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游两岁多了,到了语言发育的敏感期,模仿大人说话,进步很快。最近,学了个新的句子“买一个”。到了商场,看到大号挖掘机,说“买一个”。看到变形金刚,说“买一个”。全然不管家里其实已经有了,只是颜色不同,小一号而已。客厅里他专属的维尼沙发,脏了一点污渍,也脱口而出“再买一个”。问他去哪里玩,回答“去超市。”问他 “去超市干什么啊?”“买可乐。”两岁的孩子,俨然已经开始“买买买”,他还没有消费概念,只是看到一个自己稍微感兴趣的东西,就张嘴要买。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做? 1968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在位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比英幼儿园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在32名成功参与了实验的孩子中,最小的3岁6个月,最大的5岁8个月。 实验开始时,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 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3分钟就放弃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在那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参与了这项实验。 20年之后,在1988年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在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挫折、迎接挑战、不轻言放弃等心理品质方面,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儿童,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 1990年第二次跟踪的结果提供了更客观的依据:“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SAT(美国高考)的成绩更优秀。2011年,当初参加实验的孩子已经步入中年,他们接受了最新的大脑成像检查,结果发现早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负责人类最高级的思考活动。 心理学家对人类欲望满足的研究分为这么几种: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好的教育总是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经常的“即时满足”、“超量满足”和“超前满足”,使孩子很容易养成性格急躁、不会等待、不懂珍惜、不会感恩等不良品性。三岁前,一旦孩子将这种缺乏等待和克制自己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将来就很难成长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 ◎如何巧妙地使用延迟满足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出现自我意识,他们已经能听懂一些道理,如果我们对他们讲“要等一等”,他们也基本明白“等”的含义。这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让他多体验,把延迟满足的时间从几分钟延迟到一两天、四五天。 比如,我们带孩子去超市,孩子看到超市里很多好吃的东西,很可能要拿起来立刻吃,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宝宝,超市里的东西要妈妈付了钱才能打开吃,你等妈妈付完钱再吃好吗?不然妈妈会被罚钱的。”虽然孩子小,但是只要对孩子讲明道理,孩子就会慢慢变得懂事,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如果孩子要去吃肯德基,我们就可以给他提个条件,比如一个月只吃一次,孩子答应之后就可以去,但我们绝对不可以临时变卦,去吃的时候说肯德基是垃圾食品,而改成吃面条或饺子。 如果孩子在喝完热奶之后要吃冰激凌,我们就可以告诉他:“喝完奶,你的小肚子已经鼓鼓的了,再吃冰激凌就装不下了。妈妈答应你,再过1个小时,一定让宝宝吃,好吗?”这样的说法既保护了孩子的身体,给他一个希望,不至于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强硬拒绝,又能控制他们吃的欲望,让他们学会等待。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有所欲求是人之常情,没有欲望,我们就会丧失原始的生存动力。明确而强烈的欲望能够成为伴你事业成功的天使,当然也可能成为将你引入地狱的魔鬼。欲望能够衍生欲望,如果家长能教育孩子从小就学会驾驭欲望,懂得如何优化欲望,他将不再被欲望奴役。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