学堪称中医发展中的精髓。我国首部中医药典《神农本草经》中,清晰地对365种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介绍。中医药学对人本身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津液、皮毛筋骨的认识,早已成为一种系统和精道,至今为人类受用不尽。可近年来,“中医毁于中药”之说不绝于耳,为何会有这一说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说,“中医毁于中药”虽不至于此,但中药困境影响中医发展,却并非耸人听闻。专家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当前中药发展的主要阻碍大致分为三点,野生药材稀缺、中药原材料持续上涨、中药重金属及农药污染。

野生药材稀缺,导致年轻一代中医们未看到实物,更不了解加工方式方法,经典方由此失传。王庆其举例,本草纲目中“术类”有白术、苍术、毛术、冬术等多个品种,它们都具祛湿补脾功效,可随着野生药材日渐难觅,目前临床上大多仅能见到白术、苍术两种,论及加工方式,也只剩下炒白术的单一方法。

中药材价格持续走高,国内药企、医疗机构囿于价格限制,难以获取最佳药材。从事中药采购销售20余年的上海现代中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执业中药师张兴明举例,2010年,白芨(原材料)价格已达70元/千克,而今价格更是升至800-1200元/千克;诸多原材料价格飙升,饮片价格更是翻上一倍。市场上日本、韩国等药材进口国,常以高价购得药材,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品质更胜一筹无可厚非。

中药困境导致中医疗效打折扣

业内专家指出,日本、韩国、印度、泰国的中医发展十分迅速,瓜分市场趋势明显,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压力重重。王庆其说,中医药的应用,两大环节不可或缺,即识病、遣药。识病指的是医生医疗水平、悟性与行医态度等,遣药则相对复杂,这其中既包括药农栽培、收购,还涵盖工人管理、加工、炮制,更离不开医生的辨证给药。那么,中药的发展何以会反过来影响到中医?

首先,中药污染引发的毒副作用,会影响到中医疗效。所谓“是药三分毒”,去年一项针对全国300余家医院住院患者的药物性肝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草药、中成药引起的肝损伤大概占了三成左右,这其中,尤其以草药引发肝损伤病情更加复杂。业内人士同时透露,我国中药材农药、重金属两项指标在出口过程中堪称两大“拦路虎”,污染问题造成了中医疗效打了折扣,影响中医发展。

其次,部分药材缺失导致中医经典方流失。申城三级医院一位中医科医生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门诊常有患者带着日本、韩国代购来的药物到诊室,说外国中药效果就是更胜一筹;我们做中医的,听来相当痛心。”随着一批价高的中药材应用萎缩,若干年后以这些药材组成的经典方,可能将消失殆尽;鲜石斛、鲜生地等野生药材难觅踪影,相关药方应用也几乎仅存在于古籍之中。

法典规范栽种环节或可缓解供需

改善中医药发展现状,酝酿30年的《中医药法》出台。法典中强调:国家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贮存、初加工的技术规范、标准,同时将加强对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

中药讲究道地药材。所谓“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1000多年前药王孙思邈就提出,不按时节采摘的中药材有名无实、与烂木头无异。王庆其认为,立法将可改变当前中药材加工欠缺规范的现状。道地的药材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司岁备物”,也即遵循中药材自然生长规律、生长周期。张兴明进一步阐述:时下,不少中药材已实行人工种植,但药农缺乏基本栽培、加工知识,导致原材料人为被浪费,供需矛盾引发价格上涨。以鲜当归为例,保持干燥方可达到药效,有的药农加工环节没有做到干燥,导致药材品质不合格,无奈退货。规范养殖、加工技术,将可从根本上改善现状,提升人工种植水准,由此解决供需矛盾。

《中医药法》还明文规定:针对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存在农药超标的问题,必须严格管理农药投入品的使用,禁止在中医药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等。业内专家透露,目前我国中药材农药、重金属污染成为主要隐患,出口时农药、重金属指标“超标”成为一大拦路虎,出台规定管理中药材的农药使用,非但能保障患者权益、提升临床疗效,还可提升中药的国际竞争力。

振兴中医药事业仅靠规范还不够

多位专家表示,鼓励中医药继承发展,仅局限在中医领域规范还不够。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作为原材料的中药材,属于农作物范畴,栽培、种植等由农业部管辖;中医药技术应用则归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业内人士表示,前者从市场需求来看,鼓励以数量为主推广种植;后者从临床疗效来看,更侧重质量。

数量与质量想要兼得,还应另辟蹊径。王庆其建议,合理定价,还需从机制上调整,实现统一管理、合理定价,同时对中药应用还应给予一定补偿机制,以此确保药材在中药方中的应用。从长远来看,对一些不可再生的中医药资源,加快中医药现代化的步伐,找寻可替代资源则是关键步骤。专家表示,中药材的相关成分、配比等亟待找到更精准答案;关键要素被发现后,不可再生资源就能实现可复制生产,中药材紧缺瓶颈便可迎刃而解。

继承、发扬中医经典方,当前不少中医医疗机构已通过名中医工作室、拜师传人等途径,力图最大限度保存珍贵中医药方。不过经典方既要传承、更要强化法律保护意识。追溯历史,日本在我国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出“救心丸”,年销售额高达上亿美元。业内专家同时建议,在规范种植、定价、应用等源头之时,与时俱进强化经典方知识保护意识,既可规范国内市场,也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这将对振兴中医药事业作出实质性贡献。(原标题:野生药材稀缺、原材料价格飙升,“中医毁于中药”之困如何破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