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星璀璨,即使说诗仙李白是唐诗第一人,也有人有不同意见。但是在千百年后,有一个不知名的诗人的一首诗,竟然被赞誉为“孤篇压全唐”,著名学者闻一多称赞她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这是怎样的一首诗,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唐代的某个春夜,百花盛开,明月高照,诗人独步江边,看到一幅壮丽画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人间也处处有离愁别恨: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不眠的思妇想念那远处的离人: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而那漂泊的游子做梦也念念归家: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在一夜之间升起—高悬—西斜—落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自有诗歌以来,从来没人能把一轮江月描绘的如此凄美多情,江月依旧,诗篇不朽,这首《春江花月夜》就是诗坛一轮光耀千古的高天朗月。 作者张若虚,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曾任兖州兵曹。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 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这首也在其中。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 而《春江》一旦进入后人的视野,就以瑰丽的语言、细腻的感情、深邃的哲思,迅速被推到唐诗的巅峰。 这首诗在唐朝不出名,很多人认为因为张若虚社会地位不高,作品不多。 张若虚早有才名不可能只有两首作品,作品不多很有可能是后世佚失,很多唐宋名作可以看到这首诗的踪迹: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写成就是高山仰止,让人无法应和和超越,没有形成自己的诗歌流派,才使他成为唐诗的独孤一剑! 各种记载张若虚活了八十几岁,在唐代也算是高龄,却没能活着看到自己诗歌被世人膜拜。还好他的杰作没有像他的名字一样化为虚无,千百年后世人的推崇,足以告慰他高蹈的才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