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航空难已经过去一周多了。关于事故原因,各方猜测都指向了波音在其737Max系列客机中新增的MACS系统(详情可参见米寇上一篇文章:波音,你这是在杀人)。虽然在正式调查报告公布前谁都不敢下定论这就是波音公司的责任,但是显然波音自己一点儿负责的意思都没有。这次,米寇就给波音算个账,看看波音公司到底是怎么想的? 首先,出事的波音737Max系列客机到底对波音意味着什么? 从波音公司的官网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来其四大主业:商飞、国防、航天和支持服务。 而在波音公司2015-2018年财报分项收入这一部分,商用飞机营收占比分别为68.67%、68.84%、60.71%、60.02%,显然是波音公司的主流收入来源。虽然财报里没有具体的各机型销售数据,但是从波音公司官网上的交付数据,波音737及737Max系列也无疑是波音公司的核心产品,并能为其带来可观的收入及利润。截至2019年1月底,波音737Max全系机型在全球总订单就已高达5012架,其中已交付376架,未交付4636架。 如果波音承认了”就是我的锅”,会有什么后果? 根据2015年厦航(厦门航空有限公司)披露的公告,30架波音737Max飞机总价28.8亿,平均每架飞机9600万美元。另外根据Quora上的爆料,2018年波音公司737Max系列机型的对外报价为: 即使都按最低的9600万美元一架计算,不计算索赔,如果这剩下已签订单未交货的4636架飞机全退货,波音都要损失4450亿美元的收入。而波音公司2018年的年报里,全年营收才1011亿,净利润才104.6亿,所以打死波音董事会,都不敢承担这两起坠机的主要责任。 如果波音死不承认,会有什么后果? 这里就要分两个方面来说了。众所周知,埃航空难之后是中国民航局全世界第一个发布737Max的禁飞令,反而是美国的FAA拖到了当地时间13号下午特朗普发话之后才不情不愿的发布了禁飞令。此前尽管有多名美国飞行员、空乘人员、消费者和两党人士呼吁禁飞,但FAA的态度极为坚决。在11号还发表声明称,波音737Max型号客机仍然适飞,12号再次重申由于未发现“任何系统性能问题”,FAA没有充足的法律或监管理由下达停飞指令。FAA代理局长丹尼尔·埃尔韦尔还在13号禁飞令发布的几小时前发表声明,表示自己会为FAA不下“禁飞令”的决定辩护。从这里已经可以隐隐看出道指第一权重——波音公司背后错综复杂的政商关系了。 此外,其实早在3月7日,也就是埃航空难发生的三天前,17名印尼狮航空难死难者家属就在美国对波音公司提起诉讼,试图让波音这个间接凶手承担责任。然而他们将要面对的是这家全球第二大军火商最优秀的20名律师组成的律师团。遇难者家属要告赢波音,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航空诉讼本身就是一门极其复杂严密的体系,可以说,全世界熟悉这一领域的法律精英不是在波音,就是在空客。要向波音索赔,遇难者家属必须要能证明波音公司在这起事故中负有责任。然而事发之后,波音第一时间否认技术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什么样权威的机构或第三方能帮助证明波音需要负责呢? 再退一万步说,就算波音要赔钱,对于波音来说是不是不可接受?答案也是否定的。米寇google了美国航空诉讼的判例,非第一责任人的最高判罚金额为1000万美元。假设波音面子上死不承认但私下与遇难者家属沟通和解,两架飞机遇难者330人,全按1000万美元顶格赔偿计算,共计33亿美元。相比前面那几千亿美元的飞机订单,简直不值一提。 说白了,承认飞机技术有问题,不敢。不承认有问题死扛,等事件慢慢平息,是不怕。不敢加不怕,波音公司在事故发生后的态度就已经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波音的这种思维早已形成惯性。2013年1月日本购买的多架波音787就曾相继发生电池起火和冒烟问题,FAA一度要求停飞。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当局保持一致步调,让当时属于波音主力产品的787一度全部停止运营,是不是和现在的状况很像?不过,在“认可”波音提出的电池系统修改方案后,哪怕故障原因尚未查明,FAA仍然在3个多月之后便解除了飞行禁令。所谓太阳之下再无新事。这次波音737Max能停飞几个月,米寇拭目以待。 总而言之,只从钱的角度考虑,正反两反面的利弊,米寇都能看清楚更何况背后站着几百人专家团队的波音公司董事会。然而,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三百多条人命,哪怕给再多的赔偿也救不回来。资本和人命,孰轻孰重,波音公司真能算的清楚吗?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浏览器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