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丝 栏目|丝说历史谋略 很多人对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为何还延续了144年做出过解释,但是,“冷丝说历史”认为,最重要的的一个原因是一个人——《三字经》中提到的刘晏。 先看看刘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明星式人物? 刘晏是大唐名副其实的“大明星”,出生于唐开元三年即715年,当时正值“开元盛世”,但社会已经隐藏了巨大的危机。刘晏从小聪慧过人,在宋人编的《三字经 》里还专门提到过他:“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
雕塑讲述三字经刘晏的故事 这里说的是一段历史佳话:刘晏7岁便被举为“神童”,唐玄宗到泰山封禅路过他的家乡,刘晏拿着自己写的一篇《东封书》半路见驾,受到唐玄宗的召见,宰相张悦当场出题考刘晏,刘晏对答如流,被唐玄宗授予秘书省正字,即掌管校正书籍的官员,杨责妃也很喜欢这个孩子,把他抱在腿上亲自为他画眉。 这就是说,刘晏还没有成年就成了朝廷的公务员,这让父母感到多大的荣耀和骄傲!然而,唐朝的国运这个时候并不好,不久发生了“安史之乱”,这一场长达8年的混战让大唐变得千疮百孔。战争直接破坏了经济,很多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记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大诗人杜甫写诗:“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安史之乱破坏了经济秩序,刘晏采取策第一个办法就是将粮食买卖归为国有。 安史之乱对经济的破坏还体现在物价上,“开元盛世”时两京的米价每斗不过文,面每4-32文,一匹绢210文,史书说“自后天下无贵物”。经过“安史之乱”,经济萧条加上流通不畅,粮价急剧攀升,米价上涨到每斗400文,有些地方涨到1000-4000文,是之前的数十倍,大唐百姓苦不堪言。
三字经有关刘晏的说法 唐朝躲过了战乱这一劫,但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人口锐减、经济倒退、物价飞涨、民生凋敝。而劫后余生的大唐如果一味地靠增加苛捐杂税来维持,各种社会 矛盾无疑会越来越激化,曾经荣耀无比的大唐就有倾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唐肃宗提拔了时任户部侍郎的刘晏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时以宰相的身份主抓人事、经济等工作,一场为化解危机而进行的改革就此拉开了序幕。 如何在短时间里迅速平抑粮价?这考验着刚上任的宰相。 刘晏经过调研,发现粮价过高不完全由供给不足所造成,江南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大量北方地区人口南迁,江南的农业生产仍在继续增长,因而有不少余粮,但苦于转运困难,一时满足不了北方的需求。漕运运力有限,粮食又经过了很多私人买卖的中间环节,南方的粮食很难到达北方,及时到达了,也就成了“豆腐被盘成了肉价”。
安史之乱剧照 刘晏及时改革漕运,加大运输能力,同时将粮食买卖收为国有,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国家统一收购粮食,统一价格。这样,当时的朝廷并没有投入过多的金钱,及时平抑了粮食价格,其他物价也相应回落。 朝廷没有了更多的收入,刘晏将盐业发还给商人,盐价不升反降,税收增多。 刘晏经过考察发现,盐业统一由国家开发和买卖,这样就养了大批的官员,而这些官员又不善于经营,盐价上涨,国家还没有从中获利。 |
|